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艺术家和农民的共生
2010-11-05
北京的各个艺术区曾是众多满怀梦想的年轻艺术家于逼仄现实中觅得栖息理想生活之地。自发形成的798艺术区盛名在外,引起了一轮全国各地老厂房化身摩登空间的风潮,成了艺术到此一游行程中的免费景点。盛名之下,艺术家其实难负日益昂贵的租金,于是又向着远方出发,栖身城乡绪合部的艺术聚集群落,而去年夏天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暨土地储备”的口号下,北京创意正阳,008,东营等将近20个艺术区被列入拆迁计划。今年4月,北京“最纯粹的精神乐土”草场地接到了拆迁通知书,称被列入土地储备范围,但时间尚不确定。一时,北京艺术区的拆迁再次引起了国人的关注。本刊8月号介绍798,酒厂,草场地和环铁等四个艺术坐标地,今期为大家介绍宋庄。一号地等等四个艺术区。艺术区的存在,不仅仅是个地理上的概念产业上的规划,它的生命力还在于能够与原有的社区结构形成一种关照。
宋庄:艺术家和农民的共生
宋庄,原本只是中国北方大地上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村名而已。在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度,不是随随便便一个村庄便能成为惹人瞩目的所在。1 995年,圆明园画家村遭到清理后,原居那里的艺术家们散居各处,在此后的一两年间纷纷来到宋庄与先期定居此处的艺术家会合,宋庄的艺术家队伍逐渐壮大,声名鹊起,才成为了“画家村”的代名词。画家方力钩,刘炜,杨少斌、张惠平、王音和批评家栗宪庭等人相约来到宋庄,逐步创立了“玩世现实主义”,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宋庄被看作是全国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艺术家群落,人数多时曾经有2500多名艺术家散落在集聚区内进行创作与生活。当然,这也形成了一种中国式奇观,厚重的农耕文明和野蛮生长的当代艺术交织在一起。这里有纯粹的农民,这里也有纯粹的艺术家,他们比邻而居,形成独特的社区形态。
目前,集聚区内有文化相关制造企业近30家,文化相关服务企业20多家,有宋庄美术馆,东区艺术中心,上上美术馆等十几家艺术馆以及30余家画廊。如今这个名气越来越大的艺术区,开始成为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一处文化创意产业区。前不久,宋庄提出了一个颇具视听冲击力的概念——CAD,即“中央艺术区”。据其号称,这不仅是中国首个,也是世界首创。至于这个CAD概念的提出,背后是否是商业逻辑在主导,就不便揣测了。
宋庄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方力钧(艺术家):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搬到宋庄,当时这里只是一个北方普通的村子,我从农民那儿租了一个院子,改一改就可以开始画画了。这么多年来,宋庄由一个普通的村子变成了中国宋庄艺术区,对于外人来讲可能觉得这一切都太快了,但我觉得这基本上是中国这么多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尽管在其中也有一些“扯皮”的事,但是,我想一家人之间,就算亲母女、亲兄弟还会有一些小的不愉快呢,更何况搞这么一大摊事业。
我1 985年到北京,如今已经25年了,我在宋庄从1 993年底到现在差不多是7年了,是我到目前为止生活最久的一个地方。今年春节之前,我在宋庄和很多人一起联欢包括村民,艺术家,还有村委书记,就有特别熟悉的感觉。书记崔大柏说“我可不喝酒!”可是过了一会儿,大家都开始抢着喝!很有意思!艺术家不再是怪胎,而是和这个地方成为共同体,无论是事业共同体也好,还是利益共同体也好,大家整体处在共生的状态。
22院街艺术区:落户CBD的主动选择
千万不要以为所有艺术区都是离群索居,游离于城市喧嚣之外的。谁说艺术和金融重阵不对盘,某种程度上铜臭是艺术最直接的评价体系啊。22院街艺术区找了一个闹中取静的黄金地段,距离北京国贸仅距600米。地上2万多平米,地下1.9万平米由30多个独具自然与人文底蕴的现代院落组成,22院街的定位是“中国·国际画廊街”,有国际画廊、拍卖机构、艺术家工作室,国际雕塑广场以及创意型餐饮酒吧等配套设施完善,力图成为北京融自然,人文,艺术,时尚为一体的艺术旗舰航母。每平米租赁价格超过10块均价的22院街正在成为北京的新人文地标,已有多家高端的国际性画廊。至于为何命名为22,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在中国,一套21张汇集了21种中国古典民居建筑风格的邮票非常著名,它给了建筑设计师重要的启发和灵感——思考着是否有第22种风格,能完美地融合21种建筑语言。这就是北京22院街艺术区中的数字22的起源。邻?在22院街区中落户的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表示,如果说798艺术区是当时民间自发形成的产物,那么22院街就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艺术市场升级换代的主动选择。特别是22院街借助于今日美术馆的学术支撑,将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实现从普通收藏到学术收藏的跨越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地产商出身的投资人张宝全的愿景是,在文化中,中国的核心是北京,北京的核心是CBD,CBD的艺术核心是22院街。
