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阈下假新闻的成因分析及规避

2010-10-24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10期
关键词:假新闻传播学受众

韩 乾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北京 100083)

传播学视阈下假新闻的成因分析及规避

韩 乾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北京 100083)

假新闻的出现和传播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并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文章以2001~2009年《新闻记者》评选的年度十大假新闻为例,在传播学视阈下对假新闻的传播过程做了一些统计和分析,并剖析了其成因,提出了规避建议和措施。

传播学;把关人;假新闻;成因

文汇报高级记者,中国经济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吴培恭认为,判定一篇新闻是否为假新闻,首先应该看它的内容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如果所写的内容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是作者凭空捏造的,那就是完全的假新闻;如果所写的内容,有点事实依据,但基本的主要事实是假的,那就是基本的虚假新闻。”[1]简单地说,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新闻就是假新闻。据学者考证,我国在宋代就出现了假新闻泛滥的情况[2]。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新闻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假新闻的现象日趋严重。本文尝试把假新闻放在传播学的视阈下进行研究,重点考察其成因,并通过对其传播机制的剖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规避措施。

一、传播学视阈下假新闻的成因剖析

1.假新闻的创作主体——作者分析

2001-2009年《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90篇假新闻中,佚名的有9条,来自自由撰稿人的稿件有7条,其他74条则均出自记者、编辑之手(包括实习记者和通讯员)。

鉴于上述统计,假新闻的作者可笼统地分为两大类:一是专业人士,包括记者、编辑等;二是业余人士,主要是指自由撰稿人,也包括不署名的作者。在这两类中,前者又是假新闻的主要生产者。

我们都知道,作为“把关人”,记者和编辑在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82.22%的假新闻能通过他们的把关出现在媒体上,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记者采访不深入,胡编滥造。一些记者,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不在采访上下功夫,有意或无意夸大、扭曲细节,将文学想象力发挥在新闻作品中,有违新闻的本质。其次,编辑工作态度不认真,随意转载。出自于佚名或自由撰稿人的假新闻共16条,所占比例为17.78%。其中一些自由撰稿人深谙读者和编辑的胃口,怎么离奇就怎么写,故而情节曲折,文笔流畅,跌宕起伏,极富人情。[3]但归根结底,还在于编辑人员对所发稿件缺乏责任感,不注意核实。

2.假新闻的传播载体——内容分析

表1 2001-2009年十大假新闻报道内容统计

从表1统计可以看出,社会领域假新闻出现的频率最高,所占比例为26.67%;文教卫新闻次之,占25.55%;接下来依次是政法新闻(20%)、体育娱乐新闻(18.89%)和经济新闻(8.89%)。假新闻报道领域广泛,几乎涉及到了新闻报道的各个方面。

通过详细分析,笔者发现这些假新闻的内容制造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的新闻报道中,政法、经济领域新闻语境较严,社会文体领域新闻语境相对宽松,给假新闻提供了一定的“生存土壤”;从“造假”的技术角度考虑,社会文体新闻“造假”的可操作性较高,难度较小。二是涉及名人的假新闻数量多。在评选出的90篇假新闻中涉及名人的假新闻共有26篇,占全部假新闻的28.89%。名人似乎成为假新闻作者笔下的木偶,可以任意摆弄。2009年中国日报网更是用一篇《杨振宁向媒体证实翁帆怀孕3个月》的文章为杨振宁夫妇凭空增添了一位家庭成员,并将这个虚假新闻报道的事件的意义夸大为“这件事情的出现,引起的震动不亚于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具备了划时代的意义”。[4]

3.假新闻的传播介质——首发媒介分析

2001年到2006年,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占据了假新闻的全部江山。2007年,电视假新闻的“落网”成为该年十大假新闻中的一大特点。截止到2009年,广播假新闻始终未能入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当然,我们不能就此简单推断广播媒体中没有假新闻的存在,而应该看到,广播的线性传播模式和声音的易逝性等特点,使其假新闻在技术层面上比较难以取证。

表2 2001年-2009年假新闻首发媒介分布

之所以会有表2这样的分布结果,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假新闻的首发媒体主要集中在报纸和网络媒体,这有一定的必然原因:

首先,报纸媒体成为假新闻的重灾区,原因有以下几点:1.报纸媒体在我国发展最早,市场也最为成熟,竞争最激烈;2.由于报纸这种介质本身的易保存性和可复查性,报纸媒体所刊发的假新闻比较容易被发现;3.目前报纸仍然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受众对报纸新闻的关注度较高。其次,网络成为报纸之后的第二大假新闻源。这是因为,网络是“元媒体”,即媒体的媒体,其他媒体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作为一种“元煤体”,它为包括电话、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在内的传统媒体提供了一个系统平台。[5]再次,杂志、电视和广播的假新闻相对较少,主要是国家监管力度以及造假技术和成本的限制,使得这些领域的假新闻数量较少。

4.假新闻的传播终端——受众分析

当前新闻媒体大多把受众看作是市场,“受众的使用动机与需求就成为媒体生产者关注的中心”。[6]总体上看,这些评选出的假新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预期。

