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团体操的再认识
——与《试论大型团体操的概念及本质特征》作者商榷
2010-11-06赵海波
赵海波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ZHAO Hai2bo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对我国团体操的再认识
——与《试论大型团体操的概念及本质特征》作者商榷
赵海波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试论》一文根据我国团体操外部形态变化研究其概念、归属和本质特征,这也是我国学界对研究团体操一贯采用的研究思路,这也是导致我国团体操始终处于“他律”影响的主要原因;文章通过影像分析、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从相反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团体操基于“自律”理论上的再认识,以期为我国这一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学理上的借鉴和帮助。
广场体育表演艺术;团体操;本质特征;概念;归属
《浙江体育科学》在2008年第2期刊登了一篇题为《试论大型团体操的概念及本质特征》(下文简称《试论》)的文章。该文核心思想认为“团体操其本质特征的体现总是要与所处时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相一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遵循这一思想,《试论》给出现代大型团体操的定义是:由成千上万个表演者在大型的场(馆)上所进行的以各种形式的体育、文艺以及文体表演为表演题材;以雄伟壮观的队形变换和绚丽多彩的图案造型为表演形式;以音乐、道具、服装、背景(舞台)灯光以及高科技等为艺术装饰,能表达一定主题思想的大型综合性表演项目”;并认为大型团体操已独立于体操或体育之外,成为一项文体高度融合的文化艺术形式[1]。
在审美意识和文化诉求不断提升的当代社会,曾经辉煌的大型团体操表演在我国似乎到了美国学者福山话语下“历史的终结”。因此笔者认为《试论》一文能够在历史发展的维度中,对新时期团体操概念和本质特征进行研究,并据此提出自己观点,从这一点而言《试论》对我国团体操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难能可贵的学术贡献。但是笔者认为《试论》对团体操只停留在外部形态描绘上,对隐藏于其形态之后的本质特征(也即是原文指向的“内涵”)并没有触及。由此导致对团体操定义、归属等问题的认识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际依据。基于此,笔者对以“大型团体操表演”命名的历届运动会开幕式影像资料(前六届全运会、第十一届亚运会、第二、五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等)进行研究,并结合实践经验,对团体操本质特征、定义以及属性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与原文作者商榷。
1 对团体操本质特征的认识
1.1 “有意味的形式”——从表演目标对团体操本质特征的认识
通过对影像资料分析可知,团体操重在一种大场面的表演效果,而这种表演效果是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现的,如图1所示。英国形式主义美学代表贝尔“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的命题,对认识团体操本质特征提供了切入点,贝尔指出“有意味的形式,是那些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感动我们的排列与组合[2]”,在他看来那些看似外在的排列与组合因其“有意味”,就能为人所感动,成为审美对象。
图1 团体操有意味的表演形式
作为开幕式的表演场地因其视觉上的空旷感,必然会使观者有表现“崇高”的审美需求。而无论最简单的“集体做操”,还是技巧翻腾、组图以及造型等,团体操均能表现出“全民同庆”、“革命赞歌”、“红旗颂”等全场主题,以及“红色接班人”、“火红的战旗”、“祖国万岁”等分场主题,而其所表现出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外部形态审美特征,在促使观者对“集体动作力量美”赞叹和折服的同时,加深了对表演主题的深刻理解。团体操不拘泥于细腻的舞台情节展现,而是以粗线条、大画面的表现形式做“泼墨式”的艺术构图场面,因此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大场面表演效果,才是团体操表演追求的目标。
1.2 集体体育动作配合——从素材的表现形式对团体操本质特征的认识
有意味的形式由动作素材构成,分析影像资料,团体操主要有体育动作(基本体操、技巧)、舞蹈动作、模仿动作、特有动作配合(组图、技巧造型、“波浪”)等四类典型动作。团体操表演并非是动作素材的简单再现,也就是说团体操之为“表演”有其特定的素材表现形式。团体操表演发生的“始基”正是基于“集体配合”下各动作要素之间时空关系的表现,分显性集体配合和隐性集体配合两种。
团体操特有配合动作如“波浪”、组图和“叠罗汉”等呈现给外界的是一种显性集体配合动作,这些表演语汇势必需要表演者有肢体上的接触、按照一定的人体排列和组合、遵循一定的运动路线做出相应的动作方能完成,其直观的表现手法呈现给外界的是一种一目了然的集体配合动作。但在明确了团体操以追求“有意味的形式”的大场面表演效果为根本目标时,集体动作配合有了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场面”须以时空关系为基础,集体动作配合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所以没有集体动作配合,也就无从谈及大场面的表演效果。因此基于集体配合动作的分类,团体操动作又可如图2所示:
图2 团体操动作素材表现形式示意图
1.3 对运动场面的“编织”——从表演手法对团体操本质特征的认识
