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的考察与分析——以广西融水雨卜村为例

2010-11-10钱应华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村落少数民族农民

钱应华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广西柳州 545004)

对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的考察与分析
——以广西融水雨卜村为例

钱应华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广西柳州 545004)

以广西融水雨卜村为例,利用田野作业、访谈、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的现状、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开展现状不容乐观,但发展形势喜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社会因素、体育文化传播因素、农民文化素质因素、主体力量因素等。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提出要强化健身文化舆论与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理念,重视和挖掘少数民族地区村落民间“乡土体育”项目,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建立高效灵活的基层组织管理体系等建议。

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考察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让八亿多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1]。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究竟发展如何呢?2008年 7月至 8月笔者对广西融水雨卜村的农民体育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的发展喜忧参半,一方面,农民体育发展环境逐渐改善,体育需求正在萌发,体育活动日渐增多,呈现出喜人的局面;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体育相比,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的发展不仅水平低、速度慢、发展不均衡,且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在举国重视农村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积极探索农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使农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较快发展,为构建和谐村落作出积极贡献,是当前体育工作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西融水雨卜村 18岁以上在村内务农、经济收入全部或主要来自于农业和家庭副业的农民为调查对象,了解该村落农民从事体育活动的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有关农民体育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分析了国内有关农民体育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大量文献资料,并收集了调查个案,近五年来经济、体育和文化发展方面的有关统计资料和文献资料 20多份,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基本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社会学理论及本论文的主要论题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经济收入、场地器材、体育活动内容、体育人口、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消费等事项。

以各个自然屯的社区农民为调查对象。问卷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对雨卜村下辖的村民小组 180人发放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见表 1。

表1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统计

问卷效度检验,针对问卷内容,采用了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的方法。即请 12位体育人文社会学专家对问卷进行有效性评价,经整理后再交专家确认,确保调查问卷内容的有效性(见表 2)。

表 2 专家对雨卜村农民体育问卷有效性评价结果

问卷信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了对问卷进行了正副卷检验法。在正卷调查两个月后,随机抽取 30个人进行第二次副卷作答。然后在 SPSS统计分析中利用了相关分析法对30份正副样本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 r= 0.863,说明具有了较高的相关性,同时也说明了此次问卷调查在信度上是可靠的。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时间为 2008年7月 28日—8月 10日,重访求证时间是 2008年 10月。

2.2.3 访谈法采用了半标准化访谈法,即用事先拟订好的访谈提纲与主要问题对雨卜村的负责人和当地村民进行了口头访谈。对村委会领导访谈的主要内容涉及该村历史和现状及近五年来社会经济以及体育发展的总体情况、乡村各级对体育的投入、组织和管理体育工作的经验和方法等。对当地村民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他们的健康状况、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对体育的认识等。通过访谈,获得了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开展的现状、影响因素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并对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归纳处理。

2.2.4 田野作业法为求得对活动事实的充分把握,课题组成员多次进驻雨卜村,先是 2008年新春期间,去村落走访了三天,了解到一般情况;接着是 2008年暑假,去村里驻扎了两个星期,全面铺开田野调查;并在 2008年国庆长假期间,对有些疑问的地方做了三天回访;在反复多次的田野作业中,比较明晰地了解到当地诸多的文体活动及村民的切身感触。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雨卜村村情与抽样调查基本情况

本文所选取的雨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少数民族地区乡间自然村,既传承了历史的文化传统,又受到现时代各种文化思潮的洗礼,相对于该村现时盛行的其他文化生活而言,体育文化生活在该村显得比较低迷。笔者 2008年同期在该村所属省(市)的另一些村落以及在 2007年参与的其他部分省(市)农村村庄的调研中,发现与雨卜村相类似的村落不胜枚举。因此,本文所选取的雨卜村在我国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雨卜村位于乡粉乡中北部、元宝山下,是一个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具有浓郁民族原始古朴古色彩的苗族、侗族聚居村,距乡政府驻地 5公里。面积 9.7平方公里,人口 1 414人,其中苗族占人口的 95%。辖七个自然屯,分为 13个村民小组,现有党支部、村委会、团总支、妇代会、村小学,并设有相应的民兵营、信访民调、计生办等村级机构。

