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不同等 同药不同价
——传统中药的商品学特点
2010-10-29李璐瑒
文◎李璐瑒
提到“味连、雅连、云连”、“松贝、青贝、炉贝”、“潞党、台党、东党、西党、川党、条党”、“广条桂、企边桂”、“凤丹、原丹、连丹、刮丹、粉丹”、“川羌、西羌、蚕羌、竹节羌、大头羌、条羌”、“禹白芷、祁白芷、川白芷、杭白芷”、“川莪术、贵莪术、温莪术”这些药名,恐怕就连天天接触中药的人都不一定完全清楚。其实,这些药名都是中药材在商品学上的惯用名。
中药商品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制定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以及鉴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中药材自古就有真伪优劣之分,“真伪”是相对品种而言,“优劣”则衡量的是质量。
中药材等级规格的传统划分
中药材具有双重特性,即药用性和商品性。为满足商品性的需要,方便市场交易,中药材必须划分规格与等级。以规格和等级来鉴别中药材品种的真伪以及质量的优劣成为传统中药的一大特色。
中药材规格的划分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①按加工净度和加工方法划分。如山药,带有表皮者称毛山药,除去表皮并搓圆加工成商品的称光山药。再如,香附分为毛香附、光香附;茯苓分为茯苓个、茯苓块;麝香分为毛壳麝香、麝香仁;人参分为野山参、生晒参、红参、白参,等等。②按采收时间划分。如三七,分为春七和冬七,就是按采收季节而划分。前者选生三年以下,在开花前采挖;后者为秋冬季结籽后采收。再如天麻,依此方法分为春麻和冬麻。③按产地划分。如白芍分杭白芍、亳白芍和川白芍;厚朴分川朴和温朴;金银花分济银花和密银花,等等。④按药用部位形态划分。如当归,根据其根的不同部位分为归头、归身、归尾和全当归四种规格。
同种规格或同一品名的中药材按照加工部位、形态、色泽、大小等性质要求,可以制定出若干标准,每一标准即中药材的一个等级。中药材的等级标准较规格标准更为具体。如白芷:一等白芷每公斤36 支以内,无空心、黑心、芦头、油条、杂质、虫蛀、霉变等;二等每公斤60 支以内,余同一等;三等每公斤60 支以外,顶端直径不得小于7mm。再如三七:一等三七每500 克20 头以内,二等每500 克30 头以内,三等、四等每500 克40 头以内,五至十一等分别为每500 克80、120、160、200、250、300、450 头以内,到了第十二等就都是“筋条”(较粗的支根)了,十三等则主要是“剪口”(芦头)。
中药材大都既有规格又有等级,或者没有规格只有等级,或者只有规格不分等级;少数既无规格也无等级,笼统地称为统货。统货通常是一些全草、果实和种子类药材,品质基本一致或差异不大,如益母草、茵陈、木瓜、牛蒡子、柏子仁等。
药材分三六九等,一分钱一分货
中药材习惯上归属于农副产品,也实行分等论价,优质优价,有些药材如人参、三七等,在市场上的分级十分细致、严格,上下档规格之间的价格相差十分悬殊。拿中药人参来说,在中药商品学上的分类极其繁琐,将中药材“分三六九等、一分钱一分货”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的人参少数野生,多为栽培。前者称为“野山参”或“山参”,多在7月下旬至9 月间易采挖,晒干后制成“全须生晒参”或白参;后者称为“园参”,栽种5~6 年后于秋季采挖,洗净,为“鲜人参”或“园参水子”,主要制成生晒参、红参和白参。
生晒参、红参、白参、生晒山参是人参的几种主要的商品规格,其中又以“生晒山参”最为贵重,因此标准和形状描述也最为详细。生晒山参的主根呈“人”字形,长2~10cm(长度等于或短于根茎),表面灰黄色,有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支根多为2 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末端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习称“雁脖芦”,上部有密集的茎痕,有的靠近主根的一段较光滑而无茎痕,习称“圆芦”;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习称“枣核 ”。
山参根据形体好坏和重量大小共分为八等。一等山参要求“主根粗短呈横灵体,支根八字分开(俗称‘武形’),五形全美(芦、艼、纹、体、须相衬),每支重100g 以上”。以下二至四等则以每支山参的重量区分开来,五等山参可以出现顺体(俗称‘文形’),六等山参可以出现畸形体(俗称“笨形”),到了八等山参则只是一些2~4g 的芦须不全的残次品。
