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化机制*
——基于山东省的计量分析

2010-10-18刘晓东蒋媛媛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收敛性山东区域

刘晓东 蒋媛媛

(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化机制*
——基于山东省的计量分析

刘晓东 蒋媛媛

(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本文以人均 GDP、人均一二三产指标为代理变量,利用 1980—2008年山东省的统计数据,借助 GEM方法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化机制,特别是分析了政府政策取向、产业结构层次对区域发展差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 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化呈现明显的倒U型,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先发散后收敛;山东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较明显的累积性因果循环效应,形成了鲜明的地区性二元结构;政府政策取向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是克服区域竞争“市场失灵”的关键所在;产业结构的层次及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差异演化的方向和速度。

GEM方法;区域经济差异;人均 GDP;“一体两翼”

一、导论

关于区域发展差异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均衡发展和经济增长收敛性两方面。在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研究上,比较重要的均衡发展理论有罗森斯坦·罗丹的极端平衡增长理论、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和斯特里顿的完善平衡增长理论等,而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有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等。20世纪 90年代以来,学者们把区域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重点转到了对经济增长收敛性上。Barro(1992)等对美国 48个州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研究,并给出了估计绝对收敛假设下收敛系数β的经验公式。①Barro,Robert J.and Sala-i-Martin,Xavier.Convergence[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0,No.2,1992.Sala-i-Martin(1996)则对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区域收敛性问题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证实这些国家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相似所导致的可以预期的收敛性。与 Sala-i-Martin看法不同,Bernard和 Durlauf(1995)提出用新的时间序列分析技术来研究收敛假说。他们认为,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是短期动态波动和长期稳定增长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 1900—1987年 15个 OECD国家的数据,他们证明了收敛假说的无效性。②Bernard,A.and Durlauf,S.,“Convergence in InternationalOutput”[J].Journal ofApplication Econometrics,10(2),97—108,1995.在国内,宋学明 (1996)认为,1978年各地区人均收入与 1978—1992年经济增长率呈反向关系,把国有工业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在 1978年超过 80%的省份与其他省份分离以后,新古典增长理论仍然适用。①宋学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收敛性》,《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魏后凯 (1997)运用巴罗回归方法分析了 1978—1995年的中国区域收敛性,认为1978—1985年各地区人均 GDP增长收敛的速度相对较快,而 1985—1995年不存在收敛性。②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3期。林毅夫等(2003)在巴罗回归的基础上,控制住发展战略特征对 1978—2000年 29个省区的收敛性研究,认为存在条件收敛,并讨论了其收敛机制。③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何一峰(2008)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对转型经济下的中国地区经济趋同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拒绝了全国范围内经济趋同的假设之后,进一步利用聚类方法,找出了三个趋同俱乐部,并且发现上海和贵州并未进入任何一个趋同俱乐部,同时对趋同俱乐部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④何一峰:《转型经济下的中国经济趋同研究——基于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把产业发展均衡性和经济增长收敛性结合起来,通过计量分析研究了产业结构状况,政府政策取向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特别是创新性地选取了人均一产、二产、三产指标进行计量研究,以便深入分析三次产业发展的均衡状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构建及分析

本文数据来自山东省及省内各市的统计年鉴。本文的分析方法是 Shorrocks提出的 GE M(GeneralMeasure of Entropy)方法。

GE M计算公式:

其中,N表示地区总数量,wi表示地区 i的人口权重表示基于人口权重的 x=(x1,x2……的平均值 ,即是个实数值,在此取 c=0。

表1 1980—2008年山东省 GE M指标 (人均 GDP、一二三产)

表2 2008年山东省各地市 GE M指标

续表

(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化呈现明显的倒 U型,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先发散后收敛。从 GE M(人均 GDP)指标来看,山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从 1981年的 0.0549上升到 2002年的 0.1667,此后逐渐下降到 2008年的 0.1517。

