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标准化之路
2010-11-03策划本刊编辑部
■策划:本刊编辑部
浙江农业标准化之路
■策划:本刊编辑部
浙江现代农业:“精”“准”发展
■观察记者(见习) 陈海兵
“老板,还卖豇豆啊?你自己吃么?”看到摊位上的豇豆,观察记者惊讶道。“敢卖,就敢吃。其实最近的豇豆反而是我最放心的”。因为一包包豇豆上贴满了各种检验检测合格证。
2010年初,海南“问题豇豆”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全国各地工商、农业、质检等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食品、尤其是食用农产品各个环节的检验检测、监管力度,有效保障了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此次海南“问题豇豆”事件也凸显了如何保障普通市民一个健康安全标准的“菜篮子”的重要性。
为此社会各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此次“问题豇豆”事件凸显了农业标准化生产迫在眉睫。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的生命线已日益成为各级的共识。
“安全的农产品不是检验检测出来的,而是标准化生产出来的。我国应大力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浙江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金少胜博士大声呼吁道。
为此,观察记者走访了浙江省质监局、浙江省农业厅等单位,拜访了全国知名“三农”专家顾益康,浙江大学金少胜博士等相关专家,并实地考察了浙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切实感受到各级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体会。
标准了才能成“精品”
单价150元的进口苹果,引人注目。cnsphoto
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丰厚程度对农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即便科技水平很高,也不可能完全改变农业对自然资源条件的依赖性。而浙江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小省,尤其是在人均耕地上。据1999年统计资料显示,浙江农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只有0.47亩,比三大直辖市还低,人均耕地资源的稀缺度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浙江排名第三位。
虽然浙江不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一个特色农业大省,茶叶、食用菌、柑橘、蜂产品、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等产量在国内均居前列,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总面积近2000万亩。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浙江意识到,针对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特殊农业区域,维持着“小而全”自求平衡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结构是没有希望的。
浙江省提出了以大力发展“精品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建设精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发展现代农业、精品农业,其中一个主要点就是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需要一定的可操作性的实施平台。农业标准化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所需要的操作平台。
农产品不是螺丝钉
农业标准化,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农户,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观察记者随机在社区采访,发现普通市民对农业标准认识不深,且普遍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农业标准化?不清楚……是不是标准化后的农产品都一个大小啊?”一个受访者还反问起观察记者。
面对农业标准化这一概念,普通市民很容易通过字面意思简单地理解为,农业标准化出来的农产品在外形上都一模一样,跟工业的螺丝钉似地。
其实不是的,要不然就成我们身边的螺丝钉了。
农业标准化规范的是涉及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操作。比如农业生产作业标准,农药、化肥为代表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过程控制)等都有相应的标准。还有其他一些静态的指标,如种苗标准、环境标准、检测标准等这些通过量化指标来实施,这样形成的统一规格就是最终产品标准。
下面,我们就从“农业产中”的标准化生产来解剖浙江的农业标准化之路。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农产品的品质、产量,首先取决于种子种苗质量是否标准优良。但一个优良标准的种子种苗来之不易,需要经过引种育种、制种繁殖、加工包装、推广销售和种子种苗管理等一系列环节。
浙江省政府在2000年就安排专项资金,以适当补助或贴息方式扶持11个省级种子种苗工程和繁育推广基地建设,主攻粮油、畜禽、水产、瓜果菜、花卉苗木等五大种子种苗工程;同时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种子种苗产业,逐步实现种子种苗产业化经营。
有了一个优良标准的种子种苗,还需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不可言语。古人在几千年前就悟出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自然规律。
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对动植物生长造成的影响。从而使得人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有时候人类贪婪的本性使行为过了火,就会遭到惩罚。
“在农产品生长过程中实施农业标准化,其最终目的,就是控制化肥和化学品的使用范围和程度。”金少胜表示,“而目前人们施用化学品是为了救火,而不是预防。”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次农药杀不了虫,就施用两次、三次;标准量起不到作用,就两倍、三倍的加量。最终结果是虫杀死了,而吃进肚子的人也被毒死了的悲剧。
浙江省农业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送科技下乡”、“送标准下乡”、“组织农业专家下田头给农户指导”,同时还对农户进行大量有效地培训,切实提高农户种庄稼技能以及对农药科学适量施用的重要性和危害性。切实从源头上解决化学品过量过度施用的问题。
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按照既定标准(当然这个标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随之相对变化的)在什么时候施用什么化学品,用到什么程度,就会达到预防虫害的目的。
