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马山岩溶地区干旱灾害特征及防治途径

2010-10-25罗贵荣

中国水利 2010年7期
关键词:石山蓄水抗旱

罗贵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541004,桂林)

马山岩溶地区地处广西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内雨量充沛,岩溶发育,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恶劣,为我国典型的岩溶峰丛生态环境脆弱石山区,也是我国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长期以来,岩溶干旱缺水问题已严重制约该区的农业生产,影响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社会活动,并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分析探究岩溶干旱灾害的形成,提出科学的治理措施与建议,对促进岩溶贫困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岩溶干旱灾害特征与危害

1.干旱灾害发生频率高,尤以秋季最为严重

马山岩溶地区干旱灾害发生频繁,根据干旱发生的原因,可大致分为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和植物生理干旱三种;根据干旱灾害发生的时间,又可分为春旱和秋旱两个主要季节性干旱类型。在春、秋旱灾害中,根据当地气象部门以自然季节和农业生产需要、以当地当年同期降水量比历年平均降水量的多少制定出的旱灾程度标准来看,春旱又分为轻旱、中旱、重旱;秋旱又分为小旱、中旱和大旱。通过对区内现有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区,秋旱发生最为频繁,发生的频率高达96%,几乎年年受灾,具有明显的连发性和连片性特征,成为该区最为严重的岩溶干旱灾害。而春旱出现的频率较小,仅占39%。春旱主要发生在每年4~5月,其中每年4月重旱出现概率为16.7%,中旱为4%,轻旱为8%;每年5月重旱出现概率为8%,中旱4%,轻旱25%;而秋旱主要发生在每年9~10月,其中大旱出现的概率为13%,中旱为42%,小旱为67%。历史上秋旱发生在7月的概率约占8.3%,8月占54.1%,而发生在9~10月开始干旱的概率高达91.6%。从秋旱发生程度频率看,秋小旱出现的频率为80%,秋中旱为60%~70%,秋重旱为30%~40%,即每10年秋季出现的小旱有8年、中旱有6年、大旱有3年。

2.干旱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岩溶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区内东部、东南部一带的加芳、古零、古寨,西南部的周鹿、桥利及东北部的里当乡等地。

岩溶干旱石山区往往地表蓄水条件差,且地下水埋藏深度大,难以开发利用,故易于导致岩溶干旱缺水,造成大面积农田无水灌溉。据统计该区干旱面积约达333hm2(见表1)。

表1 主要干旱区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影响岩溶干旱缺水的主要因素

1.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根据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可知,区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1667.1 mm。虽然年降雨量不少,但由于季节分配上极不均匀,降雨期主要集中在6~7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36.3%,而1~3月降雨量仅占全年总量的8.7%,9~10月占10.8%,所以春、秋季易于受旱,秋季更旱。

2.生态恶化,森林植被减少

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森林植被、灌木、树少林稀,极大地削弱了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源、调节气候、减少蒸发的作用,致使本区地表、地下水资源短缺,地表河流及山间溪沟水流量逐年减少。该区内许多岩溶泉水正因为周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导致流量逐年减少,甚至枯竭断流。此外,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每逢丰水雨季径流量大还造成水土流失,直接淤积江河及岩溶地下空间,从而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

3.恶劣的岩溶地质环境

该区山高坡陡,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埋藏深,从而直接影响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造成了本区可利用的岩溶地下水资源随之逐年减少,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供水的需要。

4.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抗旱能力低下

马山县是国家重新确定为全国新阶段贫困县重点之一,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本流域区仅马山县境内现有耕地面积2.27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7%,人均耕地面积0.05hm2。其中水田1.02万hm2,占44.8%,岩溶旱地1.26万hm2,占55.2%。水田大部分为靠天降雨种植的“望天田”,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易旱成灾。现有的农业灌溉系统,年久失修,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系统效益低下,从而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旱灾的能力,进一步加剧了灾情危害。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日益剧增,农业、工业、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及居民生活、农业用水量的大幅度增加,岩溶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矛盾问题将更为突出。

三、防治岩溶干旱灾害主要途径与措施

1.领导重视,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领导。要做到责任明确,任务明确,人员明确,把防治干旱灾害工作落实到千家万户。各级有关部门要有超前意识,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坚持以防为主,防抗并举。各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落实各项有关措施,建立健全适应岩溶石区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抗旱服务体系,及时做好旱情的监测预报与分析汇报工作,同时建立一支能适应岩溶石山地区恶劣环境条件的防旱、抗旱专业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防旱抗旱实力。