来22院的人目的更纯粹
李小倩(今日美术馆副馆长):
2006年的9月份今日美术馆来到苹果社区的22号院艺术街区。我在这里工作快四年了,而且就住在这个小区里,我经常在上下班,甚至饭后散步的时候,会听到社区居民在议论着谁家的画怎么样了,哪家画廊最近很热闹之类的。我感觉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有意思的。
就北京来讲,北京的东区应该是艺术最活跃的区域,像798和中央美术学院都在东区今日美术馆从小西天搬过来之后,感觉这边的文化氛围活跃很多。和798不同,来22号院艺术街区这边参观的人,目的更纯粹一些可能不会像798休闲,娱乐各种目的都有,来这边的人大多还是为了展览来。
张宝全先生开发了苹果社区后,专门腾出一栋楼来做今日美术馆的艺术空间。最重要的是今日美术馆设在社区里面,这是张宝全先生一直推崇的一种模式,希望艺术走近生活,让艺术带动其他产业。
一号地艺术区:高端艺术区要“变脸”
位于朝阳区何各庄的“一号地”是继宋庄、上苑、798、环铁、索家村和草场地之后,北京兴起的又一个大型的国际艺术区。以国际艺术区为定位的一号地诞生于2005年,占地27D。亩的超大规模曾经让业界充满了期待。然而,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这个主要靠国外画商支撑的艺术区突然陷入了危机,国外画商似乎一夜之间突然蒸发掉了。随后,艺术区又遭动荡,随着临近的索家村、费家村以及草场地等地的画家工作室和画廊拆迁风波,让所有人都担心一号地艺术区的命运。2010年6月一号地终于得到了确实答案这里不会动,但纯艺术区的计划同时宣告终结。在朝阳区的商业版图中,决策者已将一号地纳入了崔各庄乡商业和旅游区
域之中,成为高端配套项目。
目前一号地聚集有30余家画廊、200个画家工作室,并集合了多家艺术氛围浓厚的餐厅和茶室等。入驻知名艺术家有张晓刚邱志杰等。何各庄村党支部书记田兴说:“我们最终确定了一号地艺术区艺术生活化的主题。一号地就是要通过变脸,让大家实实在在看到艺术元素如何融入生活。而通过和商业区,旅游区的融合是最好的途径。”
那是一种又爱又恨的感觉
陈文令(艺术家):
2006年我来到北京,2006年闹拆迁索家村折腾来折腾去,弄得艺术家挺伤心的,觉得心里面特别不踏实,心想不如去一个更偏僻的地方,我们便被吓到了一个号地这边的奶东村。这两年艺术市场起起落落,这边有些艺术家来来去去的流动也很多,有的租不到半年就跑了,走的时候哭天喊地的也有,很伤心地离开北京。
我对一号地这边,甚至是全北京的艺术区都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感觉。爱就爱这里承载着一些梦想,恨就恨这些地方飘摇不定。我的心态还算好不然我都跳楼两三回了。你知道我们搬家有多难吗?我是做雕塑的,光那个泥巴拉起来都要好几车,60几吨的雕塑土,再加上雕塑,模型,最近在北京一拉,拉了四十几卡车。所以有些艺术区这种不稳定,让我很恨,给人没有根的感觉。但又爱它,这里成全了梦想。
观音堂文化大道:中国第一条画廊街
2006年6月18日,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观音堂文化大道期正式开街,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亲自为观音堂提名“中国第一条画廊街”,观音堂文化大道位于朝阳区王四营乡,拆迁前是一个居民区沿街是卖钢管卖建材的小店。当时拆迁后的王四营地区最早是希望发展汽车产业后来在北京市的号召下,转而发展文化产业,观音堂文化大道走的就是“政府措台企业经营”的模式。
高耸的涂鸦雕塑涂满油彩的石狮现代感十足的脸部装置,每个公司独立的二层空间设计,长达千米的街道两侧六七十家画廊一溜儿排开一幢幢二层小楼披着崭新的深灰色‘外衣 ……原来卖钢管、卖建材的小城生活图景已经一去不复返。
观音堂文化大道的定位是“艺术品一级市场国际交易中心”这就意味着只做画廊直营,不做拍卖。在这样的定位指导下,“以画廊为主,其他业态配合是观音堂的招商标准,进驻的画廊其作品必须是高端原创,不允许经营纯仿制印刷的仿画,但专门做高仿的又另当别论。
文化产业对农村的改变特别大
赵庆伟
(都美画廊负责人、收藏家):
我和张进还有李剑光是建观音堂文化大道的发起人。当时边上的两条街特乱,都是卖钢管什么的,破破烂烂纯农村的感觉。我们就说这要开发出来!然后就弄。开发出来了就说这边应该开画廊结果我们想,那就开吧,于是一人开了一家画廊。都美画廊就是这么来的。
慢慢的文化大道就起来了,这种文化产业对农村的改变特别大!原来这地方都是农民的小农经济,种点地就行,现在不了,全开始给画廊打工,不锄地全扫地了!再一个,现在这边的地可值钱了,我们这边的农民全是千万富翁了!去年农民的地一万七一平米给征了,另外,意识也变了,原来就觉得一个店应该跟杂货铺似的,满满当当做生意,现在知道了墙上挂几张画也能做生意,艺术!原来农民只认为大米值钱,除了大米什么都不信,现在知道一张画这么贵!过去哪见得到市长,副市长,大艺术家啊现在都看见着了。农民进城本来就是一件难事,但现如今一下子和国际接上了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