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皖江:浙江产业有序转移首选地

2010-11-04浙江省商务厅调研组

浙江经济 2010年22期
关键词:集中区皖江示范园区

文/浙江省商务厅调研组

安徽皖江:浙江产业有序转移首选地

文/浙江省商务厅调研组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第一个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规划,是国家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浙江应借助安徽实施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历史性机遇,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国企和有意愿的民企到皖江去投资兴业

为进一步推进安徽和浙江的经济合作和产业对接,9月26日至29日,浙江省商务厅对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

感受与收获

皖江之行收获颇丰,安徽方面给考察团留下的最深印象有三点:

第一,登高望远、统筹全局的战略谋划

创造“两个第一”。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缘起于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皖视察期间一番语重心长的谈话:“安徽省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皖江开发开放已近20年,安徽全省上下都希望能有一个国家级的区域战略落户皖江,期待着释放出国家战略政策与品牌的叠加效应。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对正在加速实施“中部崛起”的安徽是一个极大鼓舞。考察团所到之处,所接触的地方官员无不洋溢着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在与当地政府座谈交流中反复出现了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第一”,即《示范区规划》是第一个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规划,是国家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

设立“两小特区”。安徽政府官员解读《示范区规划》,认为有两个特点:一是规划区域广。“一轴”为皖江沿岸发展轴上的巢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和安庆;“双核”为省会城市合肥和中国最早开埠城市之一芜湖;“两翼”为与江苏接壤的滁州市和与浙江接壤的宣城市。二是规划期限短。规划从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示范区规划》提出:“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这被认为是《示范区规划》的最大亮点。安徽省政府经过反复比较、慎重选址,最后确定在皖江上下游各设一个产业集中区,分别称“江南产业集中区”和“江北产业集中区”,面积均为220平方公里。集中区立足国家层面规划,享有“先行先试”权利;集中区为正厅级单位,实行省直管体制和特殊优惠政策,堪称安徽的“两小特区”。

肩负“两大使命”。产业集中区定位于“现代产业和新兴城市的密集区”,承担“两大使命”:一是成为示范区的引领者。江北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贺泽群用五句话作了概括:集中区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先行先试的大舞台,皖江区域的增长极,宜业宜居的新城市”。二是成为城市群的联结地。目前安徽境内800里长江(皖江)没有一个大型城市。在上游安庆、池州、铜陵三市的联结点上设立江南产业集中区,在下游芜湖、马鞍山、巢湖三市的联结点上设立江北产业集中区,终极目标是建设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滨江新城,在皖江上下游两端打造类似武汉三镇那样的三足鼎立、跨江联动的特大城市集群。

图/新华社

第二,省市联动、合力推进的发展模式

省级层面,集全省之力办好产业集中区。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直管产业集中区建设,从财政、体制、政策等方面实行重点聚焦、优先保障:省编办为每个集中区专列35个行政编制,管委会领导成员从全省干部中竞争选拔或选调。省财政连续6年给每个集中区4-5亿元启动资金,第一个6年税收和土地出让金全部留给产业集中区;省政府调整集中全省10%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给每个集中区一次性“空降”20平方公里的用地指标(集中区反映这是最大的支持);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长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亲自挂帅直接领导集中区,并赋予集中区市级和部分省级行政审批、行政管理权限;除充分享受国家批准的《示范区规划》规定的各项税费、土地、扶持资金等优惠外,安徽省还专门出台40条优惠政策。

市级层面,因地制宜新设10个示范园区。据了解,纳入皖江示范区的10个市纷纷抢抓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在市域范围内选择位置优越、空间较大、宜于开发的区块各自设立市级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以考察途经的几个城市为例,马鞍山市新设示范园区面积为151.6平方公里,芜湖市新设示范园区面积为200平方公里,铜陵市新设示范园区面积为117平方公里,池州市新设示范园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同时,各市十分重视发挥原已设立在市本级和县(市、区)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园区)的作用。

第三,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

审时度势的机遇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上世纪安徽有过三次重大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闻名全国;第二次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安徽合肥、芜湖以超常速度领跑中部省市;第三次是国家批准实施《示范区规划》。安徽社科院院长韦伟研究认为,每次产业转移的高潮只有8年左右,最新一轮已经过去4年,留给安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将是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后机会”。

豁出去干的创业激情。江南、江北两个集中区的领导都是厅级干部,有的已年愈50。为了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大平台,他们抛开省会大城市的优越生活,离开家人来到设于乡镇的临时简陋办公点,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正是凭着一股“豁出去干”的劲头,短短三个半月,江南集中区管委会除领导亲自带队分别到江浙沪、广东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外,已接待了新加坡贸发局、上海电气、远东集团等200多批客商前来集中区考察;已同开行安徽分行、建行安徽分行、工行安徽分行等10家银行签订了1800亿元授信的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建、中铁、中交、精工、绿城、广厦等多家建筑商、开发商、投资商达成合作开发意向或合作项目框架协议。

亲商亲民的执政理念。从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位置履职的芜湖市市长杨敬农说,政府的工作要始终围着两个中心转,一是企业家,没有企业家哪来的税收和就业;二是老百姓,政府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老百姓才会真心拥护政府。杨市长给每一位来芜湖投资的企业家发名片、交朋友,企业家有问题随时可以给市长打电话。杨市长说,相信老百姓是通情达理的,政府没有理由怕老百姓。

启示与建议

支持浙江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有序向皖江转移产业。以安徽合肥为圆心,直径500公里的区域内聚集了5亿多人,连接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六省三大经济板块。皖江的地理位置,中央的鼎力支持,使皖江示范区成为国内外资本竞相投资的热土。据了解,目前除了大量民间资本自发拥入皖江外,在国家有关领导人的牵线下,不少国字号、央字头的企业已开始频频考察皖江。浙江应借助安徽实施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历史性机遇,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国企和有意愿的民企到皖江去投资兴业。这对于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大力发展浙江人经济”战略,缓解浙江经济发展资源要素和环境容量的瓶颈制约,加快推进浙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搭建浙皖之间常态交流平台、促进两省的交流与合作。考察中了解到,安徽方面迫切希望将目前每年都会开展的一些招商推介活动上升为高规格、常态性的工作机制,务实推动两省经济合作。建议由省经协办牵头,省发改、经信、国资、商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进一步扩大浙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组织和推动浙江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参与安徽的资源合作开发,动员和引导浙江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运用当地扶持政策异地共建合作园区等等。

构建布局优化、分工有序、相互支撑的产业园区体系。安徽在推进皖江示范区平台建设中,初步构成了省有产业集中区、市有产业示范园区和重点开发区、县有开发区(工业园区)三级联动的产业园区体系。浙江在积极推进新设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同时,仍应重视发挥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园区)的作用。这是因为,如果只强调新设产业集聚区,而忽略现有开发区(园区),特别是把优惠政策、土地指标、环境容量、扶持资金等资源都倾注到产业集聚区,客观上可能会挫伤县域经济的积极性。目前,省政府批复浙江两批59个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工作方案后,浙江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开发区(园区)就有近30个。这些平台应该与规划中的市一级产业集聚区,共同构成支撑浙江新一轮大发展的产业园区体系。

(执笔:宋东舢)

猜你喜欢

集中区皖江示范园区
甘肃省第一批、第二批化工产业集中区承载能力认定名单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名单
四川省发布规范电镀行业发展意见2025年前建设一批电镀集中区
新一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出炉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园区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关于建设富宁县睦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思考
河北:《花卉示范园区建设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审定通过
关于甘孜州泸定县农特产品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基本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