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钓鱼岛事件考验中国外交智慧

2010-10-19郝雨凡

财经 2010年20期
关键词:钓鱼岛主权争议

郝雨凡

领土问题既是主权问题,更是外交问题。因此,中日两国开展钓鱼岛问题的谈判是上策之选

9月7日,中国东海钓鱼岛海域发生“撞船”事件,因日本扣押中国渔船船长而让中日关系正式亮起红灯。区别于中日之间就历史和经贸问题出现过的分歧,钓鱼岛涉及主权之争,而主权问题不仅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也是日本的核心利益。如果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在日本国内民众中尚有认识分歧的话,那么在领土争议问题上,日本民众的态度高度一致。

钓鱼岛问题的实质与西藏和台湾一样,属中国核心利益,双方都没有太大回旋余地。钓鱼岛主权之争的公开化和表面化对两国日后关系的发展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钓鱼岛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二战后美军占领冲绳时,一度由美军实际控制,华盛顿曾考虑将冲绳和台湾一并归还中国,但蒋介石当时只愿意接受台湾。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交还冲绳给日本时,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权也一并转给日本,以致出现日本实际控制但主权存在争议的局面。在田中角荣和大平正芳时代,日本虽然坚持其是日本领土,但承认存有争议,也同意搁置争议。

而此次日本首次在周边有争议海域使用国内法,是片面宣示主权的实质化一步,也是对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中日对此问题基本谅解的一种倒退。

实际上,这是中日之间日趋紧迫的东海主权纠纷以及争夺东海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升级,也标志着日本对华立场更趋强硬。 中日关系的发展已达至一个临界点。

日本新政府对华强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防卫相北泽俊美以及新外相前原诚司都是民主党内的对华强硬人物,挑起领土争议,可以转移日本国内民众对日本政局动荡的迷茫和不满,以获得情绪化的民意支持的考虑。

二是钓鱼岛周围海域蕴藏着大量资源,且钓鱼岛不同于琉球群岛,它与日本不在一个陆基结构上,得到它,不仅能得到丰富的海底资源,更能改变中日海域划界,在军事战略上将遏制中国出海通道的第一岛链向前伸延一大步。

当然,更深层次的是日本对中国崛起的深刻担忧。过去100多年来,日本始终是亚洲老大,而如今的中国已像一级方程赛车超车一样赶过了日本,使日本不知所措。尽管日本政府一再声称,中国的发展对于日本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但实际上,日本国内相当部分政治精英把中国视为威胁和日本走向世界级大国的主要障碍。

在日本人的深层价值观里,日本是一个较中国“优秀”的民族,对于做不成领袖,日本已经很受伤害。如果中国成为区域盟主,左右日本的命运,日本人更难接受。“联美抑华”已成为日本21世纪外交基本战略的支柱之一,在各个领域设置障碍,希望能收到延缓中国经济发展,抑制中国国力增强的效果。

同时,日本看准中国目前采取的“睦邻为上”的外交方针,争取发展经济的和平稳定外部环境,中国同东南亚一些国家在边境划定和在南中国海的一些做法,也被一些国家视为有机可乘。日本人相信,即使日本公然和中国对立,中国出于发展考虑,不想让印度和东盟等怀疑中国“和平崛起”的承诺,也很难做出外交谈判以外的选择。

从地缘战略的角度上,日本的盟友美国目前也正在中国周边布局排阵,从印度到日本,再到台湾,旨在牵制中国。日本对中国的制约举措,正好和美国的国家利益不谋而合。日本新首相菅直人和刚刚任命的鹰派外相和防卫相,看好了这一大趋势,而与中国叫板。

日本这一招,使中国领导层又多了一个麻烦,即让他们陷入 “两难”的困境。过去,中国总是大事化小,希望以中日关系的大局为重,对日本较为谦让。在日本对中国领土提出争议时,甚至也愿意与日本坐下来谈判。但这次高调处理,一连六次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显现出日本的做法已将中国政府逼入困境,不能不做出强烈反应。而与此同时,民间的保钓声势更加强烈,如果不是政府控制,此次中国民众的反日示威活动,其规模、持续性和激烈程度都会超过2005年的反日浪潮。

但中国能打的牌比较有限。

针对此次钓鱼岛撞船事件,中方应加大反制力度。既然日本可以在有争议地区单方面采取行动,中国可以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做法,不仅无限期推迟东海油田谈判,而且全面恢复勘探和生产。同时,还应考虑向钓鱼岛海域增派军力。中方甚至可以考虑在该地区搞军演,宣示主权。

当然,中日海上军事对峙,容易擦枪走火,有其风险,不应成为解决“钓鱼岛”事件的主要模式。但中国应采取“软硬”两手,做到既能维护领土主权,又能避免事态扩大。

作为“回应”行动之一,中方可考虑首先废除1997年有关钓鱼岛海域的中日渔业协定,该协定承认中国渔船不得进入钓鱼岛12海里领海,和半径100公里的海域。这等于变相承认日本对该岛的主权。该协定中有另一条规定,对于违犯的渔船,各国负责管理己方渔船。即日本不得抓人,只能驱赶出境。此次是日本违反协定在先,废除此协定,等于不承认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

经过多年搁置,钓鱼岛海域问题并没能解决。与其继续搁置还会发生冲突的话,不如面对现实把它拿到谈判桌上。领土问题既是主权问题,更是外交问题。因此,中日两国开展钓鱼岛问题的谈判是上策之选。

谈判要有实力做后盾,中国亦应适时增加军备开支,着力发展海空军。过去,中国因担心周边国家的担忧而一直保持低调,提倡和平发展。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出现缓和,中国似乎也没有更多理由增加军备。但钓鱼岛事件可促使中国加快发展海空军步伐,未雨绸缪。

当然,中日之间的军备竞赛会让美国和周边国家感到担心,也许会过早启动美国对中国的全面防范,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绝不希望看到经济上强大的中国再变成军事大国。因此如果因钓鱼岛而引发中日军备竞赛,美国会对日本施压,迫使其通过谈判和中国解决分歧。

当前,中国急需制定一套完整的外交战略来反映中国变化了的利益,并开始设想和布局。否则中国的举棋不定,态度模糊,会向外界传递矛盾的信息,也不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缺乏大战略指导的外交政策,只能简单地就某个事件做出反应,外交就只能成为一种“斡旋”,而无法串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应接不暇的国际事务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把握主动。

作者为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钓鱼岛主权争议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争议一路相伴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20
自主招生:在争议中前行
钓鱼岛问题溯源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
钓鱼岛主权考
海峡两岸对南沙和西沙群岛主权的共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