虞轶俊,浙江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副处长,他在接受观察记者采访时,也重点谈到“农业标准化就是将现有的农业标准应用到生产实际的过程,农业部门将科研成果制定为标准,并将标准的关健技术起草为操作规程或模式图,增强了标准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示范、培训,让农民接受标准、采用标准来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水平。”
农业标准本身就比较复杂,而一“化”之后成了农业标准化,就需要做大量的推广工作。
从上述情况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目前的农业标准化主要规范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而“产前”、“产后”的标准化工作还比较滞后。浙江的情况也类似。
一路“小步快跑”
农业标准化这一概念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全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重新提出。是基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推动绿色生态环境的发展而重新提出的。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九五”期间将农业标准化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于1997年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
“浙江农业标准化工作真正起步晚于全国,但政府重视程度高、资金扶持力度大,起点就高。目前在全国处于上游的水平。农业标准化工作一开始,我们就紧抓机制、体制建设。”浙江质量检测检疫局标准化处副处长汪刚告诉观察记者。
“面对农业标准化涉及的面广、农户多而杂、开展实施不容易的特点,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一个部门统管行不通,需要多个部门齐抓共管。2002年,浙江成立了以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为组长,省质检、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海洋和渔业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协调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具体负责全省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划和协调工作。”
2005年浙江省政府将《农业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列入浙江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2003年开始,省财政投入从1500万元一年增至4000万元一年,六年累计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省级投入带动下,全省11个地市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措施,落实专项资金。
这个机制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撑下,对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全国来说是领先的。汪刚也强调“这个机制是实在的机制,是可以真正发挥作用的机制,而不是挂在墙上,放在抽屉的机制。”
在省级政策措施的有效制定和落实下,在专项财政的支撑下,浙江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推广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和完善。据《浙江省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白皮书》的统计:截至2008年7月,浙江省共收集农业国家标准1498项,行业标准3307项,在此基础上,制定地方标准和标准规范2569项,其中省级地方标准578项(检测方法标准35项,占6.06%;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91项,占15.7%;种子、种苗、种畜标准116 项,占20.1%;种植、养殖技术规范标准246项,占42.6%;其他90项,占15.6%)、市级农业标准规范562项、县级农业标准规范1429项。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共制定备案企业标准1347项。
无公害有机蔬菜吸引消费者。newsphoto
目前,浙江省制定了一批农业标准,但标准再好,需要有人来执行。在目前务农农民素质不高、对标准的领悟力不强的情况下,真正要把农业标准实施到位,就需大量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技人员来指导农户的实施。
据《浙江省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白皮书》的统计:浙江省已成立市、县农技推广站(中心)177个,乡镇农技服务站1728个,乡镇农技站农业技术人员达10233人;通过分层培训的形式,累计开办各类培训班15000期,培训各类人员200多万人次。这些农技人员在浙江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农业标准化实施的范围也从传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领域逐步扩大到高新技术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生态环境、节本增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领域,从单一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逐步转变为农业投入品、基地建设、种子种苗、检测方法、包装、标签、通用管理基础标准等各方面,基本覆盖了浙江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分享农业标准化的“奶酪”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范围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扩展,从而带动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更紧密的结合,更快的发展。标准化实施过程蕴含着巨大的商机。素有“独到眼光和敏锐嗅觉”的浙商当然不会放过如此好的机会。
杭州滨江果业有限公司的老总胡金龙就是其中之一。滨江果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拥有土地面积2000亩,资产总额达四五千万的杭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专做农产品出口贸易,其中2005年、2007年分别实施的浙江省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晶龙密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和“无公害密梨、蔬菜标准化种植推广示范”项目就给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
2008年,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数为5883家,销售收入1955亿元。全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419家,实现加工产值1192亿元。
