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新

2010-10-27李晓萍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驱动基础目标

李晓萍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8)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新

李晓萍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8)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模式几乎完全照搬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教育自身的育人目标相背离。高职院校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与之相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例外。当前,项目驱动理论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受到重视,基于此,应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改革,以期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具有自身的教学特色。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就是培养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高级技能人才。国内知名职教专家戴士弘教授的项目任务化职教改革理念正是针对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问题提出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下称“基础”课)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帮助高职生坚定科学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的重要途径,也是以使高职生“成人”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课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突出的是“以素质为本位”的“理论说教型”教育,不太重视能力教育,这显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怎样寻找到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课教学方式,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础”课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也是以使高职生“成人”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老套,缺乏明确的课程能力目标 教学方法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包括方式)的总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学方法始终是与教学目的联系在一起的,高职教育教学要突出“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力目标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仍承袭的是“理论说教型”的教学模式,这是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

教学内容即知识目标笼统抽象,高职特色与针对性不强 高职教育具有与普通本科教育的不同之处,突出的是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与高职的育人目的相一致。“基础”课是教育部指定的全国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相同,怎样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灵活使用教材是一大难题,许多“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照搬教材,毫无针对性。

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顾明远在《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将教育理念分为三个层次: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但教学理念并不等同于教育理念,相对于教育理念而言,教学理念属于下位概念,即教育理念包涵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是“遗传”式的,即传承人类文化,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将教师的作用与功能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上。然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主题,因此,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课仍采用传统的“遗传”式教育,学生的主体性根本得不到体现。

教学形式程式化,“说教灌输式”的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效果的体现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效果可以立即在课堂上反映出来,譬如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强,注意力是否集中,课堂纪律如何,等等。隐性效果可能在课堂上没有显著表现,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会显示出来。譬如学生的理论学习状况如何,测验和考试成绩怎样,等等。当前“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无论在显性上还是隐性上都不明显,因此,重视高职“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既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适应高职育人目标的需要。

项目驱动的“基础”课教学改革符合高职育人目标

(一)什么是项目驱动理论

项目驱动的教学理念 高职教改专家戴士弘教授指出:课程可以有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等多重目标,高职院校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应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标,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项目驱动的教学理念就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确定课程整体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改造,通过单一项目和综合项目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具体有六大原则:要教“课”,不要教“书”;要设计,不要照本宣科;要应用,不要单纯知识;要能力,不要单纯理论;要一精多能,不要泛泛应付;教无定法。

突出学生主体的“基础”课项目驱动教学设计符合高职育人目标 戴士弘教授指出: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方式不合理,即根据随机抽样听课的效果概括整个一门课的质量,以偏概全;二是评价内容不合理,即评价教学质量只与教师“教”的情况有关,忽视了学生“学”的情况,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而项目驱动教学设计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和任务为主要载体,用任务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课程的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因此,“基础”课进行项目驱动教学设计,用一个个单元项目引导学生了解理论、道德、法律和社会,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

(二)基于项目驱动的“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路

知识目标设定的思路 一方面,“基础”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这是增强国家未来文化软实力的保证。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状况也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

能力目标设定的思路 “基础”课的项目驱动教改不同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突出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的显性成果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而“基础”课的效果是隐性的,不能仅通过学生完成某一项任务或项目判定其是否完全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因此,本课程在设定能力目标时主要应培养学生对各种人文社会问题的理解能力,主要依据有:(1)人类知识分为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两种,对这两种知识的掌握需要运用人的不同能力。(2)人的能力有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忆象能力、联想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九种,另外,人还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其他特殊能力。(3)“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社会知识教育的课程,特别需要学生发挥理解能力。(4)理解的产生:人感知事物→思维→想象→理解。(5)理解能力可分为对自然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包括对国家、人物、语言、文字、国际社会等的理解),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工作、生产、生活,正确对待国家、社会、他人等都十分重要。

“基础”课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思路 以高职育人目标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基础”课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的思路主要有:(1)“基础”课的培养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本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设计是以此为线索和逻辑脉络设计项目和任务的。(2)“基础”课是教育部指定的必修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基础”课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应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3)“基础”课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强调的是能力目标,可采用班级讲堂、专题演讲、访问英雄或劳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参观革命纪念地、旁听庭审、模拟法庭等实践形式。

基于项目驱动理论的“基础”课一体化教学设计

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包括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根据项目驱动理论,笔者对“基础”课一体化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基础”课整体教学设计 笔者根据“培养四有新人”的课程总体目标,将“基础”课分为理想篇、道德篇、人生篇、法律篇等四大模块,再相应地设计不同的模块任务,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总体结构图

“基础”课单元教学设计 笔者将“基础”课的单元教学内容设计为十大模块,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单元教学内容模块表

项目驱动理论打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驱动的“基础”课教学具有如下优点:学生参与明显积极了,能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人或事及自己做过的事思考、理解人生和社会;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内心体验更加深刻了,并能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如倡议书、行动计划、调查报告、演讲、咨询等,“混”学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马学鹏.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与改革[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4]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5]孙亚玲,傅淳.教学理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6]聂世茂.启蒙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G712

A

1672-5727(2010)06-0038-02

李晓萍(1971—),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德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

猜你喜欢

驱动基础目标
“不等式”基础巩固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整式”基础巩固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五抓五促”夯基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