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0-10-27魏学琴
魏学琴
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面对课堂教学的改革,面对实践过程中的困惑,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和交流。在此谈谈自己在新教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新教材重视了“问题情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创设各种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新教材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很多,如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也可以自己找一些相关的素材加入。
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恰当情境,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能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学习上的“正迁移”。
二、新教材加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每一章之后的“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然后安排课时进行交流,最后汇总写成学习报告、小论文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学有所为”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且能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学生围绕着老师转,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学,而新课程把舞台还给学生,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得出,让学生来当“演员”,老师只要结合教材内容,按学生的认知特点去设计活动,做好“导演”的角色。
刚开始时,我也不太习惯,总觉得自己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问题,何必费这么大的劲,过一段时间后我也适应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也体会到这样做的好处。下面以第十七章第五节“实践与探索”这一节为例,谈谈自己对教学理念的一些改变,在上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利用星期六、星期日去搜集与一次函数有关的生活问题,然后利用一节课分组讨论解答,最后由各小组选派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典型的一次函数问题,如电话费、出租车费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课后从学生的作业中也反应出学生对这节课掌握得很好。同时也使我明白了一件事,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时,不禁惊叹:“学生有时比我们还聪明”。
四、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在形式上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我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经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至少有下面几点好处:
1.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有时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还不如学生教学生的效果好,好的学生在讲给其他同学听的时候,自己也得到了提高。
2.不同观点在小组中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小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我觉得还需继续探讨。
五、对新教材的几点困惑
1.删去了旧教材中繁难的计算,的确深受师生的喜欢,但是对《二次根式》中,只讲分母中有一项的分母有理化,而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常出现分母中有两项的分母有理化,导致学生在解答时作业错误率上升,给学生和老师增加难度。
2.新教材设计思想的原意是淡化基本概念的严格定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去理解,这样会不会不利于学生今后学习和理解。
3.学生虽然课堂上探索的热情较高,但对于作业中的“探索与思考”,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不愿去多动脑筋。
4.新教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了,但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落实上并不理想,特别是有关有理数、合并同类项的运算。
六、对新教法的几点困惑
1.教师唱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
2.教学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仍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教师预定的轨迹中的现象。
3.如何更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这是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
4.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教学是按课件走,还是按学生走,是关注活生生的课堂,产生真切的师生互动,还是流于形式。有些课看似热热闹闹,但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5.教师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