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活动的现状分析
2010-10-26邬瑞祥张颖超
邬瑞祥,牛 哲,张颖超
(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 100039)
实验与调查
北京市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活动的现状分析
邬瑞祥,牛 哲,张颖超
(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 100039)
本文对北京市中学生群体性体育团体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的发展程度较高;团体成员大多数有一定的体育基础;团体所开展的体育项目基本上包括了常见的较普及的项目,以武术健身类项目最多,但大多数没有老师指导,活动效率较低等。另外,对北京市中学生群体性体育社团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中学生;群体性体育团体;俱乐部;发展瓶颈
1 前 言
目前,北京市各中学普遍存在着学生群体性体育团体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组织活动已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点,它对巩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作用也越加重要。但也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发展的“瓶颈”,如缺乏资金和缺少必要的技术、科学的理论指导,活动质量不高,使许多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成员的积极性受挫,制约了学生团体活动的开展和普及。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市中学生体育社团的生存、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找到制约学生体育社团的生存、发展的“瓶颈”,探寻促进北京市中学体育团体良性发展的途径,为有关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北京市中学生群众性体育社团。
2.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团体的概念
北京体育大学的黄亚玲教授在其所著的《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一书中,根据社团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认为:“体育团体是公民自愿组成的,自愿管理、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与体育运动(或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3.2 北京市中学生体育团体总体情况
调查中发现,63所样本学校中均存在中学生体育社团,说明体育社团在北京市中学的普及度还是较高的。本文还在调查中得知,当前北京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所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有31个,本文的研究参照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中划分体育群体类别的方法将它们分为大球类、小球类、棋牌类、武健(健身健美)类、户外类 、水冰类和其他类。(表1)
3.3 北京市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的数量
根据表2的统计结果,对体育团体数量进行参数估计, 取95%的置信系数,其置信区间为7.14 ~ 9.31,取其整数为7 ~9个,所以目前群众性体育团体的平均数量为每校7 ~ 9个。而一般团体数为每校19 ~ 31个,体育团体数约占中学所有学生团体总数的1/3。
3.4 北京市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成员的动机
调查中发现,成员来自近89%的班级,可见其成员的分布较广,这样可以使成员突破所在年级交流空间,融入到更大的人际交流环境中,这也是体育团体组织形式优越于其他团体组织形式的一个方面。
由表3可知,北京市中学生参加体育团体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24.9%)、丰富生活(23.7%)、兴趣爱好(21.9%),在其他方面也有相当比例,说明北京市中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影响因素趋于集中。
表1 样本学校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分类统计
3.5 北京市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的生存环境
由表4可知,北京市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活动的经费主要由年级、团委支持解决,占到74%;寻求赞助占到了9.5%,这是近年来的一个可喜的新变化,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由于其较好的普及程度和自身的智力、文化水平的因素影响,自然而然吸引了商业领域的注意,从而运用市场机制达到教育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6 北京市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信息沟通的方式
团体信息沟通的模式是以专门的团体机构(宣传部)为中心的“轮式”和依靠成员之间的紧密接触相互传递信息的“链式”或“圆式”的一种结合体。由图1可知,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成员信息沟通的方式有两个特点:(1)手机、电脑和使用Web在校园的普及,使得学生更愿意使用这些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工具进行沟通;(2)接触紧密,有利于迅速解决碰到的问题,也有利于满足团体成员对社交能力的提高需要,从而有利于团体目的的实现。
3.7 北京市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成员参与活动情况及需要的满足度
调查发现,大部分团体(90%)组织分工明确,有的还制定了活动计划、考核、考勤,几乎全部团体是在整个学年都安排活动的,甚至31.9%的团体在节日、假期里也组织活动 (如拓展、野外定向等),86.5%的团体的活动以周为周期,每次活动大约1小时。
表2 样本学校学生团体与群众体育团体的统计表
表3 团体成员参加团体的动机情况表
表4 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解决活动经费的途径统计
表5 成员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统计表
图1 “新浪网”2008年12月对全国10中学生进行每100人手机、电脑拥有数以及经常上网人数的调查结果的统计
由表5可见,87.6%的成员学生认为其需要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只有7.5%的成员认为一般,而反映不积极的成员仅为1.4%。可见,目前团体的活动在满足成员的需要的方面是很有效果的。同时,也反映了团体组织活动的质量也是比较高的,积极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4.1.1 目前,北京市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的发展程度较高,团体组织管理基本上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团体均有固定的名称和管理机构,有明确的成文管理条例,且管理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制度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活动普及程度上,郊区学校较城区学校低很多,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4.1.2 在成员特征上,团体成员大多数有一定的体育基础,其参加团体的动机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其中以增强体质、丰富生活、兴趣爱好为其主要的动机。
4.1.3 在活动项目上,团体所开展的体育项目基本上包括了常见的较普及的项目,以武术健身类项目最多,其次是球类和户外类项目,其他类项目则较少。但是关于特殊群体(残疾人)的团体几乎没有。
4.1.4 关于组织环境,在外环境上,目前直接的管理部门为团委下属的“社团联合会”;在内环境上,团体内部设有若干健全、稳定的微组织机构,并有明细的分工,运作效率较高。
4.1.5 在团体活动科学性的问题上,80%以上的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成员都感到了其锻炼身体、提高多种能力等需要得到了满足,团体活动的质量是较高的,效绩是明显的。
4.2 建 议
4.2.1 尽快将群众性体育团纳入到中学体育的管理体系中,并组建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如建立体育俱乐部,使团体成员在学、训的时间序列上形成相应的规律,并和选修、学分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团体成员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习惯。
4.2.2 学校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团体的扶助,加大对团体活动经费、场地、器材、技术指导等方面支持的力度,尽可能解决群众性体育团体发展的后顾之忧。
4.2.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提高活动质量,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一组织中来,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以普及为主要目的的宗旨。
4.2.4通过引导与扶持,逐步建立学生体育学生办的体育活动机制,为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组织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4.2.5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组织学等多种理论与多种研究方法,加大对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组织研究力度,为中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 1 ] 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 2 ]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G812
A
1674-151X(2010)05-063-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5.029
投稿日期:2010-03-25
邬瑞祥(1976 ~ ),硕士,中教二级。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