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荒诞剧背后
2010-10-19杨中旭孙滔朱钰
杨中旭 孙 滔 朱 钰
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不力,4万亿刺激计划逆转了节能形势;另一方面“节能指标”层层下压,行政问责步步紧逼,最终导致“减排大限”之际,一场“拉闸限电,突击冲刺”的荒诞剧上演
“如同回到了大黑天。”魏县东代固乡中学一名教师开玩笑说。自9月3日起,位于河北省南端的邯郸市魏县各地开始间歇性停电。“先是白天停,后来是晚上停,有时是全天停电。”县城华联超市的老板苦着脸说,此前没看到任何停电通知。
学校里,电脑没法用,孩子们的多媒体课停了;居民们的冰箱、电视一一进入尘封状态;眼下,农村正是给白菜和萝卜等蔬菜灌溉的时节,停电导致水泵不能运行,菜农们只能干着急。
平时只需几毛钱的蜡烛,现在已经涨到了五块钱一根。
柴油发电机也成了抢手货。因为有传言说,限电可能要持续到年底,商家于是纷纷去买发电机。功率大的发电机,价格要1万多元,自己发电,每天还需700多元柴油钱。超市老板计算了一下,这是他平时所花电费的两倍。
为什么要停电?“我们打电话去电力局问原因,他们说要节能减排!”
魏县电力局答复中提到的“节能减排”,是河北省正在突击完成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一项指标——五年时间将单位GDP能耗下降20%。9月1日,河北省政府召开了一次电视电话会议,宣布9月为全省“节能减排会战月”,邯郸、唐山、保定等地区及其所属县市随即响应。
“节能限电”风暴迅速笼罩了河北全省。在衡水市安平县,甚至连医院和马路上的红绿灯都被纳入停电范围。
限电政令
魏县的节能减排办公室(下称减排办),设在魏县供电公司的二层小楼里,没有门牌。
关于限电原因,减排办对外的解释:主要是检修线路。但就在办公室主任郭祥的办公桌上,一份《关于各乡镇(街道办)用电量情况的通报》道出了原委:“今年9月1日以来,面对严峻的节能工作形势,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节能工作政策和部署,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压死了责任在这一个月的决战攻坚中,各乡镇(街道办)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通报附表,是9月1日至20日各乡镇用电量排名。同时这份通报还表明,截至2010年9月20日10时,魏县已完成邯郸市下达的前三季度目标任务。
另一份9月19日印发的《关于节能降耗工作整改情况的汇报》(下称《汇报》),总结了魏县限电减排的具体措施。第一条就是“实行电量倒推机制,量化用电指标”。具体而言,是从9月1日起,用“剩余电量倒推法”,核定每个乡镇(街道办)和县直有关单位的用电定额,并按每天量化定额分配电量,确保用电不超限额。
与限制用电指标一起到达乡、镇的,还有魏县8月印发的一份对节能工作实行考核的通知,明确了针对乡镇级官员们是否能完成节能任务的相应奖惩:对考核等级为完成和超额完成的乡镇(街道办)、县直有关单位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表彰奖励,授予“十一五节能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对用电量指标和能耗指标超限单位的主要领导,给予警告处分、对主管领导停职检查。
另外,这份通知还表示,年底将对今年以及整个“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算总账”,“未完成节能任务目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凡节能减排完不成任务的,不能参与任何评先评优),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责任,给予严厉处分,直至撤职”。
《汇报》特别提出,要深入开展全民行动,“让广大群众理解节能、支持节能、主动节能”。
遗憾的是,群众似乎并不十分“理解”。网上出现了许多指责之声,有人说,牺牲民生用电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将原本是高耗能企业承担的责任分摊到老百姓头上,让民众日常生活全乱套了。这种“断民电,完任务”的做法,无异于“杀良冒功”。
魏县节能减排办公室的另一份文件还陈述了限制民用电的理由:魏县是人口大县,也是农业大县。2010年1月至8月的全县总售电量中,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量占到总用电量的79%。由此可见,魏县农村限电显然对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意义重大。
不得已的“钢厂检修”
而河北武安市,则以另一种方式遭遇减排限电风暴。武安为邯郸下辖的县级市,钢铁工业发达。
自邯郸市西行至武安市,约32公里,沿途烟囱林立,各钢铁厂的广告牌不断闪退。进入武安市境内,空气质量陡降,天色灰黄,刺鼻气味阵阵袭来。
据当地人介绍,每年9月-10月,拉着煤炭、铁精粉、钢材的货车,时常堵在邯郸至武安的309国道上。
但今年9月,此番场景消声匿影。原因很简单,至9月14日时,武安市包括18家钢铁企业在内的高能耗企业已经停产10天。
武安市是河北省“双三十”中的重点区域。所谓“双三十”,是指在选定的 30个重点县(市、区)、30个重点企业中,实行节能减排评优创先的“一票否决”制。
武安市发改局局长翟增军介绍说,武安钢铁产业规模占到河北省的十分之一、超过邯郸的三分之一。
9月1日河北省那场电视电话会议之后两天,武安市便决定在钢铁、焦化、建材行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停产检修活动。该市市委副书记郝文明强调,“要认真做好企业负责人的思想工作,让企业积极配合。”
