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明作品感言
2010-10-09洪树德
洪树德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厦门 361002
跃明作品感言
洪树德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厦门 361002
唐跃明八十年代初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陶瓷厂工作,在实践第一线与陶泥、釉料打了十几年交道。后由于工厂转型兼并,他从事了其他行业,但因为对陶瓷艺术的眷恋,前几年他毅然决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创建了”跃明陶艺工作室”。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为之感动之余,击掌叫好。
跃明有扎实的雕塑基础、有长期进行陶瓷制作的丰富工作经验,又有对当代审美思维与传统文化积淀的诸多感悟与思索。在对陶泥、釉料、火性熟练掌控的基础上,使他能独立独行,迅速进入陶艺创作的良好境界。几年来,他如痴如醉,不断探索研究,应用各种材料与技法,创作了大量作品。他的作品,创作思维开阔、构思新颖、立意深刻。他不仅关心自然形态,关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而且关注历史人文题材,关注人与社会以及各种重大事件。他秉承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信条,利用泥、釉为媒介,热情大胆地抒发内心世界对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
《曾相识系列之一》│规格28×25×14cm
艺术家的创作视野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故乡的人文地域对他的影响在 诸 多作品中得到体现。闽西南的土楼群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漳州人,他满腔热情地从不同文化视角、不同审美形态,讴歌土楼风情风貌、地域人文。创作了“土楼”、“土楼人家”、“土楼印象”等系列作品。我最欣赏的是“土楼印象”,作者利用红泥、灰泥的组合把土楼用灰土夯筑的质感表现得惟妙惟肖,作品中的土楼建筑在卵圆形的造型上,把写实手法与抽象的塑造语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闽西南独特的建筑形式,象征着土楼这一安定和谐的小村落是广袤地球的缩影,意味着地球如同没有边墙的“大土楼”。此中深意,耐人寻味。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始终贯穿在他的创作作品中。
人的一生总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把这些回忆提炼、升华为一件件作品,这是艺术家内心积淀已久的述说。作品“旋”、“生活记忆”、“思”、 “生命”、“曾相识”都表达了作者这种愿望。跃明早年就读于鼓浪屿,对海水的澎湃盘旋、潮起潮落的那种韵律美,早已了然于心,用陶泥片创作的作品“旋”,利用泥片的高低旋转,塑造形式美感,用釉色蓝与红的搭配,在高温作用下的互相渗透与流动,尽情赞美了蓝蓝的大海、和曦的阳光如诗一般的美好。作品“生活记忆”体现了他曾经使用过的皮包所留下的那份温暖情感。包的柔软质感,细细密密的缝线、标志,每个细节都是那么真实、亲切,因为这包曾与他朝夕相处,收藏着他的物品,更收藏着他的生活记忆。
《土楼印象一》
关注人与社会,关爱生命,这是跃明进行陶艺创作表达的另一范畴。5.12汶川大地震,实时的新闻报导,他侧耳倾听,灾情无时无刻牵动着作者的心。他第一时间用自己的艺术手段表达对灾难的关注,创作“你们辛苦了”、“汶川记忆”、“怀抱” 、“殇”、“祭”等作品。陶艺作品“你们辛苦了”匠心独运,以写实手法,用泥板弯捏成型,表现两位灾区小孩,高举纸皮做的牌子,向救援的解放军叔叔、志愿者同志表示感谢,左侧的哥哥高举纸牌,右边的妹妹向人群招手致意,作品动态准确,张弛有度。我看到的不仅是路边两个小孩,分明还有急匆匆正在赶路的救援大军,这种情外有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正可谓“往往意在笔外,气足以胜之也”。该作品充分体现了“大灾面前有大爱”的当今中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
陶瓷艺术创作是快乐的,也是艰辛的。陶艺创作是陶艺家抒发感情、寄托情怀的手段。相信唐跃明的快乐做陶,在体验人生、赞美大自然的同时,不断进行创作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撷取与当代审美思维的多元化冲突中,寻找自我,创作出给人带来更大冲击力的作品,相信他的艺术人生会越来越精彩。
《汶川记忆一》│作者:唐跃明、钱如珍
《生活记忆》该作品获2010年中国首届陶瓷艺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展传统类作品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