▲天麻的“鹦哥嘴(红小辫)”
▲西红花
▲红花
比起山参,园参的规格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分为边条鲜参、普通鲜参、边条红参、普通红参、全须生晒参、白参等。其中边条红参、普通红参等规格又能按重量细分为16 支边条红参、25 支边条红参、20 支普通红参、32 支普通红参等;其参须分为红直须、红混须、红弯须以及白直须、白混须、轻糖直须,可作为药材规格的又一划分依据;此外还有白干参、皮尾参、干浆参、新开河参、长白山红参(抚寿参)、长白人参等,一共30 余种规格,每种规格还分为若干等级,如此下来人参这一种药材在商品学上就可能出现上百种定价,若非专门从事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很难将各种规格的园参分辨开来。
中药商品名带来的困惑和误区
有些品种由于历史、产地、商品交易等原因,原本简洁明了的品种名称变得复杂混乱、难辨难记。例如中药白芷,为伞型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药材也分别称“白芷”和“杭白芷”,但根据产地不同又分为“禹白芷”、祁白芷”、“川白芷”、“杭白芷”。这里的“杭白芷”就很容易造成品种混淆,因为“杭白芷”既是中药白芷的一种原植物名,又是一种商品名,如果说到中药材“杭白芷”,就是指产于浙江杭州、笕桥等地的白芷,但原植物并不一定只是杭白芷,也包括白芷。
再比如中药三棱,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块茎,商品名为荆三棱,又名京三棱、去皮三棱,但是“荆三棱”又是另一种中药黑三棱(一说为中药三棱的地方习用品)的原植物,是莎草科植物,其商品名为黑三棱、带皮三棱。这极易造成应用中的混乱。
中药商品的等级规格不仅使得品种繁多,也使人们对一些中药在认识上产生误区。例如西红花,亦称藏红花或番红花,如果只有西红花和番红花两个名字,也许人们都明白这种药材和同样名字里有“番”和“西”字的药材或植物一样是舶来品,比如中药番泻叶、番木鳖、西洋参,还有人们熟知的西红柿(番茄)。但是偏偏现在人们都喜欢称这种名贵的药材为藏红花,这就使得人们大多误认为藏红花就产于西藏,是西藏的名贵药材,西藏小贩也靠这招来忽悠路人。
其实西红花之所以又称藏红花,是因为这种名贵药材过去是经西藏转到内地,西藏只是西红花商品的商品集散地,它的真正原产地是法国、希腊、西班牙、荷兰、印度、伊朗等国,在国内只有上海等少数地方有引种栽培,所以“藏红花”只是中药西红花的一种商品学名称。西红花的确价格不菲,原因之一就是它的用药部位很有限,是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而西红花另一谬误也由来已久,就是同中药红花混淆,上面提到的西藏小贩摆在地摊上的号称“名贵藏药”的“藏红花”就多数是以红花冒充的。红花是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和西红花的外观形状都大不相同,气味也差很多,甚至可以说闭着眼睛都能分辨出来,二者的价钱也相差悬殊。红花和西红花的混淆其实自古有之,《本草纲目》将西红花记载为“泊夫兰”,又名“撒法郎”,李时珍谓:“番红花出西域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元时以入食馔用。”但其附图却误为菊科红花。直到今天,以“西红花”、“藏红花”、“番红花”为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图片,结果中都有不少误为菊科的红花。
链接:野山参的交易
野山参的交易历来良莠杂陈,“真货”中常掺有趴货,或三七配货,或四六配货,甚至倒三七、倒四六配货,成色不一。由于不同等级的人参价格相差悬殊,等级高的野山参价值连城,因此市场上往往鱼目混珠,各种规格等级的人参,如池底参、移山参、艼变山参、趴货,甚至以假乱真的“工艺参”都不鲜见,由此野山参的交易形成一个独特现象——“袖口议价”。据老药工讲述,在旧时北京的药材交易市场上,常能见到南来北往的人参贩子,有来买的,也有来卖的。对于一些少数的“极品”山参,往往聚拢起很多竞价的、看热闹的人,但卖家与买家之间讲价钱时都不出声,而是把手藏在袖口里比划,围观之人也互不点破,行家们就专宰不懂行的冤大头。比如有些从南方来收野山参的药贩往往经验不足,在和东北来的老参贩交易时,故作镇定地比划议价,待成交以后,围观的人群中有懂行的,往往发出一片叹息声,或是幸灾乐祸似地起哄,但在袖口议价达成一致之前,众人都是缄默不语的,这是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