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2010-10-26王以第张爱芹潍坊医学院社科部261053

中国科技信息 2010年5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腐败文化

王以第 张爱芹 潍坊医学院社科部 261053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王以第 张爱芹 潍坊医学院社科部 261053

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拥有先进的廉洁价值理念和丰富的廉政文化产品资源。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用监控机制,在当前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一、加强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10 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就关系百姓生活的热点问题,联合在网上开展调查。截至目前,在众多热点选项中,“反腐倡廉”名列众多网友关注热点榜首,这也是继2008年以来,“反腐”连续3年成为最受关注热词。遏制腐败,为党分忧,为民造福,成为必需,但反腐败谈何容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有效地治理腐败,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腐败发生发展的规律。现在的问题是,腐败已经从具体的腐败事件转化为腐败文化。

腐败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是因为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有其复杂、深刻的文化背景,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一是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为官者享有特权,高高在上、独断专行、利益优厚。官本位文化形成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权力的变相运作——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腐败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二是利本位的经济文化。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追逐利润,它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影响。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本身不经商,无法获得利润,但是他们拥有可以交换金钱的权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领导干部们面临着钱与权的诱惑,存在着较大的腐败可能性。三是情本位的关系文化。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人情社会”的现实。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治”往往取代“法治”,在纷繁复杂的人情面前,法显得苍白无力,常常大打折扣,徇私枉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述三个因素中,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和情本位的关系文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而利本位的经济文化,在更大程度上属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腐败文化同样如此。不消除腐败赖以产生的文化土壤,腐败现象就不会消失。惩处一个个的腐败分子,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如果把党政干部比作鱼的话,腐败文化就是水。水被有毒物质污染了,再健康的鱼也很难生存。常言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解决文化领域的问题必须用文化的手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必须建立一种廉政文化,占领文化阵地,来抵御、战胜和取代它的对立面——腐败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用监控机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第一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出现“廉政文化”的表述,说明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中央高度肯定。2010年初,中央纪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大力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风尚,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二、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内涵

据百度百科,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自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建设理论,形成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在充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廉政文化成果,深刻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政者正也”,为官从政要正;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有了法律,还要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来执行法律;主张德主刑辅、先教后刑,把教化放在前面,等等。腐败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许多国家非常重视研究腐败这一历史性课题,多管齐下来反腐倡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廉政文化,如不断丰富和调整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洁教育,注重领导者的示范作用,等等。 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廉政文化建设任务还必须在深刻总结和吸取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来完成。

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意见》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廉洁价值理念,积极推动廉政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而红色文化则拥有先进的廉洁价值理念和丰富的廉政文化产品资源。这与廉政文化的理论渊源是相吻合的,正如前述,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文化既包括古代传统文化,又涵盖革命传统文化,而红色文化就其内涵来说,同革命传统文化是基本一致的。

红色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制度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革命文献作品;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广义的红色文化则在时间跨度上有了更大的延伸,它不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涵盖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来说,红色文化不仅可以提供直接的资源和素材,在方法论层面,又可供借鉴。

3.1 教育层面

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从内心深处不想腐败。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带来了异质思想文化的激烈交锋和形形色色的诸多诱惑,广大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思想作风、道德修养、纪律观念等方面都经受着新的考验。在物质层面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同时,在精神层面,党内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某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为求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到处烧香求神拜佛,精神空虚,生活腐化。时至今日,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以至于当下不少国人发出“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的呼声。我们的回答是:艰苦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改变,没有奢侈浪费的资本。再者,如果党员领导干部把奢侈享乐奉为人生的信条,就会脱离群众,被群众所抛弃,最终会亡党亡国。

