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政党能力建设研究的新成果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格局中的参政党能力建设》简评

2010-11-02甄小英

团结 2010年6期
关键词:参政党多党合作著作

文/甄小英

参政党能力建设研究的新成果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格局中的参政党能力建设》简评

文/甄小英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经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这一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改革开放继续向前迈进的重要条件。现在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突出、社会群体间利益表达和协商机制不畅……面对这些情况,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功能,对于我国继续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使其功能、优势充分发挥,就要求参政党能力不断提升,并与执政党能力建设相匹配。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从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际出发,选择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格局中的参政党能力建设”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我有幸在书稿付印之前拜读。读完最后一页,掩卷回味,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本有深度、有新意、有独立见解的书,也是是一本兼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书,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参政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实现了参政党研究的一些可喜突破。

长期以来,参政党研究中,存在很多不足:孤立研究多,从多党合作制度整体架构角度研究少;对执政党与参政党分别研究多,从两者互动关系角度研究少;对具体问题的零散研究多,系统研究少;政策性研究多,学术性研究少。 这“几多几少”,使得一些研究成果在统战系统、民主党派内部“自拉自唱”多,在社会上的影响小;国际交往中“自说自话”多,有效交流和获得认同少。

近年来,在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几多几少”情况有所改进。浙江社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的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格局中的参政党能力建设》这部著作,也在突破“几多几少”问题上,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可喜成果,形成了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角度研究参政党能力建设,着眼于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大格局中,在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动关系中把握和研究参政党能力建设问题,突破了就参政党研究参政党的状况,使得研究视角更开阔,研究方法更科学,研究内容更深入。

第二,坚持实证性研究与学术性研究相结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分析问题。这是一部注重学术性和学术规范的著作,也是一部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著作。

注重实证研究是这部著作的突出特点。这部著作是在历时4年,前后两次关于参政党能力建设情况大调查基础上写成的。调查地域覆盖浙江、上海、广东、安徽、江西、甘肃等众多省份,调查范围包括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各层级干部党员,调查内容包括了参政党能力状况、对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认知、参政党自身建设等相关问题。在大量调查基础上,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研究多党合作及参政党能力建设的前沿问题:如何培养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共识?如何进一步发挥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功能?如何优化各民主党派与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关系,及时、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发挥利益代表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如何解决各民主党派的趋同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增强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近些年,社院系统引进许多高学历人才,统战系统外也有许多人研究参政党问题,但一些人不了解我国多党合作的实际,特别是对参政党建设面临的问题知之更少,许多研究产生了脱离我国多党合作现状特别是参政党建设实际,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泛泛空论或生吞活剥外国理论的现象。该书是对上述状况的突破。

这部著作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实证研究上,也没有停留在对政策的阐释及政策性语言的表达上,而是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把现实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思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回答现实问题,因而这也是一部学术性较强的著作。比如:运用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理论对影响参政党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运用“国家—政党—社会”的框架,从宏观上将参政党能力分为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影响国家的能力和影响社会的能力三大方面,并从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和社会整合的角度,对参政党影响国家的能力和影响社会的能力这两大能力进行剖析;运用借鉴当前绩效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最新成果,尝试着构建了一个衡量和检验参政党能力建设成效的评估体系,等等。许多新见解,新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眼睛一亮的感觉。突破了以往参政党研究的一些文章著作中政策性话语多,就事论事多,对政策的阐释和注释多,学理性差,缺乏理论支撑和说服力,与国外研究者难以沟通,甚至与国内其它专业人员也不大好沟通的状况。

第三,逻辑性、系统性强,首次提出并初步构建起一个参政党能力建设研究框架。厘清参政党能力建设的概念,阐释加强能力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分析加强能力建设的思路、措施和路径(提升“两大能力”:影响国家公共决策的能力、利益代表和社会整合能力;构建“一大机制”:参政党能力建设机制;处理好“三大关系”:参政党能力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政党能力建设与参政党自身建设、参政党能力建设与人民政协的关系),创建能力建设成效评估体系等,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参政党能力建设研究框架。突破了以往一些研究孤立、零散的状况。

第四,研究视野比较开阔。力求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吸收人类创造的共同政治文明成果相结合。突破了一些文章著作对参政党研究视野较窄,特别是学术视野不够开阔的状况。本书最后一章 《国外政党建设主要做法及对我国参政党能力建设的启示》以及其它各章的论述上都体现出这一特点。本书学术含量及知识含量也比较高。

当然,本书对参政党能力建设框架体系及其内容的研究,只是一家之言,还需在讨论和各种观点的碰撞中完善;对一些现实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需要在理论指导下,有领导、有步骤地大胆试点,不断总结新经验,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总之,这是一部令人欣喜的著作,对当下的研究有突破,对未来的研究有启发,也使我们对参政党理论的发展增强了信心。

(甄小英,中央社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导/责编 卢淼)

猜你喜欢

参政党多党合作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问题探讨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发挥参政党作用 凝心聚力奋斗新征程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浅谈如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