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三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2010-11-07靳进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三国诸葛亮教授

中国三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2010年9月25日至27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襄樊市委市政府承办的2010年中国·襄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在湖北省襄樊市举办。适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襄樊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称号和批准在襄樊学院建立“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并挂牌成立之际,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与襄樊市人民政府、襄樊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三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襄樊学院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凭先生,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梁满仓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史研究动态》主编刘洪波先生,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沈伯俊先生,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侯先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惠贤先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方北辰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章义和教授、牟发松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韩升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杨际平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吕宗力教授,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渡边信一郎,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复旦大学访问学者河上麻由子等中外著名专家学者30余人,共聚隆中山下,带来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就三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李凭教授主持并致词,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沈伯俊先生作《我观新版〈三国〉得与失》的大会主题发言。沈先生认为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创作有得有失,基本成功。新版《三国演义》的创作者以三国历史为题材,在参照《三国演义》的基础上重新认识,重新消化,寻求新的艺术表现,从而使其获得了比较大的自由空间。全剧在表现核心思想、历史人物定位、理想道德的追求、一些情节设计、战争情节的编制和战争场面的表现五个方面是很成功的。但新版《三国演义》也存在“大气不足,小见略多”的问题,表现在:对历史的理解和主要人物性格的把握若干地方不恰当;情节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和好看,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不恰当之处;历史事件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对话不准确、不精炼;知识性错误多。并就历史剧制作中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情节设计中好看与耐看的关系、名著与史诗品格的关系等基本原则作了论述。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牟发松教授在所作《标榜风流远明管乐——略论诸葛亮的名士风范》的大会发言中,论述了诸葛亮所代表的汉魏之际的名士形象,即“素舆、葛巾、毛扇”的形象和隐“耕”、“咏”歌、“抱膝长啸”的举止。诸葛亮自比管、乐的心迹,即是希望有齐桓公、燕昭王那样的伯乐和贤明的君主,求贤若渴、竭尽礼尊,使贤尽其才,充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管仲虽以法家著称,但《管子》中体现的施政思想颇与《老子》同,乐毅一族亦以黄老之术为家学。管仲相齐的富国之术,重农不轻商,诸葛亮治蜀的方略与其不无关联。他一身融合了儒、道两家的道德理想追求,不仅是儒家的圣人,更是道家的圣人,这也是诸葛亮能够千古风流的重要根源。

襄樊学院余鹏飞教授介绍了学院致力于三国历史文化研究,凸显襄阳地域文化特色的情况。襄樊学院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自2007年3月组建以来,在校内专家的辛勤劳动和校外专家的鼎力支持下,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目前已出版了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一套,即《三国政治制度剖析》、《三国儒家思想研究》、《三国礼仪习俗研析》、《三国经济发展探索》、《三国民族关系新析》、《三国著名战例新探》、《三国历史人物新评》和《三国文学艺术散论》,还有一本《三国科技成就探秘》即将完成,该丛书从政治制度、儒家思想、军事战争、历史人物、礼制习俗、民族关系、文学艺术及科技成就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对三国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另外近3年来,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正在进行两个项目的研究,一是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荆州学派及其影响研究》,一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的古籍整理项目《校补〈汉晋春秋〉》,这两个项目的完成必将促进襄樊学院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深入展开。

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千万作《樊城菜越三国大墓的发现与思考》发掘报告。此墓规格高,所含三国时期历史文化内容丰富。菜越墓的发现不是孤立现象,近年来,襄樊市考古研究所配合襄樊基本建设勘探发掘了30多座三国时期的大、中型墓,出土文物计10余类、近千件,说明襄樊在三国时期有相对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在三国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曹操墓等三国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安阳曹操高陵的真伪问题 梁满仓先生从礼制的角度论证了安阳西高穴村二号大墓出土刻字石牌称曹操为“魏武王”的合理性。历史上当代人称当代人,像“魏武王”这种国、谥、号三者组合的称呼,在当时的语境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是可以出现的。《魏略》对曹魏历史的记载中,称曹操为魏武帝,称曹丕为魏文帝,明帝时才开始称明帝而去掉前面的魏字,这是因为在汉末曹魏时期,礼制处于新旧转换时期,且曹操本身就是旧有礼制的破坏者,所以出现了这种情况。且曹操是名义上的丞相,实际上的皇帝;汉献帝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是臣下,前面称魏是为了与汉献帝及此时已称汉中王的刘备相区别。从鲁潜墓志所传达的历史信息看,历史上真有鲁潜其人,时间纪年和籍贯非常准确,墓志和所反映的史实也吻合,因此鲁潜墓志不可能做假。安阳西高穴村二号大墓为曹操高陵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对于西高穴二号大墓引起的争论,梁先生认为,社会上的炒作不可取,本着学者之间严肃求实、探讨问题的学术精神进行的争论才是正常的。

