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第一课时片段赏析
2010-11-02李犇
李 犇
一堂好课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学,是需要教师“匠心巧运”地设计教学环节才能达成的。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何玲老师在一次借班上课中,通过《丑小鸭》的教学完成了一堂好课应该达到的境界。
片段一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是第一次认识大家,我还不知道你们的名字呢?谁能向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
生:我叫谢小亭。
师:亭亭玉立的小姑娘,连名字都这么好听。(指另一名同学)你想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吗?
生:我叫刘阳。我出生的那天阳光灿烂,妈妈就给我起名刘阳。
师:这个名字可不一般呀!是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名字啊!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呢?(课件出示课题)
生:丑小鸭。
师:请一个同学来叫叫它。
生:丑小鸭。(重音落在“丑”)
师: 我们学着刚才这位同学的语气来读一读。
生齐:丑小鸭。(重音落在“丑”)
师:看到它的名字的时候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它为什么叫丑小鸭?
(师在黑板上板书问题)
生:这个名字真不好听,它妈妈为什么要给它起这个名字呀?
师:看样子大家都不太喜欢它的名字,都想弄清楚它为什么叫丑小鸭,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吧。
反思:课前谈话是跟学生拉近距离的绝好机会,我是第一次跟学生见面,于是我利用学生向我介绍名字的机会,通过作出相应点评,为开课认识“丑小鸭”的名字埋下伏笔。人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人的名字都是父母花了不少心思起的,“丑小鸭”这一名字就特别在它的“丑”,文章也是围绕“丑”展开的,我抓住题目重点,引导学生质疑,有助学生把握文章重点。
赏评——巧入题:有意义的学习应该强调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我们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借助课前谈话,看似在拉近距离,实为激活学生已有知识,铺陈有序地搭建起与已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有效质疑。
片段二
(读完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卧”字)
师:刚才同学们写了字,读了课文,还进行了小组讨论,大家辛苦了,我们“卧”在桌上休息一下吧!
(学生都趴在了桌子上)
师:看样子大家都明白了老师的要求。(指一名同学)老师说的“卧”是什么意思呀?
生:趴!
师:真聪明,能用换字的方法帮助自己理解词意。课文中的“卧”也是趴的意思,但有时候“卧”也是躺的意思。你能用“卧”的这个意思组词吗?
生:卧室。
生:卧铺。
生:卧倒。
生:握手。
师:握手跟“手”有關……
生: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是提手旁的“握”。
师:反应真快,能自己纠正错误,要表扬。
师:鸭妈妈卧在草堆上干什么?
生:等孩子出世。
师:鸭妈妈带着怎样的心情卧在草堆上?
生:鸭妈妈幸福地卧在草堆上。
生:鸭妈妈高兴地卧在草堆上。
生:鸭妈妈充满期待地卧在草堆上。
生:鸭妈妈激动地卧在草堆上。
(学生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反思:“卧”字比较书面化,学生平时并不常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巧妙地换词充分理解“卧”的意思,又通过组词强化孩子对“卧”的理解。其中有一个学生出错了,我并没有及时告诉他答案,而是给予了一定的提示,他也马上认识并纠正了错误,这样学生的记忆一定更深刻。在对“卧”的字面意思有了清楚的理解以后,我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赋“卧”以感情色彩,轻松指导了第一自然段的朗读。
赏评——巧释词:我们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巧设“卧在桌上休息”的情境,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卧”的含义,同时也体会到了“卧”的舒适,他们的生活经验得到了丰富。于是在接着体会“鸭妈妈卧在草堆上”的心情时,刚才体会到的舒适生活经验帮助了学生,学生能水到渠成地体会出鸭妈妈卧在草堆上时幸福、激动、充满期待的心情,词与文的理解达到了水乳交融。
片段三
(学生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后,教师出示了课件——很多鸭蛋,每个鸭蛋上有一个生词,学生小声议论着)
生:是蛋。
生:是鸡蛋。
生:是鸭蛋,肯定是鸭蛋。
师:你为什么觉得是鸭蛋呀?
