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和石油梦
——美国石油工业的拓荒和发展
2010-10-18撰文向思源
撰文/向思源
美国梦和石油梦
——美国石油工业的拓荒和发展
撰文/向思源
拍卖以500美元为基价开始叫价,双方的出价迅速上升。克拉克很快就出价7.2万美元。洛克菲勒态度平静地加到7.25万美元。克拉克当即双手一挥说:“我不再加码了,公司是你的了。”两人就此握手告别。
半个世纪以后,洛克菲勒谈起往事时说:“我一直把那一天作为我一生事业成就的开始。”那次握手告别标志了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它给漫无节制的宾夕法尼亚石油挖掘热所导致的混乱带来秩序。
一个天赋异禀的智者要摆脱他囊中羞涩的困境。
现代石油钻井和提炼技术的开发,要追溯到19世纪的美国。而乔治·比斯尔在开创美国石油工业的事业中比其他人做了更多的贡献。从中国面相学上讲,前庭饱满的比斯尔注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胆识。事实也是如此——12岁自食其力,是语言学方面的天才,后又从事新闻记者职业,并在闲暇之余学习法律顺便成为了一名律师。然而,即便是他具有说流利的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能读写希伯来文、梵文、古典和现代希腊文、拉丁文以及德文的能力,在现实的世界里,这些都没能给比斯尔带来多少实际的收益。而他具备的一切天赋异禀都无法与他1853年的一次抱恙来得重要。
比斯尔在患病后被迫返回家乡,途经宾夕法尼亚州时,他目睹人们用勺子舀石油和用毯子吸油的原始方法采油。接着他去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弗尔城看望了母亲之后,顺便去了母校达特茅思学院。在一位教授的办公室内,他看到了一瓶宾夕法尼亚的石油样品,比斯尔知道这种黏糊糊的黑色液体是可燃的。在达特茅思学院看到石油样品的那一瞬间,他就设想,它不仅可以药用还可以照明——那就很有可能使他虽然才高八斗却囊中羞涩的困境得到改善。这种直觉成为他的行动准则和信念,在随后的6个年头里比斯尔虽然受到各方面的严峻考验,但是他坚信石油就是未来通行货币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
(左图)1859年8月27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靠近梯土斯维尔城的石油溪旁,艾德温·德雷克钻的一口找油井涌出了油流
(右下图)人们在德雷克井的旧址建立了“德雷克井纪念馆”
一个短视的化学天才要拿到属于他的526.08美元。
与比斯尔一样闹“经济危机”的还有一名耶鲁大学著名的化学教授小本杰明·西利曼。作为化学奠基人的儿子,他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耶鲁大学是美国19世纪中叶的科学大本营,西利曼父子则是其中的中坚人物。然而,西利曼似乎对秉承其父的“美国化学之父”的名号没有多大兴趣。在西利曼看来,名誉和纯科学是徒有虚名的华丽外表,他孜孜以求的是额外的收入,所以,他经常揽接校外咨询业务,为各种各样的客户进行地质和化学的测定。
具有远见卓识的比斯尔正是看中了西利曼的名气和短视。于是,比斯尔和他的投资集团夜以继日地盼望着西利曼能够尽快给出分析报告。3个月以后,西利曼的分析研究接近尾声,他报告说:“石油作为照明材料,其蒸馏产品的使用价值的研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于是,投资者们急切地期待着最终的报告。但是节外生枝,他们欠西利曼526.08美元(相当于今天大约5000美元),他还坚持要他们先把100美元存入他的账户。短视的“化学王子”可不是为了科学上的探秘寻幽才接的这个活计的,他必须确保526.08美元进入自己的口袋。为了迫使投资人接受他的要求,他真的把研究报告秘密地交给一个朋友妥善保管,直到投资人做出满意的安排为止。然后,西利曼轻松搞起了“南方之旅”背包客的把戏,确保没有人可以找到他。最后,投资人妥协了。但是,这一段小小的插曲没有影响一个石油时代的到来。
约翰·D·洛克菲勒
一个极度乐观的失业工人在隐逸的山村固执地钻油。
埃德温·德雷克是一位生性快活,过分健谈,后天跛脚的失业工人。当他坐在两周一趟的火车上,经过浩瀚的泥泞沼泽,筋疲力尽地在1857年12月到达贫瘠的小山村泰特斯维尔的时候,受到了热情友好的欢迎。这个村镇出产木材,人们普遍认为,一旦周围的山林被砍伐殆尽,这座村镇将会消失。而德雷克却认为这里不仅仅只有木材,还有石油。
德雷克到达泰特斯维尔的第一件事是要把建立在一块农田上的油田的所有权办妥,这件事很快就完成了。因为没有人相信这个穷乡僻壤能有什么石油。于是德雷克就在这片“广大天地”间扎了根,他开始准备下一步最艰巨的钻井找油工作。他后来说:“我发现所有和我讨论过这件事的人,没有一个人赞同我的想法他们都坚持说石油是涓涓地渗透在广阔的煤层和煤田里的。”
1859年8月27日星期六的下午,德雷克油井钻到69英尺深的时候,钻头钻到一个裂缝,接着又下滑了6英尺。因为已是周末下午,钻探工就停工休息了。第二天星期天,一个名为比利的钻探工到钻台张望。他发现有一股黑色液体经管道流到水面上来。他拿起一只接雨水的铁皮槽舀起浓厚的黑色液体看了看,立刻变得兴奋不已。星期一,德雷克来到井台,看到比利和他的儿子都守在盛满石油的澡缸、脸盆和圆桶旁。他走到普通的手泵旁,推动手泵开始抽油,这可是嘲笑他的人奚落他的话柄。消息像野火般传播四方,想得到一块地盘开井采油的人蜂拥而来。泰特斯维尔这个山村的人口一夜之间成倍增加,地价扶摇直上。
一个富有野心的石油家终于与其合伙人分道扬镳。
当德雷克通过钻井证明了他对石油的直觉是正确的以后,人类从此有了驱走黑夜的力量。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1865年2月的一天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城正在迎接美国石油工业发展伟大时代的到来。当地一家经营有善的炼油厂的两位合伙人对企业发展的速度一直有不同的想法,一场分道扬镳的争辩在所难免。
莫里斯·克拉克谨小慎微,一直威胁说要散伙。这一回他没有想到另一位合伙人约翰·D·洛克菲勒竟然接受了他的要求。两个人随后同意私下来一次拍卖,谁出价高谁就掌有这家公司;而且立刻就在办公室里进行了这场拍卖。拍卖以500美元为基价开始叫价,双方的出价迅速上升。克拉克很快就出价7.2万美元。洛克菲勒态度平静地加到7.25万美元。克拉克当即双手一挥说:“我不再加码了,公司是你的了。”两人就此握手告别。