雨卜村地处高寒山区,共有耕地面积 894亩,人均耕地0.7亩,其中水田人均 0.5亩。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木薯、芋头和红薯,其次是玉米、糁麦和荞麦等;蔬菜有南瓜、茄子、辣椒、苦瓜、豆角、黄瓜、萝卜、青菜、白菜、凉薯等。经济作物有茶叶、杉木林等。雨卜村共有三个苗族风情旅游点,其中卜令大寨旅游因不交管理费,2005年被停止营业;剩下的两个规模一大一小,规模小的一家是 2005年刚办起来的主要接待自助游游客的旅游点,地址在雨卜村水电站旁边;另一家就是雨卜村口的东兴伯庄旅游度假村。东兴伯庄旅游度假村有一支由 20多名能歌善舞的苗族男女青年组成的芦笙表演队,节目丰富多彩,其中有迎宾舞、敬酒舞、女子地筒舞、芒哥舞、绣球舞、背新娘、打同年、拉鼓对歌等游客参与性项目。东兴伯庄旅游度假村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五万人,创收上百万元。

民俗风情旅游、竹木销售、劳务输出是该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物质生活上,雨卜村大多数农民虽不富裕,但亦能自给自足,且有部分家庭安装了电话,多数家庭有电视机。在文化生活上,该村村民现时大多迷恋于打麻将、斗地主、买六合彩、摇骰子等活动,除了看电视或节假日开展体育比赛和民俗体育活动外,平常一般少有人读书看报或开展文体类活动。本次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见表 3。

表3 雨卜村农民体育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情况统计

2.2 雨卜村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

调查数据表明(见表 4),雨卜村农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到 1/5。这与他们的体育观念、余暇时间及体育场地设施等因素有关。

表4 雨卜村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统计

2.2.1 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雨卜村农民体育活动受民族传统文化和农业轮作特点 (农闲)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强烈的时间特征。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农忙季节,农民几乎无闲暇时间,体育活动一般较少,只有在农闲季节或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才有广泛的群众参与(见表 5)。

表 5 雨卜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调查统计

若按年龄结构划分,农村青少年多数在学校有固定锻炼时间;老年人(60岁以上)有充足的余暇时间,也有自己固定的锻炼时间;而中年人要进行农事耕作,在平时几乎没有余暇时间锻炼,除非到了岁时节令才参加祭祀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

2.2.2 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从本次调查来看,雨卜村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一般选择自家庭院或屋内,占32.52%;自然空地占 26.35%;树林里、溪流等天然场地占21.87%;村兴建的体育场所占 19.71%。体现了我国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小型多样、就地就近就简”的原则。

2.2.3 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对雨卜村大多数农民而言,受地方体育传统、习惯等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项目性特点,农民经常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按频数依次为:民族舞蹈(芦笙舞)为 33.28%;棋牌类活动为 21.83%;篮球、乒乓球、台球为 18.61%;游泳为 14.54%;民间体育游戏 (打同年、斗马、拉鼓等)为 8.12%。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沉积了大量的民族传统文化,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较为封闭,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小,传统民族体育保护较好,加上民族体育习惯,因而参加民族传统体育居参加体育活动频数的第一位,有其客观原因。从项目参与特点分析,青年以游泳、篮球、乒乓球、台球等体育活动为主,中老年人则主要是以民族舞蹈、棋牌类等体育活动为主。从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特征来看,37岁以下的青年主要以参加现代体育项目为主,中老年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这可能与青年受教育程度较高有关,而学校主要是现代体育教学为主。从发展趋势来看,这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保护来说是很不利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方法是教育部门及体育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3]。

2.2.4 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自发的集体活动、结伴活动、单独活动几种形式。从调查结果分析,首先,自发的集体活动是被调查者最多的选择方式,如跳民族舞蹈、打球等,占 36.73%。这些集体活动主要是以自然屯为单位,往往是自发、松散的,这可能与农民的劳作特点等有关。其次,结伴活动,占 31.25%,这种方式是乡村青年较多的选择方式,占 37岁以下青年的 64.56%。再次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如老年体育活动室、带商业性的民俗体育表演等,占23.21%,这种形式主要集中于适宜于开发民俗体育旅游的村民小组,这也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模式。

2.3 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见表 6)

从雨卜村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来看,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功利性,占 80.20%的人认为参与村落社区体育活动可以从中获益;认为可以丰富业余生活的占20.56%;认为可以增进社会交往的占到 33.36%;认为是身份认同的人占 25.46%。这说明了农民更为关注的只能是眼前那些关系自己和全家人生存的“利”,农民执着追求的是功利性的人生目标:福、禄、寿、财,农民企盼的是自己的土地、房子、长寿和子孙满堂的家庭名声。当前由于长期的个体经济制约,农民对事物的态度重于实际和“眼前”,缺乏长远的“眼光”,“人生在世,为吃为穿,为儿为女”是他们基本的人生观,现实的、看得见的、能立竿见影的东西易于为他们所接受,而新的思想、观念往往受到顽强的排斥;同时,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很多人只要能达到温饱生活就感到很满足了,而体育远远是衣食无忧后的第二选择,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在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开展农民体育活动的难度[4]。

