高职《药学服务技术》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
2010-11-11刘振华
刘振华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高职《药学服务技术》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
刘振华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高职院校的考试模式改革,已有许多宏观论述,但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通过对以前高职《药学服务技术》课程考试模式不足的认识,提出对高职《药学服务技术》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具体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行后,得到了反思。
高职;药学服务技术;考试模式;改革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有所评价。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服务,故高职教育的考试模式应有其独特之处,应该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药学服务技术》是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药品咨询能力、处方的分析和调配能力及对患者的用药指导能力为主的职业技术课程。其考试模式应该以突出药学服务能力的考试模式为主,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依然实行原有以卷面为主的考试模式,这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1 目前高职《药学服务技术》课程考试模式的主要不足
1.1 考试制度不合理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什么样的考试制度,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药学服务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药品咨询能力、处方的分析和调配能力及对患者的用药指导能力为主,其考试模式也应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主,而目前很多院校依然没有脱离以卷面为主的考试模式,这种考试模式不仅无法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也达不到考试的目的,同时也脱离了高职教育的方针,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1.2 考试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在实行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也有部分学校实行的是平时表现分和期末卷面分的综合评定方法,但期末卷面分的比例一般不低于70%,这样大多数学生不注意平时的知识积累,而是以考前突击的形式来完成考试测评。这种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对于药学服务能力的训练,也不利于对学生药学服务能力的培养。
1.3 不利于学生药学服务能力的培养
考试内容过度依赖于教材,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考试内容偏窄,题型多以客观性试题为主,缺少综合性试题,考试时间过于集中,甚至在期末的2~3天内学生要连续考3~5门课程,造成学生在准备上以死记硬背为主,助长了学生的学习惰性,导致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下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容易造成一些学生有投机心理,不利于学生药学服务能力的培养。
2 构建与实施高职《药学服务技术》课程考试新模式
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结合我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药学服务技术》的新型考试模式,其主要考核形式见表1。
表1 《药学服务技术》的主要考核形式
经过近几年的实行,构建的《药学服务技术》考试模式适合高职教育考试模式,与传统的考试模式相比具有比较突出的特点。
2.1 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试
改革后的《药学服务技术》考试模式,削弱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将理论知识考核融入具体的某项能力考核当中,突出了药学服务能力的考核。同时作为能力基础的个人素质也作为考核形式的一种类型,作为能力考核的补充。
2.2 变阶段考试为过程考试
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考试模式,建立动态的考核模式,不仅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考核,而且每一节课都对学生进行考核,特别是在实践课上,通过专门设计的考核单对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考核,并随时对学生的能力考核出现的不足进行指导。
2.3 变单一考试为多元考试
由原来只是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向多方面发展。首先在课程中考核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注重能力考核,把药学服务能力考核分解为几部分分别进行考核,特别提出的是在能力考核中需要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把社会实践报告作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全面的考核系统,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1]马德坤.试析高职教育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37.
[2]张维津,陈林松.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试[J].机械职业教育,2006,(1):27-29.
[3]余心明.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考试模式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9,(9):35-36.
[4]曾令琴,范文军.高职课程考试模式可行性转变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0):14.
[5]魏红敏,徐龙.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3):16-18.
G423.07
B
1673-7210(2010)05(a)154-02
20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