2.大力推进修筑工程与生物技术工程的防旱治旱工程措施

在修筑工程措施方面:①应不断完善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以提高其供水效率及抗旱能力。②在岩溶石山地区可选择有利的地形地貌部位,如高位洼地或坡立谷、地下河进出口处等,筑坝、堵洞拦截洪水,蓄水成库。这不仅能缓解岩溶石山地区旱情,而且对防治洪涝灾害发生可起到重要作用。③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地貌部位、泉水出露处,因地制宜地兴建一些类型多样的小型蓄水工程,如修建地头、村头、家庭引蓄及集雨节引蓄水池(柜),这将不同程度地缓解岩溶旱区的农村饮水及农业供水问题。近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类小型蓄水工程可解决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干旱缺水问题。但目前在修建推广这类工程中,还存在一些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使此类工程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据调查发现,目前在修建这类小型蓄水工程中,有些并没有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地貌进行修建,有的直接修建于耕地之中,集水能力低。此外,蓄水池结构较单一,汇蓄天然降水功能较差。因此,建议今后在岩溶干旱地区修建集雨节引蓄水工程,应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进行,充分利用岩溶石山体坡面流的汇集作用。此外,在集雨节引蓄水池的形态结构上可作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如目前修建集雨节引蓄水池大多为单一的圆筒状,汇集雨水面积范围较小,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在其顶部的周边略加改造,就可建成下部为圆筒状、顶部似扇叶状较平缓的漏斗状组合形态的新型高效集雨节引蓄水池。该工程既不多占用土地,工程费用低,而汇蓄水功能作用将大幅度增加,这对于土地稀少的岩溶石山地区来说,值得推广。④大力推广节水农业灌溉工程,采取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灌溉新技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水农业灌溉工程在我国岩溶石山地区,尤其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岩溶峰丛石山区,试点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因此,在地表、地下水严重缺乏的岩溶石山地区,可利用蓄集天然雨水,以及引蓄岩溶泉水,实施喷灌、滴灌的节水型农业灌溉工程,充分利用好干旱山区有限的水资源。

在生物技术工程措施方面:①大搞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植被,充分利用森林植被的蓄水能力。②大力开展农林结合及竹林、果林、药材林相结合的生物技术措施工程,注重发展旱生、岩生及喜钙的经济林木,既能保护水土、涵养水源,又能增加地方经济收入,充分提高生态效益。但在实施这一工程中,应注意对栽培植物适宜生态农业地质环境背景的分析研究,因不同植物其生态特性不同,所要求的立地生态农业地质环境条件也不同。所以,在实施农林结合造林的生态工程中,应根据不同地质环境背景特征与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才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应。③大力开展岩溶石山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研究,组织多学科技术力量共同攻关,不断研发出适合于该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新的途径与措施,打开岩溶石山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新局面。④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善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大力发展抗旱耐旱和喜钙农作物。根据区域干旱发生的季节性规律,制定一整套趋利避害,战胜干旱灾害的农业耕种增产措施。此外,进一步开展抗旱、耐旱作物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缓解干旱的作用。

总之,该区与我国西南其他岩溶石山地区一样,岩溶干旱灾害的危害日趋加剧是不可忽略的事实。但只要各级政府及全民给予高度重视,采取一切综合配套的治旱工程措施,防患于未然,就能把岩溶干旱灾害给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参加野外调查工作的还有李兆林、梁小平、徐远光、李庆松、易连兴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覃小群.桂中岩溶干旱特征及综合治理对策 [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25(3).

[2]李兆林.屋檐洞溶洼水库坝体工程条件与渗漏分析 [J].水文地质工程,2006(2).

[3]揭锡玉,等.浅谈大汶河流域洪涝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 [J].水利经济,2003,21(2).

[4]容丽.贵州生存环境恶劣的喀斯特地区移民意愿与扶贫思考 [J].中国岩溶,1999,18(2).

猜你喜欢

石山蓄水抗旱
现浇大直径基坑支护能量蓄水管桩技术研发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西藏在建大型水电站工程通过蓄水验收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防汛抗旱物资储备
浅析在防汛抗旱中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张石山 作家书法作品欣赏
《清人咏大石山诗》书法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舌尖上的昙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