表6 雨卜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统计

2.4 农民体育消费情况

调查表明,雨卜村农民体育消费水平较低 (见表 7),只有 29.23%的人群有少量的资金用于体育消费,而且年均消费额 100元以下的占有体育消费人口的 67.94%,更有70.77%的乡村农民无任何体育消费,即使有少量体育消费的群体,其支出主要为购买运动服装、民俗体育器材、体育彩票等实物型消费,而观赏型体育消费非常低,被调查者中只有三人到过现场观看体育展览或比赛。可见,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的休闲娱乐消费比例极低。对是否愿意到经营性体育场馆锻炼消费,有七成以上的农民表示不愿意,在愿意的农民人群中,能够承受或期望的消费标准在五元以下的占到 85.62%。通过调查不难看出,从消费量和消费方式来看,农民的体育消费处于低水平、低层次,显然这与农民的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有关。在偏僻、贫穷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体育生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地方,农民根本无条件进行体育消费。

表7 雨卜村农民体育消费抽样统计

3 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发展的因素

3.1 经济基础薄弱

从 20世纪末开始,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助贫”等惠农政策,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城乡差别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仍然没得到解决,这将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且城乡贫富分化日趋严重。据统计,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 5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1 759元[5],而雨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2 059元。与城镇居民和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雨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 17.51%,相当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 57.40%,这充分说明了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的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

3.2 传统守旧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近几年,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农村生活方式尚未从根本上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农业仍是农村居民最主要的经济入来源,农业生产的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决定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半封闭性。再加上少数民族地村落居民祖祖辈辈居住在同一地方,用不着山南海北奔波,静态、封闭的生活方式以及小农经济的脆弱,形成了一种封闭意识和内向心态。这样的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会对一些新生事物、新观念和外来文化持怀疑和排斥态度。正如笔者在雨卜村调查时村委书记马启辉同志所说,组织者于农闲时发起迎奥运的健身长跑,应从者多数是小孩(学生)和村干部,村民几乎都在家中斗地主、打麻将、聊天和看电视;2008年暑假期间奥运会实况转播,村里人们更喜欢收看带有故事性的电视节目,这都与长期形成的传统守旧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有关。

3.3 农民体育文化传播媒介的贫瘠

从笔者对雨卜村体育宣传媒介的调研情况来看,雨卜村暂无报纸杂志销售点,虽安装了广播,但却从不播放体育类的新闻,主要是播放村里的事务性通知和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信息;雨卜村拥有现代远程教育学校,在农闲时组织村民集体学习,但涉及的内容全部都是农民实用技术和党的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信息,体育类的知识、信息很少能沾上边。雨卜村大多数村民家里有电视,且开通了有线电视,但能接收到的频道较少,只能收到 20个左右,所访村民中(包括村委书记)只有一人知晓中央五台 (CCTV-5)是中央电视台的体育频道,村民们也从未收到和观看过中央五台的体育节目,当地电视频道均无体育专栏,村民一般只在晚上收看自己喜爱的电视剧。

雨卜村的调研结果反映出了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文化传播媒介的“贫瘠”之境。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造成当前农村体育文化的断裂和日益边缘化。另一方面,农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使相当多数的农民排斥现代体育文化在农村的传播。

3.4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从雨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来看,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七年;在被调查的 161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49.6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35.4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 12.4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2.48%。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观念落后,精神空虚,再加上村落组织开展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又较少,结果导致农闲时到处是酗酒作乱的“醉八仙”、嗜赌成性的“桌上客”,村落体育没有充分发挥在村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文化体育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没有进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6]。

3.5 村落劳动力流动频繁,无形中主体力量削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成为时尚。在对雨卜村的调研中,目前雨卜村总人口为 1 414人,在外务工人员就达到了 397人,这些在外流动打工的农民中,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的身体素质相对要高于一般村落劳动力的平均水平,理应是村落农民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长期漂泊在外,农作物的日常管理和孩子的教育问题仍需要家中的“留守”劳动力负责,根本没时间顾及体育,这无形中削弱了村落体育的主体力量[7]。

4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强化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的健身文化舆论与氛围