首先,近年来,受众的阅读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庄重的接受教育变成了文本消费。受众更愿意选择那些轻松的新闻来阅读,因此,社会、文娱新闻才会成为假新闻的重灾区。其次,受众的猎奇心理。2008年十大假新闻的标题中使用了“巨蟒吞噬”、“炸掉故宫”、“亿元房租”等字眼,无不在故意夸大新闻中的反常性、新奇性等要素,旨在快速获得“眼球效益”,提高发行量或点击率。再次,迎合国民的强国梦和“大国情结”。凡是一些国际上的荣誉或者好的成绩,总希望属于自己或千方百计与自己扯上关系。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刊发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的新闻时,中国媒体总是刻意强调他的华裔身份,着重指出他是我国优秀的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意在表明钱永健的获奖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假新闻的创造者也充分抓住了受众的这个心理特点。

5.假新闻的传播扩散——影响分析

我们首先通过数据来分析一下近几年假新闻的传播所产生的影响趋势(表3[7]):

表3 2001-2009年“十大假新闻”纠错时间差分布情况

从传播效果和影响来看,假新闻被揭穿的越早,其负面影响也就越小,被揭穿的越晚,危害越大。近年来假新闻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传播速度快,影响大;二是越来越容易被揭穿,寿命短。

假新闻的快速扩散一方面在于新闻报道竞争的激烈。当然,争夺新闻的首发无可厚非,但为此而造成假新闻,就得不偿失了。另一方面也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有一定关系。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样使得新闻“证伪”变得容易。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假新闻的“存活时间”很短,基本上不超过7天(63.33%)。在这些被快速揭发的假新闻中,网络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2008年十大假新闻中,一天之内就被揭穿的有6条,其中5条要归功于网络媒体。可见,在广大网友的“火眼金睛”之下,假新闻的存活空间越来越小。

二、传播学视阈下假新闻的规避建议

1.树立职业道德,提高专业水平

职业道德使得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工作中有了神圣感和责任感,涉及到了职业的观念、作风,总的来说就是新闻工作者要有职业精神,提升专业水平,一是要改善工作的态度和作风,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专业素养。记者要明白一个前提: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8]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恰恰在新闻采访中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脚踏实地的采访才会有真实的、好的新闻作品。当然,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适应新的采写条件、传播条件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有效、正确地利用新技术资源。套用普利策的话,就是要“真实、真实、真实”,要不断地“核实、核实、核实”。

2.加强媒介自身把关,加强内容监管

首先,政府和新闻主管部门要对新闻媒体实行有效的监督监管,对出现问题的媒体要严查严办,不能任其自由发展,破坏新闻传播的大环境。其次,行业体系要加强自律监督,学习西方的行业监督机制,互相监督;新闻媒体自身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定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社会效益。同时,现有的一些新闻制度(临时聘用制)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为新闻媒体造假提供了便利。这就更加要求媒体本身要对自己所发稿件负责,制定合理的制度来改进新闻报道,减少假新闻。尤其是对假新闻出现频率较高的社会、文体等领域,不仅记者编辑在新闻报道时要多留个心眼儿,受众在阅读时也要注意辨别真伪。记者在看到一件消息或者接到新闻线索的时候,一定要用正常的逻辑思维进行简单的判断,这样才不会出现离奇荒诞的“新闻”。尤其在接触数字、表格等问题时更应加以核实。

3.提高受众使用传媒的能力,推行媒介素养运动

公众是媒体运作环境中各方利益的集结点,来自社会的监督对减少假新闻具有根本意义。如果公众熟悉媒体运作的特点和流程,就能对传媒形成一种无形的受众监督的压力。传媒一方,则应健全“更正与答辩”制度,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9]“新闻打假”的名词在近些年热起,而打假的主力包括主管部门、社会舆论、媒体自身等。而观察近几年对假新闻的揭发,网友(受众)打假也已经从简单的追根溯源发展到了直接的媒介批评。受众,尤其是网民,在新闻打假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对假新闻产生“免疫力”,假新闻生存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综上分析,假新闻之所以产生并传播,是因为在传播过程的五个环节中出现了问题。一则假新闻的出炉,这五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问题的存在。这对新闻的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都是一个警醒,我们要纯洁新闻传播环境就要针对假新闻提出行之有效的、诸如本文有所涉及的解决措施。

[1]吴培恭.假新闻的判定标准之我见[J].新闻记者,2009,(7):42.

[2]周宝荣.宋代假新闻的泛滥状况及整治新探[J].河南大学学报,2002,(5).

[3]陈斌,贾亦凡.2001年十大假新闻[J].新闻记者,2002,(1):18.

[4]陈斌,贾亦凡.2009年十大假新闻[J].新闻记者,2010,(1):65.

[5]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

[6]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8.

[7]张涛甫.假新闻是怎样生成的?——以<新闻记者>六年来“十大假新闻”为分析样本[J].媒介批评,2007,(2).

[8]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9]陈力丹,闫伊默.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J].新闻传播.2007,(7).

2010-08-13

猜你喜欢

假新闻传播学受众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