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子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阶段部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

2010-11-02尚久华姚大为张良祥

运动 2010年10期
关键词:运动量显著性负荷

于 亮,尚久华,姚大为,张良祥²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女子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阶段部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

于 亮,尚久华,姚大为,张良祥²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为了解速滑运动员赛前阶段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对齐齐哈尔市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速滑队的8名女子1500m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阶段的CK、BU、LDH、AST、ALT及Hb的水平进行监控。结果显示,CK、LDH和BU随着赛前训练的进行而呈现升高趋势。提示:长期进行S2强度训练,应注意监控运动时间与强度,防止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发生。AST、ALT变化情况说明,一定强度的运动使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速滑弯道动作也与离心运动等使肌肉组织易受损伤的动作相近似,使组织遭受损伤,应结合CK、LDH共同评价组织损伤程度。Hb随着不同强度及形式的运动而出现变化,表明不同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特点的训练可能对速滑运动员Hb值变化有一定影响。在监测中,BU指标评价速滑运动员可能会出现个体差异。

速滑运动员;生化指标;赛前阶段

运动时人体内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是机体对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客观反映,即机体对运动训练的应激反应能力。训练负荷太小,运动能力提高不明显;训练负荷过大,不仅不能提高运动能力,反而损害身体健康[1]。速度滑冰是一项周期性、耐力性项目,1500m项目更是要求运动员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训练刺激,使机体具备较高的无氧代谢能力与一定基础的有氧代谢能力[2],这些负荷的变化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得以反映。本项目通过在女子1500m速滑运动员赛前阶段训练中测定CK、BU、LDH、AST、ALT等指标并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赛前训练负荷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影响,探讨此阶段对运动员进行监控的操作性,为指导速滑运动训练,保障赛前训练阶段的速滑运动员身体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齐齐哈尔市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8名女子1500m速滑运动员,其中健将7人,一级1人。所有实验对象均自愿参加本实验,无代谢及相关病史,受试前1周内未患病,未服用任何影响肌肉收缩功能的药物。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速滑运动员基本情况 (N=8)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2008 ~ 2009年度全国速度滑冰联赛第一站赛前3周训练时间,在准备期的陆、冰训练阶段,很少以100%的负荷强度安排训练,以运动员项目比赛成绩的85%的强度作为长距离训练负荷强度,其负荷总量约占冰上总量的85%以上。速度训练的特点是负荷小(50% ~70%)、次数多(8 ~ 12次)、组数少(3 ~6组),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其规定的次数,组间休息为2 ~ 3 min。耐力素质训练的特点是负荷小(40% ~ 50%)、组数少(2 ~ 4组)、次数多(> 12次)。赛前训练第一周为S1,赛前训练第二周为S2,赛前训练第三周(赛前状态)为S3。(表2)

具体方法:于安静状态和每周一晨空腹采血,采集受试者肘静脉血5ml,37℃水浴50min,3000rpm离心20min,提取血清,放置-30℃冰箱保存,等待检测。实验仪器和耗品:使用Olympus AU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生北控生物科技检测试剂盒。全部测试选用同一批号试剂、仪器、人员进行操作。所有血清样品测试,于实验结束后一次性完成。

表2 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主要内容及强度设置

1.2.2 数据统计、分析法 对实验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Excel2003软件和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中配对t检验判断各指标采样点前后差异的显著性并进行对比分析,显著性差异的检验水平取P<0.05。

表3 优秀女子1500米速滑运动员CK和LDH的变化

表4 优秀女子1500米速滑运动员血清AST和ALT浓度的变化

表5 优秀女子1500米速滑运动员Hb和BU的变化

2 研究结果

2.1 运动员CK和LDH的变化

赛前阶段速滑运动员的CK、LDH的变化各有特点。运动员的CK值呈明显上升趋势,训练前基础值为157.61± 68.55U/L,经过两周的赛前训练,上升为177.75±107.13U/L,再经一周的训练下降为172.84±93.28U/L。与实验前相比,在赛前训练第二周(S2)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LDH同样出现相同的上升变化,S1、S2、S3分别为187.73± 18.10 U/L、193.25±21.38U/L和 182.16 ±19.74U/L,三个阶段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表3)