团体操按其字面理解即为“集体做操”,追溯团体操的发生,“集体做操”式团体操在其演变序列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随时代发展,单纯的集体做操已无法满足日益提升的审美诉求,由此导致了各种组图、造型、“波浪”以及“依次”等特有表演语汇的加入,团体操逐渐形成了带有浓厚艺术修饰的大场面表演形式。“几千名表演者欢呼着奔涌进场,按着音乐节拍,共同以优美的体操、技巧和舞蹈动作来组合起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场景和图景,还有栩栩如生的图像也不时地由队员拼组而成[3]”;“在大广场上的表演,动作的变化仅是点的变化,有队形的变化才能产生线和面的大变化,形成新的景观和意境[4]”,如前所述团体操重在体现“有意味的形式”的大场面表演效果,而表演者跑动队形图案的大动势变化,动作和道具的远距离效果,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的大色块变化,背景音乐的浩瀚恢宏等都体现了这种大广场的表演效果,而所有这些必须通过对运动场面的“编织”方能实现。“编织”就是对场面的艺术设计,因此更具有形象的意味,只有经过精心地艺术设计才能把多种集体体育配合动作拼接成统一的运动场面,也才能赋予统一的运动场面更多的艺术感染力。
运动场面的“编织”不仅体现在分场团体操中图案、造型和特有动作的拼接,也表现在把各分场团体操有机地统筹在统一的表演主题下。有运动场面的艺术编织,才有产生有意味的表演场面,而有意味的表演场面才是团体操追求的表演效果,因此对运动场面的艺术编织才是团体操的必要表演手法。团体操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审美文化现象,具有体育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特质,对运动场面艺术编织的表演手法正是其必要的条件保证。
2 基于团体操本质特征下对团体操的再定义
毋庸置疑,通过表演目标、素材表现形式和表演手法三个层面,既深化了对团体操本质特征的认识,也为科学定义团体操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事物的特性或本质,因此“定义是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5]”。从本体论角度而言对概念的定义既是界定“是什么”的问题,也是揭示事物“以什么方式存在”的问题,因此对团体操的定义可以理解成对团体操“是什么以及如何存在”的回答。团体操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有意味形式的大场面表演效果是其表演目标,集体动作配合是其素材的表现形式,对运动场面的艺术编织是其表演手法,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定义团体操最直接的关联。
基于此,本文对团体操(广义)界定为:是一种“通过集体体育动作配合体现大场面表演效果的表演艺术形式”。一般采用整齐划一的体操动作或体操化了的舞蹈动作,通过对灵活多变的队形、立体壮观的造型、富有寓意的图案等的艺术编织,在音乐、道具、灯光乃至背景台等烘托下,集体体现一种大动势的表演场面,一般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该定义遵循了“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的典型方法:团体操的属概念是“表演艺术”,而“通过集体体育动作配合体现大场面表演效果”则是团体操与其他表演艺术形式如文艺等之间的种差,也是团体操本质特征(内涵)的重要体现。因此该定义是本质定义,而随后的狭义定义是用于辅助说明的词语定义。
《试论》一文把团体操定义为:由成千上万个表演者在大型的场(馆)上所进行的以各种形式的体育、文艺以及文体表演为表演题材;以雄伟壮观的队形变换和绚丽多彩的图案造型为表演形式;以音乐、道具、服装、背景(舞台)灯光以及高科技等为艺术装饰,能表达一定主题思想的大型综合性表演项目”。首先,该定义明显是对团体操外部形态进行直接描绘,客观地说并没有触及团体操真正的本质特征或内涵,从定义分类而言也无法构成对团体操的词语定义。其次,该定义指出“体育、文艺以及文体表演”是团体操的表演题材,这对团体操内涵做了无限的扩大,并从根本上混淆了团体操与其他表演形式的区别,而这也直接影响了作者随后对团体操归属问题的探讨。最后,该定义把表演题材、表演形式和艺术装饰之间用“;”加以排列,从语法而言把其看成是各自独立的三部分(这似乎是作者没有意识到的一点)。
3 基于团体操本质特征对其归属的再认识
《试论》一文指出团体操“向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发展”,这一观点笔者深表赞同,但其随后指出团体操“已远远超出了体育和体操范畴;已经独立于体操或体育之外,成为一项文体高度综合的文化艺术形式[1]”等观点,笔者无法认同。
传统观念把体育分为“健身性体育”和“竞技性体育”两大类,这种分类方法随着体育价值与功能的拓展日益显出其时代的狭隘性。时至今日随着对体育表演功能的挖掘日益深入,体育又可划分出第三种类型即“表演性体育”,“表演性体育”是以纯粹的审美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体育形式,如舞台上的各种难美类项目表演。基于此笔者仍然坚持团体操属于体育范畴,只不过是以艺术化的表演形式出现。客观地回顾我国团体操演变历程,特定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其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健身和审美是我国团体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体现。团体操因其日益增加的各种艺术装饰,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表演艺术,这既是创编者迎合时代发展的主体诉求,也是团体操运动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主动表现。音乐、灯光、服装等艺术装饰是团体操表演的附加形式而非必须,抛开这些绚丽多彩的舞美设计,团体操的动作素材依然是多种体操化或体育化的动作。