而红色文化则为我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理想信念教育是红色文化的一大亮点,革命先辈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和坚定,是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后代难以想象的。在条件极为艰苦、环境极为险恶的革命战争年代,面临着反动势力的围剿和屠杀的威胁,革命前辈们对自己认定的奋斗目标矢志不移,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同时又以苦为乐,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豪情,这同当时的党中央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和反腐败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以中央苏区为例,1932年12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第10期发表了中执委副主席项英署名的社论《发展生产节俭经济来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标志着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正式拉开了序幕,在这场以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腐化为主题内容的斗争中,党和政府针对“预算不确实,浪费贪污严重,危害革命”的现实状况,选择贪污浪费为突破口,齐头并举、扎实深入地开展斗争。一是运用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动员。《红色中华》积极号召苏区人民共同起来“反对贪污浪费”,倡导切实可行的“节省运动”。提出了“节省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每月节省三十万来帮助革命战争”等响亮口号。翻看《红色中华》可发现,几乎每期都有各机关、团体、企业、部队、学校开展节省运动的内容。二是提出了节俭反腐的具体要求。《红色中华》131期发表了《本报号召全苏区革命群众实践六项节省规约》:“一、每天节省一个铜板;二、不进馆子不吃小食;三、节省办公费用百分之三十;四、普遍建立节省箱;五、每伙食单位建立一个菜园;六、开展向一切浪费的官僚主义者的斗争。”三是党的高级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中央机关领导干部响应最为热烈,中央土地部、粮食部、劳动部、国民经济部、财政部、教育部、总务厅、中共中央局、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等部门工作人员纷纷表示;每人每天节约2两米,油盐菜钱由4分减到3分,不要政府发夏衣……陈云、博古、邓颖超、毛泽覃、罗迈、陆定一等23位从白区到苏区来工作的同志联名致信《红色中华》,表示“每天少吃二两米,今年不领热天衣服。”等等。 这些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既是对革命胜利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对我们党能否成功执政的鞭策与警醒。

3.2 制度层面

利用“红色文化”建章立制,并切实贯彻执行,做到有法可依、令行禁止,不徇私情,从严治党,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从内心深处不敢腐败。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在制度上建党,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集中制。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民主集中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甚至遭到破坏,这也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得以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原因复杂,制度的缺失是主要的方面。单纯依靠教育来保证党的纯洁是很难的,因为人的品质是会变的,人在诱惑面前很容易动摇。坏人变好很难,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而好人堕落很容易。现在被曝光的腐败分子,刚涉足政坛时应该是廉洁的,甚至是优秀的,否则不会得到提拔重用。但随着地位的提高,权力的增大,外界的诱惑,一旦放松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很容易蜕变。所以,从普遍的意义上来说,人是靠不住的,但制度却是靠得住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制度反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来说不无启示。一开始中央苏区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给贪污分子造成可乘之机。党和政府及时总结了教训,注意抓好制度建设。一是制定了详细的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比如为了严惩贪污浪费行为,1933年12月1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下发了由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签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训令规定,凡苏维埃机关、国有企业及公共团体工作人员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贪污公款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处以2年以上5年以下监禁;贪污公款在100元以上300元以下者,处以半年以上2年以下的监禁;贪污公款在100元以下者,处以半年以下的强迫劳动。同时,对上述犯罪者还得没收其本人家产之全部或一部,并追回其贪没之公款。对挪用公款为私人营利者以贪污论罪。对于玩忽职守而浪费公款,致使国家受到损失者,依其浪费程度处以警告、撤销职务以至1个月以上3年以下的监禁。二是重视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的贪污腐化案,中央总务厅苏大工程所主任左祥云的贪污案,瑞金县财政部会计科长唐仁达侵吞公款、公债、谷票、公物案,雩都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经商案,都是中央直接进行查处的。当时虽然对一些案件的处理存在着扩大化或偏重的倾向,但从总的方面来看是正确的,对加强中央苏区党政机关的廉政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中央的决心和采取的果断措施,有力地震慑打击了腐化堕落分子,教育了广大群众,密切了党、军队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3 监督层面

利用“红色文化”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动员各方面力量,把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

2009 年以来,省部级高官密集落马,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声势浩大的反腐风暴:深圳市委原副书记、市长许宗衡,公安部原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郑少东,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委员朱志刚,天津市原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皮黔生,浙江省纪委原书记王华元,广

东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上述高官的严

重违规违纪行为,相当一部分是在现任职务之前进行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违法乱纪行为,并没有影响升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从我国现有的制度构架来看,对官员的监督可以概括为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就专门机关监督而言,每一名官员都面临着组织、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三个部门的监督,但这依然难以避免“边腐边升”或“边升边腐”现象的出现,多重保险似乎并不保险。究其原因,除了腐败官员的违纪手法日渐高明、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有关领导不动真格之外,监督不力是重要原因。其实不难发现,监督比制度更有效——只有在有效的监督之下,腐败分子被曝光之后,制度和法律才会起作用——如果监督不到位,腐败分子未被揭发,再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也毫无意义,这就是“边腐边升”或“边升边腐”的实质。据报道,全国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线索70% 来自举报,群众举报成了反腐败主渠道。但是,由于反腐举报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相关法律的缺失,举报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往往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全国每年发生逾千起举报人致残、致死案件。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有争议的干部比没有争议的干部更容易被提拔任用,理由是没有争议的干部往往是不去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殊不知有争议的干部极有可能是潜在的腐败分子或已经腐败了,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监督工作的软弱无力。

