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探索 *
2010-10-20杨在宝
杨在宝 ,张 杰
(1.红河学院 工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2.云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探索*
杨在宝1,张 杰2
(1.红河学院 工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2.云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本文在分析交互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者特征,设计了6种交互方式:交互界面、导航交互、内容交互、测试交互、评价交互和协作交互,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习动机,实现教学交互,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网络课程;教学系统设计;交互设计
一、网络教学交互的含义
交互设计是衡量网络课程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在国内外有关交互的研究中,关于交互的解释和描述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如吉尔伯特和莫尔认为:“交互是两个或多个个体在学习环境中为完成学习任务或建立社会关系而进行的双向通信。”[1]笔者认为:网络教学交互是指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为满足学习的需要而与学习系统或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进行沟通的双向互动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学习平台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并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不同的资源进行双向交互活动。
二、网络教学交互的理论依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刺激的重要性,如网络环境中各种媒体信息对学习者的刺激,将有助于学习者交互行为的发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更重视学习者内部心理因素的作用,强调学习者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存储和提取,如内容交互中的反思学习,是学习者经过反思学习后加工提炼观点、问题等的内在认知学习结构;社会认知理论则重视学习者如何在合作环境中从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那里学习,如协作交互中的专题论坛和单元论坛等,为学习者创设了从他人那里学习的情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儿童(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认识外部世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内容交互中的资源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外部资源,也充实和完善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结构能动理论则强调构成整体的各要素互相结合、互相影响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2]由此可见,充分有效的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指导网络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师生、生生间的讨论、辩论、反思等交互活动,并通过双向沟通重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3]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习者成为认知的主体,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并不只看重他的学习结果。
三、“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网络学习的特点
“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为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其实质就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提供的科学的系统解决问题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下课程学习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1)为课程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学习可按照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兴趣等个性化的方式进行。(2)为课程学习提供了多种学习模式。如研究性学习模式,不仅实现了学习者多感官的参与,而且对学习者的认识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3)为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保障。如学习过程记录、单元评价等为学习者提供了及时的信息反馈。(4)为课程学习创设了真实的情景。如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创设相关的学习情景,促进交流沟通和谐发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网络学习者的特征
利用网络开展课程学习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网络教学交互的设计是为了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要取得网络课程学习的成功,必须重视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师范院校大三的师范专业学生,年龄一般在19岁以上。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学与教的原理等基础知识。而大三的师范生则具有教育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法等知识。这些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指导能力。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对教学系统设计的了解虽然不多,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对于学什么、怎么学等,学习者均有较强的自主性。
(2)具有良好的自我监控和调控的能力。在网络学习环境下自主学习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学习者访问信息的自由度很大,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监控和调控能力,将可能出现迷航的现象。
(3)熟练使用计算机并具有网络课程学习的能力。学习者已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知识,能熟练参与网络教学活动。
(4)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能力。由于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学习者更易张扬个性,能克服与他人接触时的畏惧和羞涩心理,可以毫不修饰地表达自己个性化、有创造性的观点。
(5)具有较强的群体观念。学习者在网络中更易结成团体(如QQ群等),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而从众和服从权威心理却在削弱。有利于学习者在“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五、“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
本文在“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网络学习的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习者的习惯、知识、经验和技能等特征,制定了6个方面的交互设计,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1.交互界面设计
