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纳西族东巴舞蹈的形成过程
2010-10-20蒙翠青
蒙翠青
【摘 要】纳西族东巴舞蹈在质朴原始的舞蹈形象中,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蕴藏着永恒的生命力、深厚的内涵和民族气质,有着独特的生活气息和风格特点,是纳西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东巴舞蹈 东巴教 自然崇拜
纳西族东巴舞蹈主要流传在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区交汇之地的横断山脉地区金沙流域的纳西族聚居区。其起源于纳西族先民的祭司信仰相关,它随着纳西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一、东巴教的产生
唐贞观年间,吐蕃南下占领中甸地区。当时吐蕃实行军中苯教师制度,将苯教带到中甸。公元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灭苯兴佛,强迫苯教徒改信佛教,或做纳税百姓,迫使一些苯教徒流徙到滇川边境。苯教的不断传入,促进了纳西族东巴教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情况,以“万物有灵”的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纳西族先民创造了自己的东巴教。宋代,吐蕃分裂,中旬被割据,宋王朝划大渡河为界,大理政权也因越析诏的强大而对比“亦莫能有”。这时,滇西金沙江以北、川西南、藏东南的中甸境内互不统属的纳西族已经组成了相对统一的两个部落联盟。《元史•兀良合台传》载:“磨些二部酋来降,遂至金沙江。”纳西族已经由以血缘亲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发展到以地缘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信仰上,纳西人既有慑服于世界自然力的“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又有强调自我意识形态、赞美自身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成为纳西东巴教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自然崇拜和祭祀仪式
纳西族东巴教传统经典中记载由大量的自然神,如天神、地神、星神、风神、水神、火神、雷电神等。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各种自然的崇拜的祭仪,如祭天、祭地、祭风、祭山神、祭水神等一系列的仪式。例如,在纳西族现存最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仪式中,起主要的祭祀内容是天神、地祗、人鬼。纳西族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神路图》上段中间部分所描绘的“自然世界”中居住有山神。纳西族有一个仪式叫做祭署。“署”通常译为蛇王或龙王,他们管辖着自然界,相传“署”与人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人类照顾社会、家庭、农作物和家畜,而“署”则照顾野兽、山峦、树木、湖泊、江河。在人们的意识中,飞禽走兽具有独特的力量,他们可以保護人类。
在仪式中都会有东巴舞蹈,东巴舞蹈是开丧、超度、祭风、祭什罗、祭拉姆、求寿等几乎所有东巴仪式中的内容之一。至今发展到东巴舞到总共有三百多套动作,也叫三百六十跳。其中包括大神、神灵坐骑、动物、护法神等几大类舞蹈。在日树湾,东巴们将东巴舞蹈分为天神舞:萨尔威登、恒者阿普、丁巴什罗、恒英格孔、恨色色白、祭日崩波、五方大神、拉姆舞等;战神舞:吐齿优麻、里黛优麻、目式优麻、波为优麻、碾念优麻等;动物舞:生角的动物(牦牛、马鹿、羚羊、犀牛、山鹿等),生蹄的动物(老虎、龙、狮子、黄鼠狼、水獭、豹子、猴子、野猫、豺狼等),生翅的动物(白鹤、夏曲、雕、孔雀、老鹰、乌鸦、白鸡、喜鹊等)。
三、“三界五方”纳西族宇宙的起源
东巴舞蹈和纳西人的宇宙空间必不可分。这种观念可用“三界五方”来概括。三界,空间的垂直度分为三界:最高层神界、中间层人界、最底层鬼界。五方,即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东巴舞蹈中构建的空间体现出“三界”的垂直度空间意识。舞蹈中每一位天神出场基本以体现神的特性形态动作为主,此外,舞蹈中表现天神镇魔杀鬼营造的垂直空间度,基本在下层空间,以地面为目标的上下肢对抗性动作为主。东巴们跳舞前首先要请神、烧天香、拜五方。在东巴们的叙述中,不仅有五方大神的详细名称,还有专门五方大神的舞蹈。其五方观念与纳西族宇宙起源的神话和原始道教的“五行”思想有关。
四、摄取和保存纳西族先民所经历的不同的社会生活片段
东巴舞蹈摄取和保存纳西族先民在历史上所经历的不同的社会生活的片段,其内容、形式及风格都具有纳西先民各时代历史记忆的烙印。它十米阻力是生活的缩影和升华。在东巴舞中,大量狩猎舞、拟兽舞反映出纳西先民的动物崇拜观念以及狩猎生产的内容。东巴舞蹈中常会模拟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如生角的动物以“顶角”为主要舞蹈动作,带翅的动物以“飞翔”、“抖翅”等为主要舞蹈动作,其余动物则以屈膝、踢伸、跳跃、扭腰、抖动为主要舞蹈动作特征。舞蹈内容丰富,动作具有鲜明的个性,舞蹈语言具有程式性、虚拟性和情感性的特征,舞蹈充满着瓢犷矫健、敏捷劲疾的动作风格,身体动作语言中保存了与纳西族历史记忆和文化特征相关的独特美学内涵。
五、容纳百川,兼收并蓄
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就必须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容纳百川,然后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纳西族在其民族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东巴舞蹈就是多元文化因素交汇融合的结晶。
东巴舞蹈在神祗、法器和动作路线等方面受藏传佛教影响东巴舞蹈中有拉姆女神舞蹈,拉姆一词是藏语仙女之意,这里显然借用了藏语的读音;东巴舞到在流动路线上多为集体由左向右顺时针与安全进行,亦与藏传佛教的专精、绕寺庙右旋方向一只。东巴舞蹈中仪式程序的功能、舞具和护法神多为苯教文化的痕迹。纳西学者戈阿干先生对东巴神系进行分析后认为:东巴教在吸收苯教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民族宗教形象,所以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神祗谱系,一个是纳西民族固有的建立在自然崇拜和祖灵崇拜基础上的民族神祗;另一个是从苯教引进的丁巴什罗为代表的神祗系统。舞蹈中有众多角色有苯教的护法神和坐骑。就宗教传播而言,东巴教最初萌生于原始信仰的观念,后吸收苯教、道教、藏传佛教、汉地佛教等教派的宗教思想及艺术形式,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宗教舞蹈艺术。
在纳西族文化中,包容和整合了与之密切相关互动的其他文化因素。也正式有于纳西族这种兼收并蓄、容纳百川的开放心态,使东巴舞蹈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和旺盛的生命力,得以延续至今。
参考文献:
1 戈阿干:《东巴神系与东巴舞谱》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 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 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东巴文化研究所编译:《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