从三次产业发展差异来看:GEM(人均一产)指标,在 1980—2008年间始终低于 0.05(大多数年份低于0.03),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趋同、耕地资源变动小等原因,造成山东各区域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差距不大;GEM(人均二产)指标,在大多数年份都高于 0.2,最高达 0.4327,但高值维持时间不长,由 1980年的 0.4327迅速下降到 1992年的 0.2382,此后呈现缓慢波动下降趋势。究其原因,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流动性强,企业迁徙较容易发生,80年代初期,工业不平衡程度高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布局所致,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生产要素的自主流动性增强,特别是各行政区域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工业企业和项目成为争夺的主要标的,激烈的区域竞争削弱了产业极化效应,降低了工业经济的不平衡程度;GEM(人均三产)指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 GE M(人均 GDP)变动趋势一致。

(二)山东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较明显的累积性因果循环效应,形成了鲜明的地区性二元结构。从 GEM(人均 GDP)指标来看,1983—2008年间,由 0.0549上升到 0.1517,上升了近 3倍,这说明山东区域两极分化的问题较严重。具体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集中体现在山东“一体”与“两翼”间的经济发展差距。①山东省通过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体两翼”区域涵盖了山东经济的主体部分,“一体”由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构成,主要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市,作为山东经济的高梯度地区,产业层次较高,先进生产要素比较富集,具有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优势;“两翼”主要包括滨州、枣庄、济宁、日照、临沂、菏泽等市,作为山东经济的低梯度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层次较低。南北“两翼”区域的工业层次仍较落后,而土地、矿产、劳动力等资源丰富、市场广阔。2008年,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东营等 6市人均 GDP高于全省水平,6市 GE M(人均 GDP)的和达到 -0.16,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度达 38%,而且 6市基本上构成了山东“一体两翼”的“一体”部分。再看“两翼”部分,特别是位于鲁南经济带 (即南翼)的菏泽和临沂的 GEM(人均 GDP)之和高达 0.19,比 6市之和 (绝对值)还高 3个百分点,对区域不平衡的影响度高达 45%以上。其中,菏泽的 GEM(人均 GDP)指标为0.127,对区域不平衡的影响度达 28%,而在 1983年,其 GEM(人均 GDP)指标仅为 0.05。2008年,菏泽人均GDP仅为 0.93万元,不足山东省 3.3万元的 1/3;三次产业比例为 23.8∶50.5∶25.7,二三产业比重比全省平均低 14.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基础设施滞后,资金、人才外流严重,在累积性因果循环效应影响下,陷入“贫困增长陷阱”。

(三)政府决策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是克服区域竞争“市场失灵”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仍然保持着较多的资源配置权力和对企业微观经济决策的干预能力,在政府强有力介入市场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山东国有经济比重高,与浙江、广东等地不同,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区域经济发展带有很明显的政府意志。从 GE M(人均GDP)指标来看,政府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农村承包到户改革的影响。1980—1983年,GEM(人均 GDP)指标由 0.1035迅速降低到 0.0549,这是由于农村包产到户的制度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山东第一产业增加值由 1980年的 106.4亿元 (二产 146.1亿元、三产 39.6亿元)激增到 1983年的 185.6亿元 (二产 178.8亿元、三产 95.5亿元),成为三次产业中增加值最高的产业,而同时山东各区域农业发展相对均衡,从而导致山东区域不平衡程度短期内大幅下降。二是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影响。与国家支持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相互呼应,山东省采取了一系列区域倾斜措施,着力发挥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带动了山东东部的发展,这也使得山东中西部与东部的梯度性差距越来越明显。2008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市 GEM(人均 GDP)指标合计为 -9.2,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度达22%,GDP之和占全省的 31%;而在 1983年,三市 GEM(人均 GDP)指标之和仅为 -5.4,GDP之和占全省的25.6%。三是“突破菏泽”战略的影响。在山东内部各区域竞争中,出现了“市场失灵”,形成了优胜劣汰的“马太效应”,菏泽等落后地区难以与先进地区竞争,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为了改变菏泽地区的落后局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 2004年起,山东着手实施“突破菏泽”战略,采取干部交流、结对帮扶、劳动力转移等一系列措施支持菏泽加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尽管菏泽的发展水平仍远落后于山东其他地区,但其发展态势日趋良好。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22亿元,是 2003年 290亿元的 2.8倍;三次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调整为 40∶36∶24调整为 23.8∶50.5∶25.7,产业层次由“一二三 ”升级为“二一三 ”。菏泽 GE M(人均 GDP)指标由 2003年的 0.14降低为 2008年的 0.127,差额为 0.013,而山东省 GEM(人均 GDP)指标由2003年的 0.1652降低到 2008年的 0.1517,差额为 0.0103,可以看出菏泽的快速发展是造成山东省区域不平衡程度下降的重要因素。

