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大学女生体成分与骨密度的调查研究
2010-11-08刘娜
刘 娜
(吉林体育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系,吉林 长春 130022)
长春市大学女生体成分与骨密度的调查研究
刘 娜
(吉林体育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系,吉林 长春 130022)
研究长春市大学女生的身体成分和骨量水平,探讨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和体成分分析仪对长春市251名大学女生的体成分、腰椎、股骨颈和Ward’S区的骨密度进行测定。结果:相关分析显示总体重、BMI、瘦体重及体脂百分比均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大小排序为:总体重>BMI>体脂百分比>瘦体重;经常运动女生的腰椎、股骨颈及Ward’S区骨密度与较少运动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总体重可能影响女性骨骼健康;体育运动可促进形成较高的峰值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大学生;体成分;骨密度;骨峰值
1 前言
骨质疏松症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女性是主要受害者。人从出生后骨质量就逐渐增加,到一定年龄时达到最高水平,即最大骨质量。最大骨质量维持一段时间后就开始下降。最大骨质量越低或出现得越早,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就越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指骨单位面积所含的骨矿物量,是反映人体骨骼代谢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于分析人体骨量变化情况[1]。峰值骨量(Peak bone mass,PBM)的水平和绝经及衰老所致的累计骨丢失率的大小决定是否存在发展为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令人瞩目的群体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忽略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而她们在未来社会和家庭中要承担重要角色。因此,女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维护该群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本研究对251名大学一年级女生进行身体成分和骨密度测量,以了解这一群体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影响青年女性骨密度的相关因素,为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及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长春市8所高校女生251人,均为汉族。身体健康,无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无骨折史。平均年龄为20.6±2.17岁。
2.2检测方法
2.2.1人体测量采用身高体重仪按照标准方法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值。
2.2.2身体成分测量采用韩国产InBody9.9体成分分析仪测量受试者总体重、瘦体重、总脂肪含量及脂肪占总体重百分比。测量前避免剧烈运动,测量时只穿没有金属物件的贴身衣裤。
2.2.3骨密度测量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DPX-NT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BMD。主要观察指标为腰椎前后位L1-4及左侧股骨近端(包括股骨颈Neck、Ward’ s)的BMD。
2.3数据统计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
3 结果
3.1受试者身高、体重和体成分与年龄的关系
结果显示,各年龄组间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瘦体重、总体脂含量及体脂百分比的测量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2受试者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的关系
结果显示,各年龄组腰椎L2-4及左侧股骨近端Neck区和Ward’S区的骨密度变化趋势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1 研究对象不同年龄组体成分
3.3受试者各部位骨密度与体重指数的关系
根据WHO标准并参照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问题推荐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3个组,BMI<18.5为过轻体重,18.5-24为标准体重,>24为超重。结果显示,研究对象腰椎L2-4、股骨近端Neck区和Ward’S区的骨密度随BMI增加而增加。低体重指数者的腰椎L2-4BMD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重组的股骨近端Neck区BMD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表2 研究对象不同年龄组
表3 研究对象不同BMI组各部位
*P<0.05,**P<0.01与BMI<18.5组比较
3.4体成分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腰椎L2-4、股骨近端Neck区和Ward’S区的骨密度与体重、BMI及体脂百分比呈显著的正相关;股骨近端Neck区和Ward’S区的骨密度与瘦体重呈显著正相关(见表4)。
3.5运动及运动类型对骨密度的影响
经常运动的学生腰椎和股骨近端Neck区BMD明显高于较少运动者。运动可提高各部位BMD,户外运动对各部位BMD的影响高于室内运动,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研究对象体成分与各部位BMD相关性(r值)
Pearson相关分析,*P<0.05,**P<0.01
表5 运动对研究对象各部位BMD的影响
*P<0.05,**P<0.01
4 讨论
骨密度是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地域、环境、营养状况、体力活动强度、体重、女性绝经等诸多因素。骨量60%-90% 的变化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和营养状况等环境因素也对骨量产生影响。众多研究表明,骨密度与体重正相关,低体重是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2]。长春市大学女生的腰椎L2-4、股骨近端Neck区和Ward’S区的骨密度随BMI增加而增加,该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过低体重直接影响女性矿物质的积累。相关分析显示体重是骨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控制身高后各部位BMD随体重增加而增加。瘦体重对腰椎骨密度的影响不明显,但与股骨Neck区和Ward’S区的骨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
运动能够改善和维持骨结构,尤其是负重运动。研究认为运动增加骨矿含量的机理是负重运动产生的机械力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结果[3]。本研究显示,适量运动对腰椎和股骨颈松质骨的影响较为明显。可能与这些部位主要由柱状骨组成,骨的转换率较皮质骨更快有关[4]。研究对象中进行户外运动者腰椎和股骨颈区BMD较室内运动者高,提示户外运动时紫外线直接照射皮肤,活化胆骨化醇,有利于钙磷的吸收和骨骼的矿化。
本研究结果提示,体重过低影响骨矿物质的积累,女大学生不应为追求形体美面过度控制体重,为晚年患骨质疏松症埋下祸根。同时,体育运动能够改善和维持骨结构,女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培养适合自己的体育爱好可以获得较高的骨密度,维持骨健康。
[1] AndenNK,BakerJ,HoggC,et al.THeheritability of bonemineral density,ultrasound of the calcaneus and hipaxis length:a study of postmenopausal twins[J].J Bone Miner Res,1996(11):530.
[2] 秦明伟.正常人全身骨密度及人体组成变化[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25(1):66-70.
[3] 赵燕玲,朱传荣,丁桂芝.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8,4(4):73-77.
[4] 刘青,刘加昌.12-14岁中学生性激素与骨密度的结果分析[J].放射免疫杂志,2005,18(6):480-483.
InvestigationonFemaleUniversityStudents’BodyCompositionandBoneDensityinChangchun
Liu Na
(Sports and Human Body Science Department,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chun,130022,Jilin,China)
To investigate body component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angchun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BMD.Methods Body composition,bone density of lumbar and femoral neck and Ward’S region in 251 healthy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measured by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and Inbody9.9.Result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shown among BMD,total body weight,BMI,lean body mass and body fat percentage.The rank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total body weight,BMI,body fat percentage and lean body mass;BMD of lumbar and femoral neck and Ward’S region of liking exerciser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dislike exerciser.Conclusion Total body weight may be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bone density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Physical exercise can increase peak bone mass and prevent osteoporosis.
university student;body composition;bone density;peak bone mass
2009-09-23;
2009-12-15
刘娜(1975-),女,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营养学。
G804.49
A
1672-1365(2010)03-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