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沟通技巧的研究
2010-10-25李江
李 江
(北京市中医学校,北京 101101)
理论与方法探索
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沟通技巧的研究
李 江
(北京市中医学校,北京 101101)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通过采取发展性教学行动研究策略,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授课过程中沟通技巧的观察研究,分析其特征,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不仅可以提高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反思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为教学行为过程研究理论的不断改进与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沟通技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职业学校5位体育教师。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和半结构观察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言语行为统计(表1)
2.1.1 鼓励、表扬性语言老师甲使用的次数最高,分别是11次和13次;老师丙使用次数最少分别是3次和4次。从数据上可以看出,5位老师在鼓励、表扬性语言上使用的差别较大。
2.1.2 批评、纠正违纪行为老师丙使用的次数最多达到5次,老师乙最少,平均使用了1次。该项数据从整体上看,除老师丙次数较多外,其他4位老师使用频率基本持平。
2.1.3 讲解技能时间讲解时间最长的老师甲平均每节课程讲解21分钟,讲解时间最短的老师戊平均每节课程讲解16分钟。总体上看,5位教师在平均讲解技能的时间控制上无很大差别。
2.1.4 提问方式老师丙提问3次,次数最少。从整体上看,5位老师中除老师丙外,其他老师提问次数基本相当。
2.2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非言语行为的统计(表2)
2.2.1 在个别辅导上老师甲运用的辅导次数明显高于其他4位老师,老师丁平均每节课辅导3次,次数最少,其他三位老师指标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2.2.2 在微笑行为上老师戊的平均微笑次数明显高于其他4位老师,达到平均每堂课9次,老师丙微笑3次,次数相对于其他老师较少,剩下的三位老师微笑次数基本持平。
2.2.3 手势运用与组织练习行为上老师丁在课上手势运用的次数高于其他4位老师,达到16次;手势行为最少的是老师丙,运用了9次;教师在手势的运用上明显存在差异。
2.2.4 在示范动作上老师丁数据最高,达到平均每节课7次示范动作;老师戊数据最低,平均每节课2次示范动作,相对较少,5位老师在示范动作的运用上存在较大差异。
2.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言语行为分析评价
(1)鼓励、表扬性言语行为 老师戊运用的鼓励、表扬性言语恰当,受到了学生的认可,老师丁在运用鼓励、表扬性语言的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
表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沟通行为统计(平均数)
表2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非言语沟通行为统计(平均数)
表3 学生对于教师言语行为的评价单
表4 学生对于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打分结果
(2)批评教育行为 批评性语言得分总体不高,说明学生对批评方式方法接受度不高,指出老师们在这个上面普遍存在问题。
(3)在纠正违纪行为 老师甲在纠正学生违纪行为的方式方法上运用的比较受学生欢迎。
(4) 讲解时间行为 5位老师在此指标上得分基本保持平衡,从分数上看,学生对各位老师的讲解还是比较满意的。
(5)教师提问行为 得分最低的老师甲在提问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其他老师基本无差别。
(6)言语行为平均成绩 根据学生的打分情况,可以看出,老师丙在言语行为方面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是学生们比较赞同的言语授课行为。相反,说明老师丁言语行为方面与学生的沟通技巧上存在问题。
2.3.2非言语行为分析评价
(1) 个人辅导行为 在个别辅导方面5位老师的辅导方法差异性较大。老师戊在进行个人辅导的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更受学生欢迎。
(2)微笑行为的运用 老师丁得分最低3.72分,与其他四位老师得分差距较大,说明学生对于老师不同微笑行为运用上的观点差异性明显。
(3)运用手势行为 老师丁在手势的使用上产生了与学生的沟通障碍,存在问题。
(4)组织练习行为 学生对5位老师在组织练习上的反馈基本无太大差别。
(5)示范动作 5位老师分数差距不大,学生对教师示范动作的期望值基本满意。
(6)教师非言语行为平均得分 老师丙在非言语行为上的平均得分最高,是学生们比较赞同的非言语授课行为。老师丁在非言语行为的打分中最低,老师丁在师生非言语沟通环节处理的也不好,存在问题。
2.4录像与问卷调查对比分析2.4.1 教师言语沟通行为录像与问卷调查对比分析
(1)鼓励、表扬性语言 过多与少量的表扬、鼓励都不如适当的鼓励、表扬性语言所能够起到的效果,老师应当慎用但不吝啬的使用这种语言。
(2) 批评、纠正违纪行为 根据数据表明,注重维护课堂秩序,对于违纪学生,进行及时批评与制止,是学生们认可并支持的行为,
(3)讲解技能时间 在教师讲解技能时间的控制上,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讲解时间较长,讲课方式单调。
(4)提问方式 提问技巧上更注重不同学习水平的老师更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是适合、并清楚明确,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同时课堂师生行为沟通越通畅。