9月4日下午,武安市再次详细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副市长张俊生传达了刚刚召开的河北省和邯郸市节能减排攻坚战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宣布“停产检修”的实施方案。
此次停产检修行动前,武安市政府与当地企业进行了沟通。河北新金钢铁有限公司内部报纸《新金钢铁》文章称,距离“十一五”结束还剩四个多月,河北多个地市减排任务却只完成六七成,因此,“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进入停产检修阶段”。
这是武安市政府与18家钢铁企业的不得已选择。武安市政府办公室副秘书长孟天增对《财经》记者表示,今年武安市的电不够用,到年底大概需要减少约四分之一。
“停电,集中检修,是市政府和企业讨论出的最好选择。”他感慨道,“我们也不愿意停产,(一旦停产)产值怎么办,税收怎么办,稳定怎么办?但现实逼得我们不能不考虑(这样做)。”
在今年8月公布的2009年河北全省县域经济140个县(市、区)评比中,武安市连续四次跻身河北省县域经济前三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境内18家钢铁企业居功至伟。
据武安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武安2009年全年钢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9.2亿元,占工业比重达87.4%,纳税18.2亿元,文丰、普阳、新金、元宝山四家企业纳税均超亿元。在2010年“中国企业五百强”榜单中,武安市有三家民营钢铁企业入围。
但是在“一票否决”的压力之下,武安市政府和当地钢铁企业只有忍痛进行“停产检修”。
“一刀切”引发不满
早在2010年8月10日,邯郸市发改委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处曾要求节能减排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防停限电一刀切”。
9月9日,邯郸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紧急通知,再次强调防止简单“一停了之”,以免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孟天增解释了最终“一刀切”停产停电做法的原因是:“无法厚此薄彼”。
“一刀切”立即引发了河北文丰钢铁有限公司(下称文丰钢铁)的不满。
文丰钢铁建于2001年6月,资产总额125亿元,2009年营业收入185亿元,位列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第322位。
今年6月2日,文丰集团总裁石凤海在公司会议上谈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明白,这事是在为我们自己做。”实际上,该公司在2009年年底就超额完成了河北省下达的“十一五”节能指标。
河北省节能监察中心的数据也显示,文丰钢铁每吨钢的综合能耗指标比,低于其他几家钢铁公司。
一系列数字反映出,文丰钢铁在纳税、节能减排方面均表现良好。在这样的前提下,文丰方面在2010年9月8日,拟定了一份“节能减排工作的情况汇报”提交给武安市政府,希望免予“停产检修”。
但武安市政府并没有对文丰钢铁给予“特殊照顾”。
政府是否能对这次“节能限电”风暴中的受损企业给予补偿?记者接触到的多家企业均不表乐观。
问责压力逐级传导
武安急刹车式的钢铁停产,与河北省、邯郸市的严苛问责以及全国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都密切相关。
邯郸市市长郭大建在8月份对全市提出要求:9月份耗能超限的地方,对政府主要领导予以警告处分、对主管领导停职检查。
更早的5月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下称国发12号文件),其中规定:到“十一五”末,要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算总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都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这给地方政府,尤其是主管领导带来了直接的压力,并将压力层层向下传导,直至乡村。
而在河北刮起这场“节能限电”风暴之前,更大规模的节能风暴已经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自2010年7月下旬,从浙江开始,江苏、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诸省区接力。连续数轮的限电限产,波及水泥、钢铁、石化、煤炭等重化工行业,刺激这些工业产品单价大幅上扬。
地方政府突击减排之举,均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节能减排“大限”。“十一五”规划施行之时,中央政府曾在全国“两会”上承诺,到“十一五”规划完成之时,也就是2010年12月底,万元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要减少10%左右。
2010年8月上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至今年年中,中国距离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还差5个多百分点。也就是说,五年规划中,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任务要在最后半年内完成。
在距离“大限”仅四个月之际,巨大的问责压力之下,各地竞相展开“十一五”节能冲刺。
4万亿刺激效应
“十一五”规划设定节能减排的目标,初衷是期望倒逼各地转变产业结构、淘汰工艺落后的产能、增高能源效率。