生:因为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丑小鸭》。
师:哈哈,你真了不起,猜透了我的心思。这些的确是鸭蛋,现在何老师要请大家帮帮忙,你要是能把鸭蛋上的生词读准确,就会有可爱的鸭宝宝从里面蹦出来。
(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生词,一只只小鸭子从鸭蛋中蹦出来,同学们非常开心,一个劲儿地鼓掌。所有生词认读完以后)
生:老师,怎么没有丑小鸭?
生:是呀!是呀!丑小鸭呢?
师:大家都很关注丑小鸭,它去哪里了?鸭宝宝都出生了,怎么还没看见它?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们等一会就到课文中找找原因。
反思:在教学设计中,我并不是特意不安排丑小鸭出场,这是课堂的生成。我的意图很简单,就是给学生识字创设一种情景,让识字不那么乏味。由于这节课一开始,我就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他们的小脑袋瓜里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在这样一个环节中,他们自发质疑,我也恰好可以巧妙“接疑”进入课文的学习。
赏评——巧预设: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就要重视课前的巧妙预设。我们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原本只是简单的检查识字,因为教师在预设中设计了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生词鸭蛋”情境:把鸭蛋上的生词读准确,就会有可爱的鸭宝宝从里面蹦出来。这样的教学情境本身就可以促使学生由单纯的认字迁移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思考,于是才会出现未曾预约的生成之美——学生们主动提问关注“丑小鸭”,从而实现了“顺学而导”,顺利进入相关课文的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片段四
师生合作,配乐(哀伤的音乐)朗读一二自然段。
师:丑小鸭就这样带着一些遗憾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它渐渐长大了,你们可知道在丑小鸭身上发生了怎样的神奇变化。
(响起《四小天鹅》的音乐,直接连接最后一段的教师范读)
师:丑小鸭变成了什么?美吗?有多美?用横线画出丑小鸭变成天鹅后的样子。
生: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
师:它美吗?
生:美!
师:有多美?
生1:美丽极了!
师:你说呢?
生2:美丽极了!(语气更强烈了一些)
师:你觉得呢?
生3:美丽极了!(语气更强烈了)
(教师露出满意的笑容,用手示意全班读。全班同学激情饱满地读:美丽极了)
师: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指一名同学读)
生1: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语气不够肯定)
师:它相信这是自己吗?
生1:不相信。
师:那你读出它的怀疑。
生1: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语气肯定一些了,但不够强烈)
(很多学生纷纷举手)
师:男同学试试看。
男生: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语气强烈)
(师满意地点点头)
师: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它再看了看水中的影子,欣喜若狂,忍不住大声感叹: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谁来当当这只欣喜若狂的天鹅。
生: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情绪饱满)
师:丑小鸭高兴地说……(示意一二组齐读)
(一二组齐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丑小鸭欣喜地说……(示意三四组齐读)
(三四组齐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丑小鸭欣喜若狂,激动地感叹……(示意全班齐读)
(全班饱含激情齐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特别想知道的吗?
生1:我想了解丑小鸭是怎样变成天鹅的。
生2:我想了解它变成天鹅之前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3:我想知道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美丽的天鹅。
师:我们下节课再带着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反思:在体会到丑小鸭的与众不同、丑小鸭的“丑”以后,我直接跨越到它变成天鹅的最后一段,目的是形成强烈反差,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下一节的学习埋下伏笔。在朗读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体会丑小鸭变成天鹅后复杂的心情变化,通过激情朗读,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赏评——巧揉读: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所谓“揉读”,顾名思义自然是“揉着读”“读着揉”“读揉着”。“揉”在词典里的解释是“用手按摩,搓揉”。“揉读”当然不是用手读,而是用眼、用口、用心去揉搓课文中的典范语言,在揉搓语言中解其要义,得其声韵,悟其神魄,获其语感。我们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就是巧妙抓住凝聚文本灵魂的语句:“美丽极了!”“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采用复沓读的形式,增加文本的内蕴,让文本蕴含的情感不断推进、不断升华。一遍遍的复沓,一遍遍地叩击文本,一步步地逼近文本的情感深处。接着又抓住全文的最后一句:“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采用不同的引语领着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师生互动,营造出了一种学生发自内心为丑小鸭的神奇变化感到高兴的语境氛围,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成长,课堂迸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
(责任编辑:王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