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教师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2010-10-20黄瑞锋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教师教育应积极寻求应对举措:更新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调整知识结构、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挑战 新课改 教学质量 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洗脑”,还要“充电”。正如一位教育局长无不忧虑地说:“以目前教师的素质,要实施好新课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是要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的确,教师本身的素质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行为。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新的素质教育质量观迎接新课程的改革:
一、教师应树立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教学质量观
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总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强度的作业训练,离不开长时间的課外补习,不是立足于提高授课质量,追求课堂效率,而是立足于大量课后作业补习,“课上不足课后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许多教师,为了把学生“教好”,首先想到的就是“时间”。上课“拖时间”,课后,各科教师都布置一大堆作业交给学生带回家做,而且都强调不完成不行!至于学生什么时间睡觉,则不管不顾,老师只管第二天的检查,于是学生只好开夜车到深夜。这种“拼搏式教育”在过去可能是被一些人称道的,“像这位老师多么负责呀,多么奉献呀,一天从头到尾,真是老黄牛精神等等”。可在今天,它是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那些违背教育规律,将宝押在加班加点、书山题海、频繁考试上的教师,其做法不但不值得称赞,反而应遭到谴责,因为他是以摧残学生身心为代价的。那种“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的观念应当抛弃。
学校应当加强监控力度,要求所有的教师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开课,不增加课时,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和文化活动时间,不加班加点。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抓住了每堂课的质量也就抓住了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苦练“内功”,向40分钟要质量。
1、抓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做到课堂教学规范化。
一是开课标准化。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起码的条件。二是教学常规条列化。对课堂教学要求:“讲授正确精要,并具备下列五性”,即①目的性:教学目的明确,要考虑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诸方面。②科学性:无知识性错误,系统性、逻辑性强,结构严密紧凑,合乎认识规律。③实践性:讲练结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④艺术性:方法好,安排巧,课堂气氛和谐而又活跃,紧张而又愉快。⑤实效性:无效劳动少,教学效果好。三是备课集体化。教师之间应密切合作、互相关心、资源共享。四是上课规范化。教师要有文明的课堂行为习惯,克服不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上课东拉西扯,语言不文明、不健康的“语言病”;不美不雅、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习惯性动作的“教态病”;上课心神不定,板着脸的“情绪病”。五是开展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将教师听评说课活动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促使每位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教学。
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常规教学,更需要教学中要有创造。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思”字,从让学生“学答”转到“学问”上来;突出“乐”字,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教师应少讲、精讲,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不在于学生提不出疑问,提不出疑问恰恰证明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不能作深入地思考。因此,一堂课质量如何,从每堂课产生问号的数量多少以及问号的质量的高低就可以衡量出来。
3、提倡教师勇于参加教改实验,走科研兴教的路子。
教改对教师本身要求很高,很多教师不能一下子适应。可以先“模仿”后“创造”,先“形似”后“神似”,先“入格”后“出格”。争取人人下水。对于少部分科研效果好的教师,可以作为典型推广,形成一种“人人搞科研,个个出成果”的局面。
二、重视课内与课外结合,用脑和用手的结合,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质量观
学生的一些素质,比如动手操作能力、手工制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是很难在课堂内形成的。因而在抓课堂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课外活动,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以形成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在活动中应随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加强课外活动并不等于削弱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但素质教育不等于课外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那种“素质教育没名堂,课外活动加特长”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坚持让所有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及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只有致力于全体学生发展,才算是实施素质教育。如果教育只是发展了少部分人的素质,或者说只让人素质的某一方面得到片面发展,则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基础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同样,一个学校里,如果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基本的发展,即使该校出了一个世上有名的科学家,亦或一个世界冠军,也不能认为其教育质量高,更不能认为其实施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搞教育平均主义,要保证所有学生做到基本发展的同时,又要照顾差异,注意挖掘各类学生的潜能,为培养造就各类拔尖人才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各方面素质的作用是明显的,我们应认真总结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转变观念,抓住“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主线,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四有”人才,为素质教育尽一点绵薄之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作者简介:
黄瑞锋(71.03—),男,大学本科,中学一级。从事初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