(四)产业结构的层次及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差异演化的方向和速度。一是产业结构层次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从 GE M指标的横向比较看,GEM(一产)指标始终小于 0.05,比 GEM(二产)和GEM(三产)指标平均 0.2左右的水平要低得多。在山东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向“二三一”的演化过程中,随着一产比重的下降以及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GEM(人均 GDP)指标也会随之上升。如 1983—2001年,随着一产发展速度的相对下降,山东的一产占 GDP比重由 40%降低至 15%,第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明显减弱,这也成为 GE M(人均 GDP)指标在此期间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二是产业结构趋同性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一个经济区域内各子区域的产业结构 (包括三次产业比例及产业内部结构)差异越大,各子区域间的产业同质竞争就越弱,产业转移扩散也更容易发生,丰富多样的产业层次布局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反之,产业结构趋同性过强,会引发各子区域对同类产业资源的恶性争夺,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同时也容易导致政府竞争的“马太效应”,拉大区域发展差距。近年来,在以 GDP、财政收入等为主要政绩目标的现行考核评价体系下,出于地方财政、就业等地方利益需要,山东各地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突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这种趋同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恶性竞争,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山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成因及对策

尽管山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缓慢缩小趋势,但区域两极分化的问题仍较严重,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呈弱化趋势。30年间,GEM(人均 GDP)指标增长了近 3倍,形成了呈“一体两翼”分布的地区二元结构。其主要原因:

首先,不平等的区域倾斜政策弱化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缪尔达尔指出,由于规模收益、外部效应和垄断以及寡头市场结构,偶然的增长刺激会改善未来的增长机会,偶然的增长障碍也会使未来的增长机会前景黯淡。最初的偏离产生的影响作用会使这种偏离得到强化,这一过程不仅不会自动地再回到均衡状态,反而会强化非均衡状态。朝着积极或消极方向的刺激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起来,将形成更大的发展差距。我国自从上世纪 80年代初期,东部沿海率先对外开放,在内外部资源、技术集聚上获得了明显的增长优势。山东省提出了“龙头带动,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区域倾斜措施,有力地带动了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发展,这也使得山东中西部与东部半岛地区的梯度性差距越来越明显,菏泽等城市甚至一度陷入“贫困增长陷阱”,不平等的区域倾斜政策加剧了极化效应。

其次,产业要素流动弱化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缪尔达尔指出,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受要素收益差异吸引会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即产生“回波效应”。从山东来看,这种效应集中体现在“一体”和“两翼”要素集聚水平的差距上。“一体”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回报率高,对先进生产要素的吸引集聚能力强,处于生产要素流动的“高端”。而“两翼”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产要素边际收益率低,人才、资金等要素外流问题十分严重。从劳动力极化效应来看,目前“一体”区域汇集了全省 80%以上的高等院校。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 193人,比山东全省平均水平高 50人左右,拥有一大批高素质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工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的 77.4%。特别是青岛、济南作为“一体两翼”的两大核心城市,其收入待遇、发展机遇、生活条件等都不是“一体两翼”其他城市所能比的,硕士、博士、高级技师等高层次人才就业的首选目标是济南、青岛,这客观上造成了其他区域高端人才的不足。从技术极化效应来看,“一体”区域科技发明专利申请量约为 2.7万项,专利授权量约为1.1万项,均占全省的 70%以上;重点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省的 82.0%;聚集了全省主要的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 4718家,增加值达到 2186.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 78.8%和 83.7%。从资金极化效应来看,济南、青岛已经成为“一体两翼”区域金融中心,资金调度功能地位突出。2006年“一体”区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 14915.6亿元,贷款余额达到 11886.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 76.0%和 75.7%。地方财政收入 846.5亿元,占全省的 62.4%,是山东省政府财力的主要来源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976.5亿元,占全省的 71.6%,是全省投资高度聚集地区。