界面是学习者和网络课程之间赖以交换信息的通道,几乎所有的学习资源都是从界面中获得的。因而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不仅要向用户提供一个交互性强的操作环境,而且还要从用户的感官享受等方面进行全盘考虑。对于“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交互界面设计而言,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是视觉元素。利用点、线、面、色彩等平面设计要素创造出构图合理、色彩搭配合适,具有美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审美鉴赏能力的基本界面;二是结合界面功能创造出具有功用性、舒适性、鉴赏性、节奏感的实用交互界面,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地学习。
(1)界面构图和色彩设计
构图是把对象及造型元素加以有机组织、选择和安排,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基本的构图元素包括线条、色彩、明暗、节奏等。在进行构图设计时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趋合、画面均衡、视觉重心等人的视觉心理对构图的影响。色彩则是构图的基本元素之一,对颜色合理恰当地利用不仅可以增加网络课程的艺术性,而且可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4]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课程内容表现的需要、课程的总体风格、色彩对学习者心理的影响以及色彩本身所表达的含义等因素。在色彩处理上尽量做到搭配和谐、自然、舒服,给人以美感,减少因色彩过多、过杂而带来的风格不一致等问题。
(2)界面元素设计
界面元素通常有图形图像、文字、按钮、色彩等。图形图像不仅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大量信息,还可以用来缩短学习者和界面之间心理距离,使学习者在看到熟悉的图片或图形后产生亲近感,间接地增加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交互;文字可以用来呈现内容的概念、原理、方法等信息,设计时可以使用不同字体、色彩、文字艺术效果等方式使文字材料阅读起来更加赏心悦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另外,为了使各章节、段落之间的层次更鲜明,字体、字号、字体颜色在体例上也要相对统一;按钮可以设计成动态按钮,不仅可以增强界面的生动性、趣味性,而且可以赋予界面新的生命力。
2.导航交互设计
“导航是一种避免学习偏离教学目标,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5]导航交互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情绪及其效率。一般来讲导航交互设计能帮助学习者了解当前学习内容所处的位置,找到所需的信息;确定下一步的前进方向和路径;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找到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学习路径;使学习者能清楚地了解教学信息的结构概况,产生整体结构映像。因此,本文针对学习者和网络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主导航、子导航、位置导航、返回导航4个导航交互策略。
(1)主导航:根据功能结构模块设计导航栏目,对应网络课程的一级界面,属于主层次结构。一般位于界面的顶部或左侧。如图2所示,主导航采用圆形立体的水晶按钮,下方标示有明确的文字信息,既美化了界面,同时又起到较好的提示作用,位于界面顶部。
(2)子导航:根据功能的分支结构设计的导航栏目,一般用于二级、三级栏目内容的导航。主要位于左侧。如图3所示的子导航采用长方形立体导航条,色彩和背景色彩一致,由于采用了浮雕效果设计,在背景上显得十分突出,白色的文字蓝色的背景显得格外清晰。
(4)返回导航:一般分为返回首页和返回上一级导航。当学习者迷航时可以利用返回首页从头开始。也可以返回上一级页面进行学习。
3.内容交互设计
内容交互是为学习者提供在线学习的主要手段,主要包含内容学习、学习反思、资源学习、课程作业4个模块。
(1)内容学习:是利用超文本形式组织的知识结构模块。该模块以教材为依据,按照章、节、知识点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
(2)反思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完成内容学习后将心得、想法、观点、态度、遇到的问题等以记事本的形式记录反思,提交后可以查看来自同学、教师的评价或帮助。
(3)资源学习:提供了教师上课PPT、上课视频、教学案例、优秀的学生作品等资源。学习者在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这里的资源进行学习。
(4)课程作业:为学习者提供了为巩固知识和学习迁移而设计的课程作业,课程作业包含讨论、案例分析、实践等多种形式。
吃完面后,两个人又陷入了沉默。窗外的雨越下越大,似乎没有要停止的意思。世界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片汪洋,白汪汪的水面反射着灯光和闪电,看不出深浅。叶晓晓租住的房子仿佛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时有倾覆的可能,这栋单薄的民房,建在路边的电线杆旁,叶晓晓听着轰隆隆的雷声渐渐感到了害怕。
4.测试交互设计
测试交互是为学习者提供的课程学习评价的一种方式,主要目的是了解学习者在学习完一个或多个单元后的学习效果。包括单元测试和总结性测试。本文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针对课程的特点设计了5种题型的在线测试,分别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匹配题、问答题等。
(1)单元测试:为了方便学习者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强化单元知识的学习,在每个学习单元后均设计有相关的单元在线测试。学习者通过它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进度等安排,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总结性测试:是学习者完成课程学习后,对学习者学得怎么样的结果测试。通过它学习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课程学习的总体情况,虽然不能由此评定学生的最终结果,但结合单元测试和其他交互行为,可以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5.协作交互设计
在“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中还设计了协作交互。通过协作交互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在这里学生提交的作业、论文、作品以及疑难问题等均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反馈、指导和帮助,对学习者发挥首创精神进行学习将产生激励和促进作用。而且在学习者之间也能产生互相激励,增进情感交流,使学习者感受到学习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在网络学习中产生归属感。
6.评价交互设计
这里的评价交互是主客体双向交互评价的方式。包含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行及专家评价等。教师对学习者的作业或作品进行评价,学习者对教师的意见进行反馈。教师及时恰当地对学习者予以评价,以维持较高水平的交互活动,提高学习者学习的持续性。同时利用同行专家的评价开展教学研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Larry Gilbert,David R.Moore.Building Interactivity into Web Courses:Tools for Social and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J].Educational Technolgy,1998,38(3):26.
[2]史志强.论多媒体及其交互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1(4):19-21.
[3]罗刚,张琴珠.网络课件的自主学习策略设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81.
[4]李寿材,马秀峰.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色彩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3):83-86.
[5]王广新,黎加厚.论网络远程学习中的交互[J].电化教育研究,2000(11):25-28,49.
G434
B
1673-8454(2010)03-0074-03
*本文是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课题(项目编号:06Y161G)、红河学院硕博课题(项目编号:XSS07015)研究成果之一。
(编辑: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