《试论》一文在没有触及团体操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就把团体操排除在体育范畴之外,无疑是一种“大胆假设下没有小心求证”的表现。按照作者的逻辑,难道舞台上的健美操、艺术体操也不属于体育范畴了吗?同时就客观现实而言,我国团体操的当代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这既体现在公众视野中团体操就是“集体做操”的传统观点,也体现在当代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多以“文艺表演”命名,甚至连“文体表演”命名的也不多见(这其中包括一些以团体操表演为主的开幕式)。在此情况下《试论》依然把团体操排出体育范畴,势必会导致其在歌舞文艺包围下的进一步“迷失”,这显然与其初衷“为我国团体操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背道而驰,这或者是原文作者始料未及的!
4 进一步思考与结论
从发生之初的健身强国,到发展阶段的广场表演,我国团体操在审美价值推动下,于上个世纪中后期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团体操运动”,纵观我国团体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创编、训练、表演体系。经过19世纪“集体做操”的传入,到20世纪中后期的系统发展,可以说团体操见证了我国广场表演的百年历程,在此期间团体操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带有浓郁民族特质的表演形式。因此可以说我国团体操经过百年的表演历史积淀,已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形式——广场体育表演艺术。从“团体操”概念到“广场体育表演艺术”概念,既是我国团体操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时代升华,也是对其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因为用“广场体育表演艺术”表达更加自由,它更像一个风向标,为我国团体操表演指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了认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试论》一文从历史发展角度对我国团体操进行认识,显示出原文作者的学术视野,但同时也应承认,认识事物必须具备还原其本来面目的客观务实态度,由此才能对其进行深度剖析。基于此,在剖析团体操本质特征前提下,本文把团体操定义为是一种“通过集体体育动作配合体现大场面表演效果的表演艺术形式”。一般采用整齐划一的体操动作或体操化了的舞蹈动作,通过对灵活多变的队形、立体壮观的造型、富有寓意的图案等的艺术编织,在音乐、道具、灯光乃至背景台等烘托下,集体体现一种大动势的表演场面,一般有统一的主题思想;在审美价值前提下,团体操以表演性体育形式出现,依然属于体育范畴。
[1] 杨宾.试论大型团体操的概念及本质特征[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2):25-27,41.
[2] 蒋孔阳.二十一世纪西方美学名著(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55.
[3] 金大陆.体育美学:人·运动·未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2.
[4] 黄宽柔.广场运动艺术——团体操设计方向之研究[J].体育学刊,1998(2):101-103.
[5]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形式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6.
Re2understand of Our Coun try’s Group Calisthen ics——Deliberateswith the Author of Discussing the Concept and Essential Feature of Large2scale Group Calisthenics
《Discussing》studied the concep t,belongingness and characteristicsaccording to the changeof China’s group2 calisthenics,and it’s the regular thought towards to group2calisthenics in our country.Without doubt that it is the main reason w hich leads China’s group2calisthenics to the influence of the“other2law”.Using contrary thought,this study re2understands China’s group2calisthenics through the methods such as analyzing video,logic2reasoning and so on,in order to p roviding theo ry help for sp read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excellent sports culture in our country.
square2spo rt2perfo rming art;group calisthenics;characteristics;concep t;belongingness
G837
A
ZHAO Hai2bo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2010202206
赵海波(1976-),男,山东临沂人,讲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场体育艺术,健美操和体操的教学与训练.
100423624(2010)05200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