2.2 运动员血清AST和ALT的变化

表4显示,运动员血清AST和ALT浓度均随着赛前阶段训练的进行呈现逐渐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AST在S2达到36.39±2.78U/L,与实验前比较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S3虽降为26.43±4.34 U/L,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LT在S2达到26.74±3.08U/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3 运动员Hb和BU的变化

由表5可见,优秀女子1500米速滑运动员Hb在S1达到最高值137.33± 8.66mg/L,随后逐渐下降,全程无显著性差异。BU指标随着赛前阶段训练的进行逐渐升高,在S2最高为6.68±1.74g/L,并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3 分析与讨论

3.1 运动员CK和LDH的变化

肌酸激酶是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其作用是催化ATP和CP之间高能磷酸键可逆性的转移,是短时间激烈运动时能量补充和运动后ATP恢复反应的催化酶,与运动时、运动后能量平衡及转移的关系密切[3]。正常情况下,肌细胞结构完整,功能正常,CK极少透出细胞膜,但在高强度肌肉负荷后,肌肉酸痛与血清CK水平存在高度相关。所以,血清中CK活性的变化可作为评定肌肉承受训练负荷和骨骼肌微细损伤及其适应与恢复的敏感的生物学指标[3]。

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血清CK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冲击力较大的运动(如跑、跳、竞走等)较冲击力较小的运动(如自行车、划船等)在运动后血清CK增加幅度大。持重运动(台阶试验、下坡跑等)较非持重运动(游泳、自行车等)引起血清CK增加更为显著[4]。在本研究中,CK随着赛前训练的进行而不断升高,由于S2阶段强度增大、时间缩短、滑行距离减少,因此与安静时相比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选用此种强度训练,应注意监控运动时间与强度,防止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发生。CK在S3下降为172.84± 93.28U/L,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与速滑运动员滑行过程中产生了冲击力较小,使肌纤维损伤较小有关。

糖酵解中的关键酶就是乳酸脱氢酶,在糖的分解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它是衡量机体无氧代谢能力的主要酶类。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人体在从事无氧代谢为主的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训练后血清LDH活性有显著性增高。作为速滑运动项目,由于运动员所承受和达到的强度在比赛训练中是恒定的,在大强度运动后LDH活性增加30%。国外学者曾报道,运动员在马拉松运动后,不仅LDH有所变化,而且LDH同工酶比例也有所改变。乳酸脱氢酶的重要性在于运动时糖氧化产生的丙酮酸在线粒体内不能完全利用时,或者说不能被充分氧化时,只有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还原成乳酸,才能使糖酵解产生ATP的过程得以继续进行从而使骨骼肌得到充分的能量供应[5]。本研究应用乳酸脱氢酶活性值可以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对运动负荷的适应程度和运动后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发现随着运动强度的升高及陆地转至冰上练习后,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由187.73±18.10U/L升至193.25± 21.38U/L,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身体机能状况不好时,安静状态下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高,定量负荷运动后,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的上升幅度增加。如果运动员对运动负荷已经适应,则会表现为运动后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的上升幅度减小或恢复时间缩短[6]。与CK类似,冲击力较大或持重项目LDH的变化也较为显著,LDH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速滑运动对运动员的冲击力或持重程度适中。

3.2 运动员AST和ALT的变化

AST和ALT是联系蛋白质代谢和糖代谢的关键酶,主要分布在脏器和组织中。有关运动对AST和ALT活性影响的结论是不一致的,但大多数研究支持运动负荷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引起AST和ALT活性增加,其上升程度受运动强度、时间和方式的影响,与运动性疲劳程度有着同步变化的规律[7]。正常情况下,AST为6-25U/L,ALT为3-30U/L。本研究中AST指标在S2、S3超过正常范围,ALT指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在S2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一定强度的运动使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速滑弯道动作也与离心运动等使肌肉组织易受损伤的动作相近似,使组织遭受损伤,应结合CK、LDH共同评价组织损伤程度。

