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单位需新的制度设计
2010-11-03王忠文
■王忠文
学术研究单位需新的制度设计
■王忠文
针对伪科学的出现和学术腐败蔓延,我倒是矫枉过正地主张,学术研究单位应该实行特殊工资制度和奖励制度。
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的学术腐败日益严重,其中最重要表现就是伪科学的出现和扩散。学术打假名人方舟子说自然科学研究中存有伪科学,笔者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经济学研究中更有伪科学。
我所定义的经济学研究中的伪科学是指,对经济学中的基础概念没有弄懂,对经济学中的经济运行规律的主要内容没有弄懂,对经济运行机制和传导过程的理论推导没有弄懂,对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没有搜集更多详实资料,就对经济运行形势妄加判断与批评,就对经济运行趋势妄加预测甚或打赌,这样的研究状态及其成果,我们可以称之为伪科学。
伪科学之所以产生并流行甚或泛滥,是学术腐败蔓延的直接结果。我个人认为,官方媒体和主流社会对腐败或腐败行为的定义是片面的不严谨的,关于腐败的严格定义应该是,个人或群体利用公共权力和职务便利,在谋取更多个人私利的同时败坏社会道德风气而不能受到法律制裁和司法惩罚的社会现象。这样认识问题就会明白,发达国家的腐败和发展中国家的腐败有着本质的不同。不要借口腐败是世界现象就能原谅自己。在发达国家,腐败虽然也是层出不穷,但却是暗流涌动、人人喊打,浮出水面见光就死;在我们国家,曝光的腐败实际都是经济犯罪,而真实的腐败则是强大无形的潜规则,虽遭讨伐但是人人艳羡,照行不误。这样的情况背景下,伪科学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伪科学的产生就是学术腐败扩散的结果。
学术腐败有多种表现,例如个别研究者为骗取学术声誉和物质利益,一味追求自身收入增加而忘记社会责任和贡献意义,以至发展到剽窃成瘾,抄袭成风;在学术腐败初始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就会发展到学术界许多研究者变得比较浮躁,不能潜心深远研究,变得十分浮华过于追求名利和物质待遇,这样学术界就不能产生思想家和真正学者。
伪科学的出现有深层次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在于存有制度设计缺陷,这就是官本位制度的侵蚀。让学术单位具有行政级别,让学术职称及其物质待遇和行政级别挂钩,而不是和所做贡献挂钩,这本身就是官本位制度设计的阴影。这种固化的、静态的待遇标准的制度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保障了知识分子的福利待遇,但是在这种基础上是不能催生深厚深刻的研究成果的,反而会刺激个别品行不端的研究人士剑走偏锋,利用学术腐败去骗取更高学术声誉和更多物质利益。
伪科学的出现作为学术腐败的直接结果,是有着极大社会危害的。我们知道,政治腐败必然导致以权谋私,会促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司法腐败则体现社会不公,极易导致和刺激社会动乱和社会动荡;而学术腐败必然导致全社会没有真正研究探索精神,必然导致全民素质低下集体滑坡。俗话讲:学者和知识分子是人类的脊梁,是社会的良心。很难想象,如果任凭学术腐败泛滥,今后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扪心自问,答案自明。
针对伪科学的出现和学术腐败蔓延,我倒是矫枉过正地主张,学术研究单位应该实行特殊工资制度和奖励制度。这种特殊工资制度大致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这种特殊工资制度应该是高工资高福利的。它只针对专业研究人员,并不包括研究单位其他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党政干部不在此范围之内。这会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争当、抢当领导干部现象,也有利于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二是,我们这样规范是有道理的。现在高校和研究单位的重大弊病之一就是,科研成果数量、质量考核都只针对教师和一般研究人员,并不包括相对高层领导干部,这样就会直接导致科研成果考核的结果是:上面层层加码,下面层层作假,不利于长远的深厚的学术研究。三是,对研究人员晋级实行专职考核和专业考试相结合,主要和科研贡献挂钩。专职考核主考工作业绩,主要和成果贡献挂钩;专业考试主考自身专业的前沿理论,主要测评科研潜力。学术委员会对申报人员结合2项考查进行面试,再决定晋级事项。四是,对一般研究人员的工资晋升实行网开一面。在学术研究单位,能够做出重大贡献的特别优秀人员只是少数;即使埋头苦干,大多数仍是成绩平平。对这种情况应该网开一面,即可以只增工资,不给特别高级职称,就像发达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一样,不把学术职称当作增加工资的惟一途径。五是,这种特殊工资制度应该区分国有研究单位和民营研究单位,应在国有研究单位试行,并应大力发展民营研究机构。
总之,这种特殊工资制度必须是经过多方辩论和科学论证的,这种工资制度应该是富有激励效应的、富有弹性的、比较动态的一种制度设计。当然,具体设计需要进一步论证,实际效果如何还要接受实践检验。针对伪科学的出现,我倒是主张具有这样一种特殊工资的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