我们再回到当年的中央苏区,看看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是如何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克服政府中的不廉洁行为。1932年3月初,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在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发表《反对浪费,严惩贪污》的文章,指出“我们号召工农群众起来,帮助政府,来反对各级政府浪费政府的钱,驱逐各级政府中的贪污分子出苏维埃”。“为了监督和防止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发生官僚腐化,加强工农检察工作,设立各级控告局,规定突击队的组织与工作”。通过设立控告局,受理群众的举报;通过组织突击队,及时查清群众检举揭发的问题。为加强对群众检举运动的领导,1932年12月1日,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发布第二号训令,要求各级工农检察部都要组织临时检举委员会,由工农检察部长任委员会主任,由职工会、雇农工会、军事、少共等部门派人参加。训令还对检举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及需求作了指示。随着群众检举运动的深入,中央又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指导。大多数的贪污案件是由通讯员的通讯而检举,由群众的参加与揭发。中央互济会财务部长谢开松的贪污案,就“是由本会通讯员的报告与该会主任的控告”而被揭露出来的。运动开始,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收到群众的控告信,说中央印刷厂、造币厂和军委印刷所三个厂的会计科长都有贪污腐化行为。但监察机关派人去查账时,查了几次也查不出来。后来,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的监察人员发动群众,在三个工厂分别组织了轻骑队、突击队,吸收他们参加审查委员会工作。经过仔细检查,最后终于查出了三个会计科长的贪污罪行,1934年2月11日和17日两天,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召开群众大会,将杨其兹、凌全香、路克勤这三个犯贪污罪的会计科长移交苏维埃法庭依法制裁。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部分,强调“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当年的中央苏区已经看到了舆论监督的威力,要求舆论工作者要在反腐败斗争中营造浓厚而积极的舆论氛围,使腐败现象曝光露丑,成为众矢之的,遭到沉重打击,从而得到有效遏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在《红色中华》的影响下,时刻注意检查督促自己的言行规范,自觉投入反腐败斗争的洪流中。纵观《红色中华》,它从未放弃或放松对反腐败这个“焦点新闻”的采访报道,这些内容常常被发表在醒目的头版头条,有时占的篇幅很大。如《红色中华》168期共有10版,其中7版涉及反腐败斗争,项英写的《于都检举的情形和经过》洋洋洒洒,整整占了6个版面。《红色中华》还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件的跟踪追击,举一反三,深化认识,如“于都事件”一案,《红色中华》159、161、176期就连续作了系列跟踪报道。从《红色中华》栏目来看,辟有反腐败斗争的专版专栏,如“突击队”、“铁棍”、“警钟”等专栏,针锋相对地揭露和批判一切腐败现象,同样一目了然的“光荣的红板”和“可耻的黑板”栏目则分别报道先进或落后典型,相应给予表扬或批评。从体裁来看,《红色中华》充分运用社论、消息、通讯、布告、训令、评论、杂文、漫画等众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对腐败现象开展尖锐的批评和无情的斗争。从文风来看,《红色中华》的文章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常常引用描写、议论、夸张、比喻、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对标题特别注意斟酌,别出心裁,让人过目不忘,如《节省经济、帮助战争》、《官印》、《大梦沉沉的区苏主席》等。

不难发现,我们党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许多政策措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甚至在党的幼年时期已经出现,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反腐败斗争面临着比当年更为复杂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继承其中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宝贵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结合本地域、本行业、本部门的实际,创新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1]、杨林华.廉政文化:遏制腐败的基础防线[J].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6,17.

[2]、李洪峰.从战略上思考廉政文化建设[J].文汇报.2008,9,1.

[3]、尧都龙仔的空间.《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的反腐败斗争[J].百度空间.2009, 8,3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5]、王关兴,陈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秦亚洲,范春生.中国今年省部级高官密集落马 升迁前即已腐败[J].中国新闻网.2009,7,28.

[7]、王关兴,陈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尧都龙仔的空间.《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的反腐败斗争[J].百度空间.2009, 8,30.

山东省教育厅课题(J08WC05)

王以第(1971-),男,山东寿光人,潍坊医学院社科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腐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谁远谁近?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
红中社全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