3.3 运动员Hb和BU的变化

Hb的水平反映了机体内氧的运输能力。一般认为一次性运动会造成Hb的暂时上升,这主要是血容积减少、粘稠度上升的结果;但长期大运动量训练会造成Hb下降,这主要是红细胞大量死亡,而新生红细胞又不能及时补充所致。本研究发现,在以耐力训练为主的陆地训练(S1)后,运动员的Hb值呈轻微的上升趋势;在以一定强度的速度训练为主的冰上训练(S2)后,运动员的Hb值出现下降状况,但S3后运动员Hb值又出现升高,与安静状态相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表明不同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特点的训练可能对速滑运动员Hb值变化有一定影响。

血尿素(BU)代表体内氮平衡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肌肉蛋白代谢的状况。尿素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运动员运动前后该指标的变化幅度可作为评定运动量的标准。当训练后BU浓度比训练前增加值大于3mmol/L时,运动员已达到疲劳阈值,运动量大;而增加值为2mmol/L左右时,表明运动员基本可以适应,运动量较大;如果BU浓度变化只有1mmol/L左右说明运动量很小[8]。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肌肉蛋白质分解代谢旺盛,运动后BU含量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在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两个因素中,运动量越大,BU增加越明显,说明BU指标变化幅度对运动量更为敏感[9]。本研究中的BU指标随着赛前阶段训练的进行逐渐升高,在S2最高为6.68±1.74g/L,并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S3逐步下降,说明S2训练计划具有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双重效果,也可能为S1与S2训练间歇时间不够,造成运动员疲劳所致。提示,在实际测定中,BU指标评价速滑运动员可能会出现个体差异。

4 结 论

4.1 CK随着赛前训练的进行而不断升高,在S2与安静时相比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选用此种强度训练,应注意监控运动时间与强度,防止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发生。CK在S3下降可能与速滑运动员滑行过程中产生了冲击力较小,使肌纤维损伤较小有关。

4.2 LDH在S1 ~ S3的升高程度表明速滑运动员随着运动强度、运动量的不断增加,身体机能状态呈现下降趋势,在适应后逐渐恢复。应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4.3 AST、ALT变化情况说明一定强度的运动使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速滑弯道动作与离心运动等使肌肉组织易受损伤的动作相近似,使组织遭受损伤。应结合CK、LDH共同评价组织损伤程度。

4.4 Hb随着不同强度及形式的运动而出现变化,表明不同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特点的训练可能对速滑运动员Hb值变化有一定影响。应进行营养的补充和心理的调节。

4.5 BU指标逐渐升高,说明S2训练计划具有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双重效果,也可能为S1与S2训练间歇时间不够,造成运动员疲劳所致。在实际测定中,BU指标评价速滑运动员可能会出现个体差异。

[1]武露凌,季师敏,田春美, 等. 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中肌酸激酶、血尿素等指标的个体化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8,29(2):75-77.

[2]华冰,董柔,苏全生. 大强度离心运动大鼠不同时相骨骼肌结构及血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8):5534-5538.

[3]袁青.血清肌酸激酶的运动训练负荷监控作用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7,14(6):40-43.

[4]冯连世,李开刚.运动员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及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50-62.

[5]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71-76.

[6]铁钰. 短跑运动员不同运动状态下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3:5.

[7]许豪文.运动生物化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3-98.

[8]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50-106.

[9]姚大为,于亮,苏贵斌,等. 两种模拟训练前后男子马拉松运动员CK、BU和心电图ΣT/R的相关性[J].体育学刊,2008,15(1):105-108.

G841

A

1674-151X(2010)10-004-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0.10.002

投稿日期:2010-08-22

2008年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支持计划项目;2009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542258)。

于亮(1981 ~),讲师,北京体育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运动生理与机能评定。

猜你喜欢

运动量显著性负荷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大树的日常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运动量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Opening flexible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energy systems: A review of flexibility for the modern power system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