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明示海外基地计划
2010-01-01刘中民
刘中民
中国应明示海外基地计划
刘中民
近来接触到的两件事情触发了笔者对本文所涉敏感话题的思考,即中国是否应该设立自己的海外基地并向世界加以明示。其一是笔者接触到西方媒体和学界关于中国“珍珠链战略”的诸多文献,西方认为中国“正在从中东到南海的海上通道沿线建立战略关系”,认为缅甸实兑港、斯里兰卡的卡汉班托特港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构成了“珍珠链战略”的“海上安全战略三角”,并猜测中国正在构建一条海上“珍珠链”。其二是5月13日《环球时报》关于日本将在亚丁湾的吉布提设立首个海外基地的新闻报道。将二者联系起来,笔者提出的问题是,当有战后和平宪法制约的日本公开向国际社会明示自己的海外基地之际,中国对海外基地问题认识为何却刻意回避,以致国际社会猜疑纷纷。在笔者看来,谋划和运筹海外基地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应该明确自己的海外基地计划并向世界加以明示。
对于长期缺乏海外存在的中国,设立海外基地的确是一个敏感的议题。其深层的历史与思想根源在于近代以来屡遭西方海上侵略的中国,一直将西方的海外军事基地视为殖民主义的工具。在20世纪50年代的两次台湾海峡危机中,毛泽东在谈话中就曾多次指出,“美国在各种借口之下,在许多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布置,建立军事基地”,并明确提出“西太平洋是西太平洋人的西太平洋”的政治主张,强烈要求美国撤走在亚太的军事基地。因此,国人对海外基地问题心存忌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时代的变化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无疑都要求中国转换思维来看待海外基地问题。
第一,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海军的海外非军事运用的功能在不断拓展。海军外交、打击海盗、实施海上搜救、海洋灾难救援等都已经成为海军的重要功能。当前,中国海军走出国门赴亚丁湾护航的实践表明,海外基地的或缺已构成影响中国海军巡航效率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海洋和平之旅,在其所经航道上本身就有多个补给基地存在,但这并不妨碍郑和下西洋的和平性质。当然,基于历史上和当前西方大国海外军事基地的劣迹,中国应在政策宣示、基地功能界定等问题上作妥善的处理。
第二,中国设立海外基地是基于自身利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的双重需求,在这一问题上,中国无需遮掩。从自身利益的角度看,我国在贸易、能源、投资、海外侨民等方面的海外利益已具有地区性、全球性的特征,在广泛和平磋商的基础上,以基地建设为纽带,加强与基地所在国在相关领域的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从国际责任方面看,国际社会要求日益崛起的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但却对中国为更好地承担责任而寻求一定程度的海外存在颇有微词,这种本身就是“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吃草”无理逻辑。对于此种状况,中国越是回避,外界的猜疑反而越深。合理的选择是如果中国目前仍无海外基地计划,应及早将其提上日程;如果已经有相应的安排,就应明确向世界宣示自己的海外基地计划并与主要的相关国家进行信息沟通。
第三,中国与印度洋沿岸的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使中国实施海外基地计划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在历史上,中国从无海洋军事扩张的劣迹。因此,除与中国在印度洋存在战略竞争关系的美国、印度外,东南亚国家、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对中国在印度洋的存在并无过分的担心。中国与巴基斯坦、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为中国设立海外基地提供了条件。在笔者看来,中国一旦明确筹划和实施自己的海外基地计划,就应该有通盘的考虑,近期的安排应以满足亚丁湾护航的需求为首要考虑;长期的安排则应以维护自身能源通道安全,维护海外利益,参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海事合作为目标作全面安排。
此外,鉴于美国和印度对中国海外基地问题的高度关注,保持与美印在该问题上的沟通与磋商和信息通报,并争取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的理解与支持,显然是中国为设立海外基地必须展开的外交活动。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