目前,浙江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为4921家,茶叶、水果罐头、蜂产品等出口额居全国第一位,出口市场主要包括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力军,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合作社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市场的倒迫机制大大提高了农户对应用农业标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升了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虞轶俊说到。
各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风生水起,频频获益,浙江的农民也见此眼红,不甘落后,纷纷组团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生产,效益很快显现。
2000年,浙江省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截止2009年6月,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628家,入社农户60.3万个,带动农户370.4万个,占全省总农户的38.2%。
2月20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上的一则新闻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浙江省50万农业能人走南闯北,在各地跨省承包土地3000万亩投资开发,面积相当于浙江现有的耕地面积,在省外再造了一个“浙江农业”。
享有“超级农民”美誉、浙江省农业与农村办公室原副主任顾益康说:“这样一个趋势表明浙江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超越自身资源、超越区域界限,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去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实施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对提升今后浙江农业的竞争力、综合生产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品牌就是农民的金名片
在实施推广农业标准化,实现现代农业、精品农业的过程中,顾益康介绍道:“浙江省最早提出和实施了‘建设一个基地、推广一个标准、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目前,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来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模式得到快速的发展,其占得比例过半。这样以一个基地为基点来实施标准化生产,以快速实现规模化,再加之浙江人素有良好的市场经济意识,很快就培育出一个个响当当的农业品牌。
在浙江,每一个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基本上都有一个区域品牌。如 “安吉白茶”、“仙居杨梅”、“临海蜜橘”、“慈溪蔬菜”、“庆元香菇”等等,不一而足。数据显示,浙江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总量达到68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有了商标品牌,泥土地里也能刨出金子来。”这是农民口口相传的致富经。
有先见之明的临海橘农早在1996年就将“岩鱼头”图形及文字申请注册成商标。但他们还不曾想到有朝一日“岩鱼头”会成为“中国第一贵”的橘子商标品牌,每公斤的单价连番十几倍,从几元钱一公斤一下子提高到50元一公斤。尝到甜头的农民绝不会浅尝辄止。如今的“岩鱼头”再也不会孤单了,“忘不了”、“一见喜”等蜜橘品牌伴其左右。橘农们在壮大品牌的过程中寻得了可观的效益。
截至2009年底,全省农产品获驰名、著名、知名商标近6000个。品牌企业在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明显。参与调查的96家省级品牌企业销售产值58亿元,平均销售收入6000万元,大大高于其他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海通集团实现了从基地选择建立到原料进厂一整套的严格管理程序。海通供图
标准化实施后蕴含巨大商机,杭州滨江果业有限公司就因此受益丰厚。施 娜/摄
土地流转是“良方”
农业生产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应用。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状况条件下,加上实施了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就决定了每个农户都有一小块的田地,只能小规模按照传统农业的方式分散经营,除了能解决自己的口粮外,不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农业标准化就更无从谈起了。这是目前浙江农业要实现现代农业、精品农业以及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普及,向更高层次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浙江省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加快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截止2009年底,浙江省土地流转面积633.5万,占全省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2%,涉及流出土地农户309.9万户,占家庭承包总经营户的33.3%。
“全省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规模化、合作化、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今年,全省开展‘两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其中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是‘两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虞轶俊表示。
浙江现代农业、以及农业标准化的一大经验就是要抓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发展。以“农业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化、服务体系化、农产品品牌化”为建设目标;重点抓农业规模化经营,集中闲散土地,培育一大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实施农业标准化提供条件。
检测是最后的保障
近年来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如海南“问题豇豆”事件、瘦肉精等)时有发生,消费者谨而慎行。“就目前市场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而言,还是有必要通过农产品进行检验检测来评价农产品的标准是否达标,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可靠,使消费者放心食用的。”汪刚如此表示。
近年来,浙江省已基本建立了横向以卫生、质检、农业、渔业、粮食和检验检疫等多部门检验检测机构为主体;纵向以省(含国家、部级机构)、市、县(市、区)三级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为中心(其中省部级以上机构23家、市级机构43家、县级机构133家),基地检测站点为依托、流动检测车、快速检测仪等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可基本满足农产品生产基地日常监控、流通市场贸易验货和政府监督检验的需要。