第三,地方政府的竞争弱化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华裔学者何梦笔提出,在中国这样具有巨大疆域、资源和政治经济实力的国家,由布雷顿所引入的“政府竞争”概念是一个或许极为恰当的分析工具。就地方政府而言,扩大当地资本形成规模是追求其公共收益目标和自利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政府博弈中,一个地区扩大了资本形成规模而其他地区未能扩大时,前者就将在地区经济增长、就业、居民收入、可支配财政收入、政府租金以及官员政绩等多个方面获得更大收益,并在下一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不论其他地方政府采取何种策略,参与竞争的地方政府都会有强烈的动机去努力刺激当地的投资需求,扩大资本形成规模,以免在博弈中处于下风。①柯美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与相关思考》,《中国改革》2005年第12期。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往往是发达地区的政府凭借其良好的环境、开放的理念和开拓的意识获得主动权,而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人才资金缺乏、干部群众观念相对落后,甚至不少落后地区根本就不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单凭自身力量根本难以实现自我发展,这使得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出现了“市场失灵”,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政府竞争处于完全弱势地位。发达区域不仅不能对落后地区提供经济支援,反而吸引了落后区域的资金、高技能的劳动力等资源,削弱了落后地区的创新潜力,对落后区域形成很大冲击。正如缪尔达尔所说,在缺乏上级政府有力干预的情况下,落后地区扩散效应远远小于回流效应,极化效应是主导发展趋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出现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山东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一度不断扩大,这些都是有力的实证。

缪尔达尔指出,“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不平等”,为防止累积性因果循环造成的区域差距不断扩大,不应消极地等待发达地区产生“扩散效应”来消除这种差别,而应由政府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来刺激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这种差别。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笔者建议:一是处理好不同梯度地区的不平衡竞争关系。在高梯度地区要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增强集聚高端生产要素的能力,在培育新的主导产业的同时,逐渐将传统产业扩散出去,否则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可能会出现产业空洞化;同时在低梯度地区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等优势,加强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放大区域间产业扩散效应。二是处理好相同梯度地区之间的对等竞争关系。其关键在于解决各区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产生恶性竞争的问题,在招商标准上,在整个经济区域 (如山东)逐步实行相对统一的土地标准、税收标准、环保标准、劳动保护标准、社保标准以及行业准入标准,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在招商方式上,鼓励各子区域协作招商,在引进产业项目时打破各市的行政区划限制,引进项目方与项目落地方分享产值、税收,以促进跨区域制造业带和地区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在目标考核上,改变政绩考核方式,将具体的招商引资工作交给市场,由企业和中介机构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而政府部门应以中立而客观的管理者身份对招商引资行为发挥“调节”和“监管”职能,致力于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责任编辑:栾晓平 E-mail:luanxiaoping@163.com)

F061.4

A

1003—4145[2010]03—0104—05

2009-11-05

刘晓东,男,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蒋媛媛,女,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国家理科基地班统计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收敛性山东区域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Lp-混合阵列的Lr收敛性
END随机变量序列Sung型加权和的矩完全收敛性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分区域
行为ND随机变量阵列加权和的完全收敛性
松弛型二级多分裂法的上松弛收敛性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