然而,各地政府和企业并没有真正在转变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等“正道”上动脑筋,导致今时火烧眉毛的局面。
但对于各地方政府来说,也确实有意外的客观因素制肘他们完成任务。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参与了“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计算。据他介绍,“十一五”节能规划提出后,到2008年年底,节能指标完成了12.45%,超出预期0.45个百分点,前三年的节能形势乐观。
但随后的两个变量——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结构调整的逆转,使节能形势急转直下。
金融危机的爆发催生了“4万亿计划”,其中,有1.5万亿元资金投向了基础设施领域,在拉动钢材、水泥、煤炭、石化等重化工行业快速复苏的同时,也让节能指标的走势出现震荡。至2010年上半年,更是出现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状况。
北方一工业大省的一位官员对《财经》杂志表示,重化工业的非常规增长,导致该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严重失衡,“工业比重占到GDP的四分之三,单位能耗想下来就非常困难”。
经济刺激计划还刺激了落后产能死灰复燃。金融危机中的2008年,全国各省各项经济指标一齐掉头向下,有的省至关重要的用电量同比增速连续多月为负,省领导遂要求各地想尽一切办法使用电量同比增速变为正数。结果,地方纷纷启动已经被淘汰的落后产能。
2009年6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速转负为正,重工业用电量增速亦在2009年11月跑赢轻工业,并导致2010年一季度GDP增速达到11.9%,略显过热。
起始于2009年底,以紧缩为特征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看来,又如同新手开车,时而猛踩油门,时而刹车。
由于“4万亿计划”项目要求在2009年、2010年两个年度下达,至2010年11月之前,4万亿元资金仍在下放过程中,由此拉动的重化工业需求亦有增无减。
一手点火、一手降温——一方面是需求在增长,另一方面是生产被压制,这让民企感受到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压力。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河北督察期间,曾自行前往钢铁业民企集中的地方调研,民企老板对朱宏任抱怨说:“我手里有订单,凭什么不让我生产?”
完成指标 “非常”手段
2010年8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上半年各省工业能耗指标,江苏、辽宁、陕西等七个省份的指标不降反升。七省之一的一位发改委官员告诉《财经》记者:完成“十一五”的节能目标毫无问题。这位官员透露说,实现节能目标大致有淘汰落后产能、统计造假、限电限产等几种方法。
5月6日国务院发出的国发12号文件曾明确提出,有关部门要在5月底前下达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确保落后产能在三季度前全部关停。2010年8月初,工信部公布了全部2087家将于三季度前关停的工业企业名单。
但经媒体披露,2087家“正在关停”的工业企业中,至少有40%属于停产两年以上、工人早已遣散、设备尚未拆除的落后产能装备。也就是说,所谓关停落后产能,相当一部分是在滥竽充数。
8月下旬至9月上旬,国务院派出六个节能减排督察组前往各地。督察组成员、国家发改委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坦承,督察过程中,并未要求各地提供相关淘汰企业的生产报表。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告诉《财经》记者,2087家企业名单全部由地方上报得来,中央部委一一核实有相当难度。朱宏任担任国务院节能减排第三督察组组长。据朱介绍,在江苏南京督察之时,发现有企业其实早已关停,地方官员对此解释是:企业资产已抵押给多家银行,设备在,则抵押尚存部分效力;设备拆除,银行就将多出呆账坏账。
事实上,拆除“不转的设备”,就是历次“淘汰落后产能”的主流。
如果淘汰落后产能的造假无法完成指标,则“只好动一动统计数字了”。
前述工业大省官员每年例行的工作,是衔接地市和中央,完成指标上报与审核的两轮操作。指标上报之时,各地市总是赶在截止日前亮出底牌,之前,则是地市之间相互打探:“你报多少?”在一些具有竞争关系的地级市之间,上报指标在酝酿期间严格保密。
而在年底指标考核之时,地市之间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做小能耗值,做大GDP值——分子小而分母大,万元GDP能耗指标自然下降。
这位官员称,相对于GDP、CPI等数据,节能减排数据在“十一五”之前几近空白,导致地市有更为充足的造假空间。
朱宏任亦表示,近两年来,地方GDP的统计造假已呈愈演愈烈之势,2009年全年和2010年上半年,地方汇总的GDP均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
“这样,就有各地都完成了节能指标,而全国却没有完成的怪事发生。”朱宏任说。
不过,数据造假亦有天花板。姜克隽表示,尽管“十一五”之前缺乏节能减排的详尽数据,导致地方统计造假空间不小,但是,“你前一年造假多了,后一年的造假空间自然就小了。”
更关键的是,地方统计数据是一套,中央却还控制着另一套数据。此番各地纷纷采用拉闸限电的方式冲刺达标,与“用电量数据”掌握在国家统计局手中有关——单位GDP能耗下降,用电量自然不可能大幅上升,地方政府必须在无法作假的用电量减少上采取实际行动。
至此,在淘汰落后产能与统计造假尚不足以完成指标之后,“双限”(限电、限产)就成为最后一招。
本刊实习生魏文杰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