“尤其是目前浙江省检验检测的硬件设备,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全省有205家检验检测机构,全省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拥有检验检测设备固定资产原值总计11亿元。”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标准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吴岩向观察记者表示。
“但目前我们缺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有了先进的检测设备,还得要有人去操作。”汪刚向观察记者诉苦道,“省质监局每年都有培训相关人才的计划,先是省质监局组织师资对农技人员、市县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等他们掌握了,回去再给其他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再有就是选派其中的业务骨干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学习,学习掌握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方式、经验。”
浙江省农业厅加强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农业部扩大内需建设项目,目前已有25个县起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能力。同时,每年加强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能力测试,提高从业人员检测水平。
据《浙江省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白皮书》的统计:全省直接从事农产品及其投入品和产地环境检测的人数达到150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有700多人,占50%左右。
路上的“栏杆”
浙江农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量财力物力的支撑下,在发展现代农业、精品农业的指引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其天生缺陷的限制;精品农业、农业标准化等还在园区推广之中,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总之,浙江现代农业、农业标准化实施还在路上。路上还有很多的“栏杆”需要去跨越。
经过十几年努力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实施主体(包括农业生产者、政府部门、加工物流等中介者以及消费者)对农业标准化认识在加深,但还未达到农业标准化推广普及的程度。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标准工作机制,发挥政府、市场的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部门推动、企业实施的工作体系;其次要加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尤其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的制订,标准要突出科学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第三要加强示范、宣传、培训,提高标准认识,我们要努力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只有认识到位了,行动才能归位,措施才能到位。同时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虞轶俊重点强调道。
金少胜也谈到:“我们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远未达到国外发达国家的程度,尤其是在消费者这一块。”比如日本消费者对农业标准化有着清楚地认识,在行动上也积极购买标准化后的农产品,甚至还有消费者合作社,对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起到一个拉力的作用。消费者对农业标准化的拉力作用与生产者和政府等主体形成的推力一旦形成一个合力,对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推广将作用无穷。
目前在全社会,尤其是农户,对农业标准化认识不到位的现状下。浙江将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农业精品园区等园区建设,紧紧围绕浙江农业“十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把“优质优价”制度建立起来,把标准化实施到实处去,要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效益,从而带动其积极性。
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区级之分。“我们从2003年开始,每年推动80-100个省级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努力争创国家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建设给农户现身说法。”汪刚表示。
在工业领域,遇到问题产品就启动召回制度,从而尽量降低对消费者造成的影响。“目前我们正在加紧努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可追溯制度工作,已在杭州、绍兴、仙居、平湖、嘉善等地开展试点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虞轶俊谈到。
农产品的档案、可追溯制度,简单说,就是制作一张编码,把该农产品的生产者、产地以及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用药,用了何种药等相关信息输入到编码中。一旦农产品发生意外问题,就把编码拿到电脑前一扫瞄,所有的信息一览无遗。我们就可以根据农产品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相应找到这一环节的相对负责人,从而做到避免相应问题再次发生以及相关责任的追究。
“目前农业标准虽然很多,但大多缺乏可操作性,让学历不高的农户掌握、并且实施到位是难上加难的。”金少胜提到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
农业标准简单地说就是现代农业技术的提炼和规范。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标准是落后于技术的运用的,但这也是客观规律。汪刚告诉观察记者,“我们目前每年制定、修改30-50项省级标准,并且逐步向产后标准(如加工包装、物流等)过渡,努力提高标准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化解技术贸易壁垒问题。”
农业标准化是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政府加大农业标准化的扶持力度,进一步理顺农业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农业标准的培训与应用力度,使农业标准真正为“精品农业”与“农业标准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记者了解到,目前浙江省有关部门正着手制订“十二五”农业标准化规划。
就像有位哲人所说,方向对的,还怕路远。
宁波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药残留检测室。news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