半个世纪以后,洛克菲勒谈起往事时说:“我一直把那一天作为我一生事业成就的开始。”那次握手告别标志了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它给漫无节制的宾夕法尼亚石油挖掘热所导致的混乱带来秩序。这种秩序是以标准石油公司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这家公司从那时起开始寻求对世界石油贸易的全部支配权和主宰,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家复杂的全球性企业。他们把廉价石油带给地球最遥远的角落。虽然标准石油公司是按照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残酷手段和贪婪来经营的,但是它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美国的“石油权力”时代。
(左上图)亨利·基辛格曾经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
(右图)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石油
因为拥有石油,一个新兴国家取代了日不落帝国的主宰地位。
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已经过了其经济发展的顶峰,并陷入严重的经济萧条,再也没有从中恢复过来。人们在努力思考一个问题,谁将取代日渐衰落的英帝国成为世界的主宰?在取英国而代之的过程中,只有两个真正的竞争者——美国和德国。
20世纪70年代,市场上石油价格飙升了400%,粮食严重不足,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当时华盛顿和西方世界最有权势的人物——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一直在大量削减前线军费,而德国却在不断地增加军费。新的权力均衡局面产生了:德国作为新的经济强国,要求同美国共享权力。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逐渐减弱,但这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因为美国仍然具有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制造技术,在这个领域无人可敌。而二战后期,德国的燃料库都已耗尽,而美国在石油方面的优势越发凸显出来。美国赢了。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世界各国政府意识到,石油这黑漆漆、稠糊糊的东西就像一战时期的马克芯机枪一样具备杀伤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油除了作为杀人灭口的工具驱动力之外,也是居家旅行必备之物。石油带来了诸多国家的经济腾飞,是当仁不让的工业血液和乳汁。不仅美国人热爱石油,世界人民都需要石油,石油的争夺也随之而来。
一个封存本国近海油气资源的石油储备大国的“解封”坎途。
尽管遭到了联合国安理会三个常任理事国的强烈反对,布什政府还是做出了单方面决定,于2003年入侵伊拉克。除美国政府之外,各国政府都很清楚,伊拉克对美国绝对不构成威胁。格林斯潘说:“令我感到悲哀的是,发动伊拉克战争主要是为了石油,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政府)在政治上又不便承认。”这就是美国的真实动机。
多年来美国一直保持着与波斯湾君主制国家的军火交易关系。这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关系。美国通过出售军火来获得需要的资金,而且伴随着军火生意,他们也就相当于得到了世界石油生产的收益权。这当然影响了世界经济,进而巩固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这也是美国时常打出“人权”的旗号在世界征战,却支持了那么多地方暴政的真正原因。
美国并非是一个石油资源匮乏的国家,只不过美国是太会“保养”自己家门口的资源了。从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近海石油禁采法律,到1990年老布什总统签署行政禁采令,富含油气资源的美国近海一度被彻底冻结。究其原因,美国政府有多重考量,首先是环保因素。1969年,美国加州发生重大石油泄漏事件,石油开采安全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冻结距海岸线4.8千米至322千米的美国大陆架石油开采。这项法案随后每年都被重审并延长时效;1989年,阿拉斯加州发生一起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翌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签署行政令,将禁采区域进一步扩大,禁令有效期至2002年;1998年,时任总统的克林顿又将有效期延长至2012年。
除了表面上的环保原因,储备战略资源的目的也是促成美国政府长期封存近海油气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油气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通过封存本国油气资源,美国就有备无患,在战略资源的储备问题上掌握了主动权。然而,油气开采的高额利润让这一禁令不乏争论,仅从布什家族成员在此问题上的分歧就可见一斑:老布什总统曾签署了行政禁采令,但小布什上台后,于2008年7月解除了近海油气开采的行政禁令。
2010年3月31日,奥巴马政府在此问题上进一步向前推进,宣布扩大近海油气开采规模,对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墨西哥湾以及阿拉斯加北部多个油气田进行开发。确保美国能源安全是其执政的首要目标之一,作为近期目标,美国必须开发更多的近海油气资源。奥巴马总统保证,美国将采用新技术减少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保护那些涉及旅游、环境和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地区。政策出台未过1个月,墨西哥湾就爆出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当奥巴马政府在一片质疑声中发布新令,给石油开发商带来久违的春天时,乍暖还寒时,让人难以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