2.4.2 教师非言语沟通行为录像与问卷调查对比分析
(1)教师个别辅导 在个别辅导行为指标上,次数过少或过多均不理想。适度的辅导学生最认可。从问卷调查的反馈上看,学生们希望老师在学习技能上的辅导远远高于其他数据指标。
(2)微笑行为的运用 恰当的使用微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的目的,而这种气氛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手势运用上 从录像中发现,当教师越靠近学生,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越好;当教师恰当时机的走动神态、手势、目光等行为时均对同学有约束控制的作用。教师的手势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具有肯定鼓励和煽动的作用。
(4)教师运用与组织练习行为 在组织练习上,较长的组织练习时间容易使部分同学们产生烦躁、积极性下降等。
(5)教师示范动作 为学生们稍多一点的展示示范动作可以促进学生们学习模仿的积极性。在讲解动作要领或示范动作时,伴以适当的面部表情、体态、手势,并注意讲解的速度、站立位置、示范面、动作的规范等是学生们认同的示范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部分老师在鼓励表扬性语言运用上缺乏灵活、适度性,运用程度上学生们基本满意。
3.1.2教师对批评性语言的运用技巧上存在问题,5位老师一般采用直接点名批评,效果并不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3.1.3在组织讲解教学练习上,多采用很单调的训练方式,缺乏多样性、趣味性,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1.4在示范动作方面,虽然老师们的示范次数存在差异,但老师们的动作规范程度还是学生们比较认可的。
3.1.5在个别辅导方面,学生们认可老师在学习技能上的辅导形式。
3.1.6在提问方式方面,学生们比较认可提问技巧与难易程度上更注重不同学习水平的老师。
3.2 建 议
3.2.1让学生说话,保持发言机会平衡。教师必须在使学生理解这一道理的前提下,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当然,让学生说话,不是让学生无目的、无限制地说话,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对学生的说话加以引导。具体地要注意如下问题:要让学生说话的机会保持均衡;要对学生发言给予恰当的应答;要让教师的发言保持平衡。
3.2.2给学生以恰当的回应。回应是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态度、意向和想法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建立对话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取得了学生的信息之后,还必须给予回应。这或许是老师们不太注重的地方。其实,这恰是一个影响师生沟通的重要因素。
3.2.3鼓励对方。教师要对学生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愉快的心情下学习,精力会更集中,思维更敏捷,记忆效果大大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热情,鼓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劲头,使之集中精力地投入到课堂练习之中。
3.2.4在学生犯错的情况下,尽量避免直接点名的方法,多采用其他灵活手段或采用正面提醒,私下教育的形式,减少学生抵触心理,增进师生友谊。
3.2.5注意非言语教学。术科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不定位运动,加上非语言教学具有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使得非语言教学更能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对增强学生抽象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非语言手段赋予了更多的感情内涵,思想上更易沟通。
[ 1 ] (美)茱迪斯·A.迪尔奥(Judith A.Deiro).师生沟通的技巧[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2 ] 樊临虎.体育教学论[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 3 ]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4 ] 杨光等.组织行为学[ 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 5 ] 徐辉.教师教育研究与评论[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 6 ] 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 7 ] 李军霞.师生教学对话:问题及策略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2007.
[ 8 ] 张惠梅.中学师生沟通问题研究[ D ].华南师范大学,2005.
[ 9 ] 孔靖.体育非语言行为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2007.
[ 10 ] 侯乐荣.体育动作中的体态语言[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1).
[ 11 ] 涂惠芳.从师生交往角度对教学活动的再认识[ J ].江西教育科研,1999(3).
[ 12 ] 李静.体育教学中人际信息沟通的特征及其有效运用[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
G807
A
1674-151X(2010)03-107-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3.047
投稿日期:2010-01-24
李江(1980 ~),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