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太宗的为政之道——读《帝范》有感

2010-10-15吴海明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明君纳谏夫君

吴海明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圣贤明君”,他文治武略,开创了“大唐盛世”、“贞观之治”。太宗晚年,亲自撰写了《帝范》共十二篇,反映其一生执政经验的精华。时至今日,唐太宗的为政之道仍具有深刻启迪。

一、取信于民

唐太宗认为民是治国之本。他说:“欲为君者,能以德和民,民人乐为之用,乃可以为国。”他还深知民众之力量,“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他把百姓比作“水”,把君主比作“船”,君主如果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人民可以把他扶持到执政地位,如果君主脱离人民,不得人心,人民也可以让他灭亡。诚然,唐太宗的“告诫”,主要是为使自己的基业永固。但他重民、安民、富民,使其“安危同力,盛衰一心”,对于今天的执政者同样具有教益。如何体察民情,珍惜民力,顺乎民心;如何体恤百姓,执政为民,取信于民;如何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为政者之根本所在。

二、恩威并施

“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唐太宗认为没有威望和好的德行,就不能号召远方;没有慈善和宽厚的爱心,就不能安抚万众。威要靠德而立,德须凭威而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威严,做事畏首畏尾,就不能使邪恶畏服,社会就不会太平,政策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反之,如果行事无德,只想靠权威来胁迫民众遵从,同样也不会得到民众的内心诚服,最后只会落个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结果。因此,领导者既要重视权威,更要“德重如山岳”,以德服人、以德领人、以德立威、恩威并施。

三、举贤任能

唐太宗十分重视人才,深知人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他说:“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在选人上,唐太宗认为:“是明君旁求俊义,博访英贤,搜扬侧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可见,他主张纳才须锲而不舍,求才不论出身。在用人上,唐太宗主张人尽其才、量才录用。他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尊重人才、广求俊杰,“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着领导者的大智和胸怀;发现人才、善用人才,同样反映出领导者的能力和气度。

四、虚心纳谏

“木以绳直,君以谏圣。明君能受谏则臣不待其命承意而谏之也。既王能如此,则谁敢不敬顺王之美命而谏者乎?”古往今来,虚心纳谏是广开言路的基本要求。唐太宗深谙此道,他说:“忠者沥其心,智者尽其策。臣无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虚心纳谏也是求贤拒佞的要求。“明王纳谏,病就苦而能消;暗主从谀,命因甘而致殒。可不诫哉!”可见,唐太宗深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唐太宗的大臣魏征多次直面进谏,他也多能虚心倾听和接受。为官者要能做到善于倾听,虚心纳谏,就必须要修炼自身的美德,防止因恭维献媚、阿谀奉承而被小人所蒙蔽。这也是对领导者个人品德和度量的一种考验。

五、俭约修身

唐太宗指出:“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忧。人劳则怨起,下忧则政乖。”他又说:“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显然,唐太宗十分重视俭约与修身。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风范。俭约思易而行难。它不仅需要严格的制度约束,更需要个人的自律。对领导者来说,俭约应当成为一种自我追求的行事准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由俭到奢,往往从微小的事情开始。领导者要谨小慎微,修身养性,加强自省自律。以俭约质朴之道涵养自己的品性,以宁静致之理修炼自己的德行。

猜你喜欢

明君纳谏夫君
邹忌劝齐王纳谏
面试三个准夫君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没有画眉乐,偏是斗嘴欢
太宗纳谏
齐灵公纳谏的启示
栾书纳谏
孟子说仁德
祁连彩玉石欣赏
侦破小说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