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2010-10-13陈潋滟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0年9期
关键词:票价数学知识价值

陈潋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价值如何来体现,这就要我们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数学规律,解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获得和谐的发展。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同时,又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在导入时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材料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而其中应当包括一定的数学价值。一般来说,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再创造”,这恰恰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价值的绝好机会。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示范。

比如在《分类》这一课时的教学可以这样导入: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超市里的商品,在库房里摆放得乱七八糟的录像片断后,再展示售货员阿姨将商品分类摆放得整整齐齐放到货架上之后的情景。然后教师问:“看了这两节录像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呢?”在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一定能说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在探究中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并从中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

一方面,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任意报10个数,接着进行一场富有情趣的师生对抗赛,看谁能最快说出这些数中哪些能被3整除。当学生还在紧张地通过计算来判断时,但老师已很快将10个数判断完毕。学生在惊叹之余心中疑问油然而生,为什么老师能如此快速、正确地判断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学生带着期望揭开奥秘的心理需求投入探究。“猜猜看,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3、6、9的数。随即教师出示两组数:一组是个位是3、6、9的数,如:13、26、39等等;另一组个位都不是3、6、9的数。如:12、15、18、21、24、27、30等等。学生发现第一组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反而第二组的数都能被3整除。当学生的认知发生矛盾时,更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为什么第二组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展开观察、分析、猜测、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最后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教师撞击学生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始终把学生置于渴求获取解决问题办法的探索之中,促使学生不断思维,不断求索,并让他们充分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探究中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知识点在生活中的价值,在探究中能用数学模型来解释生活的现象,使学生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在《小数的性质》的教材中例题有两个:例1是通过变换“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知识得到“0.1米=0.10米=0.100米”的新信息,初步感受小数性质的存在;例2是通过对“0.5=0.50”的图示验证,双向观察,全面揭示小数的性质。但是,这样的内容给人的感觉是,小数的性质仅仅是一种“添0”、“去0”的纯游戏,是毫无现实意义可言的,针对这样的教材,在教学中可以创造性地引入现实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在判别商品的价格高低的矛盾冲突中提炼出“0.5和0.50”之间的联系,准确地捕捉住了小数性质的生活原型,实现“教材内容”与“现实内容”的创新重组。这样,数学知识原本被“隐藏”或“淡化”的现实价值才有可能得以有效激活,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三、在练习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必要的练习能让学生尽快巩固新知,形成技能,但练习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的现实模拟成数学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感悟数学的价值。

在《分类》这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练习:让学生挑出学具袋里的黄豆、绿豆、花生仁等,这是学生在家里有可能做过,或者看见妈妈做过的事,类似的还有煮饭时从米中挑出谷粒等,现在能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它,并从中还学到分类的策略;可以多中挑少、小中挑大等,如果让学生将这些方法回家告诉妈妈想想他们是多么的开心。这样做相信学生一定能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对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起到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又一次让学生体会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四、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学习的价值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学会结合教学的适当时机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境,积极挖掘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用数学的机会。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如,在学生学了《折扣》后,有这么一道题:为奖励26名同学,学校派2名老师带他们去公园玩。公园规定成人票10元,儿童票5元,团体票优惠:满25人票价九折,满30人票价打八折。请问怎样买票最合算?这不同于一般的问题,它来源于生活,学生虽熟悉,但自己没有机会单独处理过,又感到陌生。于是他们组成小组一起讨论研究:

有的组认为:这个问题中老师2人,学生26人,共28人,满足第一种优惠条件。列式:5×26×90%+10×2×90%=135(元)。

有的组说:如果老师带学生可以免费的话,不仅能省去老师的票钱,又可以满足第一个优惠条件,列式:5×26×90%=130(元)。

有的组认为:老师得买票,为了满足第二个优惠条件,需要多买2张儿童票,列式:10×2×80%+5×28×80%=128(元)。如有可能,我们还可以将2张票卖出去,那就不用128元钱了。

还有的说,成人的票价是10元,相当于2 个儿童的票价,那么2个老师的票价相当于4个儿童的票价,正好可以买30张票,满足了第二个优惠条件,列式:5×30×80%=120(元)。

我不禁赞叹:“多么聪明的学生,这么小就有经济头脑了。”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再一次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总之,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成实际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时,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力求考虑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猜你喜欢

票价数学知识价值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巧算票价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用替换法求票价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