方北辰先生则认为,西高穴村二号大墓出土石牌是真品,因为有形物品可以造假,但无形的文化信息则不太可能做假。但从西高穴墓地的布局来看,不太可能是曹操高陵,很可能是曹操儿子曹宇和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的墓。二号墓为曹宇之墓,因此时是西晋初期,其为退位皇帝之父,所以墓修得较好;一号墓为曹奂之墓,因为曹奂死时正值“八王之乱”,邺县一带成了战场,所以修成一个半拉子工程。出土石牌之所以被敲坏,是后赵石虎派人去掘墓,石牌上的虎字与石虎的名字相同,因忌讳而被敲坏。

三国人物方面 河南大学历史系朱绍侯教授分析了诸葛亮北伐的成败得失。他认为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北伐时是很乐观的,从益州和荆州两路北伐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荆州失守,刘备死去,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一人,谋臣庞统、法正也先后去逝,只留下一个暗弱不懂事的刘禅,形势逆转使北伐时的情况和设想完全不同,此时诸葛亮北伐的底气已不足。诸葛亮意识到“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理想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因此改变了北伐的目标和路线,即以攻为守,攻占陇西,占领蜀中门户,以保蜀国的安全。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诸葛亮的战略是符合实际的。对诸葛亮而言,《隆中对》计划是失败的,但只从他北伐的目的看,他又是成功的,魏国几乎只有招架之功,诸葛亮也展示了自己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华。

安徽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鑫义教授认为把鲁肃定性为名将是不恰当的,他应该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具有政治家的鲜明特点:遇事善于把握大局;作《江东对》,为孙权称帝定下政治策略;积极参与赤壁之战,为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作了重大贡献;他策划并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为刘备争取了生存空间,为吴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国历史文献方面 武汉大学历史系黄惠贤教授指出,虽然过去对《汉晋春秋》已有过较好的校补本,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对许多材料和相关史实还要再次论证,把不属于《汉晋春秋》的材料剔出,把属于《汉晋春秋》的补充进来,因此《汉晋春秋》还有再次进行整理的必要和价值。校补《汉晋春秋》工作的完成,对推动三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将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三国文化方面 日本学者渡边信一郎教授认为俗乐,即民间歌谣原本不被列入宫庭音乐,其在宫庭音乐中有正式的位置是在后汉晚期,作为中原王朝正统性来源的根据和政治意识形态化,则发生在曹魏时期。在汉末混乱时期,即在曹操的不停征战中,俗乐转变为军乐,作为军队凯旋之用。曹魏时期,俗乐继续在民间传唱的同时,歌词等被改编来歌颂王朝的创立功绩,成为讴歌王朝的系列组曲,作为王朝正统性来源的根据之一。俗乐的政治意识形态化是在曹魏时期完成的。

日本学者河上麻由子教授通过康僧会在江南传播佛教的情况,探讨佛教通过与孙吴政权的结合,融入中国社会,并得以顺利传播的状况。

三国经济方面 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访问学者柿沼阳平探讨了三国时期曹魏的税制改革和货币经济变化情况。他认为东汉末汉钱丧失了发挥国家供应型货币、国家性结算手段功能。但在曹叡时得以复活,其理由既不在于钱的贵重,也不在于政府统治的需要,而在于钱作为经济性流通手段比布帛、谷物更受民间的欢迎。这使得魏晋货币经济实现结构性的质变,对魏晋之际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三国文化旅游方面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吕一飞教授建议襄樊在旅游宣传中,在宣扬襄樊是诸葛亮躬耕地的同时,更要积极宣扬襄樊隆中是诸葛亮的故居。因为故居更容易为民众理解和接受,而躬耕地的说法不太容易普及,且与南阳卧龙岗相区别,还可以与沂南诸葛亮故里、成都诸葛亮故国进行整体旅游宣传策划,形成民众耳熟能详的品牌。

总之,本次中国三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对推动中国三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襄樊学院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 靳进

猜你喜欢

三国诸葛亮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三国乱谈(1)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