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之所以发展落后,广大村民的体育意识、健身观念陈旧落后是原因之一。因此,强化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的健身文化舆论与氛围,以此来唤醒广大村民的体育意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的必要条件。当前,村落健身娱乐氛围的形成主要在于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在宣传过程中,应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农民的乡土情谊,采用形式新鲜、主题明了、内容实际的方式进行宣传。首先,加大运用传统媒介的力度,如制作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专题宣传报道,使广大村民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这些信息媒介工具进一步了解农村体育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其次,还可以利用流动宣传车、宣传板报,普及运动科普知识,以及组织民间健身舞蹈队、秧歌队为农民表演等。同时,我们还可将全民健身服务车开进村落,大力宣传农村体育活动中的先进地区、先进集体和他们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的发展[8]。

4.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把体育事业发展切实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就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村落农民体育发展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村落农民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体育工作中,体育部门要尊重农民的主体性,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需求出发,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保障农民参与体育的权益,同时要尊重农民的话语权,鼓励其参与体育建设和活动组织,真正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感受民主,不走形式,不搞突击,切忌以物为本、以政绩为本,真正做到“民思我想、民求我应、民需我做、民办我助”,使村落农民体育建设成为一个“民心工程”[2]。

4.3 重视和挖掘少数民族地区村落民间“乡土体育”项目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分布地域广阔,风俗习惯众多,节日频繁,再加上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土体育”项目。比如侗族的“抢花炮”、苗族的“跳芦笙”、瑶族的“长鼓舞”、蒙古族的“赛马”、维吾尔族的“摔跤赛”等。为了推动农民体育的深入开展,首先,应以这些群众基础好,又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乡土体育”项目为龙头,坚持因人、因时、因地的原则,坚持平时锻炼和竞赛表演相结合,既要抓好农民日常的体育活动,也要利用传统节日或农闲时节举行“乡土体育”运动竞赛来丰富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其次,县、乡、村各级体育组织部门要加强各地区“乡土体育”项目的挖掘与研究,并积极探索与其相适应的科学健身方法和手段,研制适应不同人群、不同体质特点的“运动处方”,实现村落农民体育的多元性。再次,要充分利用乡村“乡土体育”资源开发乡村体验旅游。乡村体验旅游作为一个营利的经济行为,可以让当地农民参与到一些歌舞和传统项目的表演当中,当地的农民不仅可以通过参加表演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还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锻炼。

4.4 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的扶贫开发力度

扶贫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对雨卜村的扶贫开发来看,在扶贫组进驻之前,整个雨卜村各项建设处于半原始状态,全村不通电,各屯没有较好通道,更别说村委的办公楼及各种文化教育设施。雨卜村七个屯有五个屯约九百多人住在海拔 650米和 800米以上的山坡上,屯与屯之间,屯与乡镇之间汽车无法通行,村里仅有两个不像样的泥土篮球场,村民无法进行现代体育项目活动。在2003年 2月,扶贫组进驻之后,短短的几年时间,该村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屯屯通电、通自来水、通水泥路,广大农户用上了沼气、电话、电视、广播、卫生间,村小学、卫生室、村委办公室得到了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四年前的 225元提高到2 200元。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体质,帮助东兴、卜令大寨、卜令沟、雨梅屯等七个屯建成了九个水泥篮球场;为方便群众,建成了卜令沟、牛塘屯两个游泳池。由于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对雨卜村的教育、公共设施的大力投入,村民参与赌博、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文化现象少了,村民的牢骚、不思进取等消极情绪少了。相反,走出家门参加体育活动或学农业科学技术的人增加了,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了身体素质,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奔小康的信心增加了。

4.5 建立高效灵活的基层组织管理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发展之所以滞后,究其原因除了经济、体育意识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各种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在所调查的雨卜村,县、乡设有相应体育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县级设有文化体育事业管理局,乡镇设有文化广播电视站,但文化广播电视站名存实亡。村里没有相应体育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没有专、兼职体育干部,致使村落农民体育的开展处于“放任自流”的无序状态。农村体育实践和农村体育先进单位的经验表明,农村体育组织是村落农民体育的基层组织,它直接联系广大农民,组织开展农民的体育活动。因此,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是开展村落农民体育建设工作的最基本前提,也是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一环。

[1]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Z].2006.14.

[2] 杨小明,田雨普.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的喜与忧[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6~8.

[3] 肖建忠,郭裔等.广东省农村体育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60~63.

[4] 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3):8~11.

[5] 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b/. qgndtjb/t2007-0228-40238-7821.htm.

[6] 曹军,于军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发展农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8~12.

[7] 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26(10):21~26.

[8] 李会增,赵晓虹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4):3~9.

G812.47

A

1008-8571(2010)03-0018-05

2010-03-30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911LX466);柳州师专一般课题 (LSZ2009B002)。

钱应华(1968—),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村落少数民族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