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

2010-09-29柯羽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年4期
关键词:薪金浙江省毕业生

柯羽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

柯羽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浙江省2006-20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毕业生就业存在向基层发展、在中小型非公企业就业人数增加、薪金水平持续下降等问题。这说明近三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与协作,即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四位一体各负其责。

毕业生;就业质量;趋势

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规模扩大与就业质量提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然而,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往往被就业数量问题所掩盖。其实,对于社会而言,解决大学生低就业质量问题与解决低就业率问题同样重要,因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低下将会浪费巨额的教育投资。本文对近几年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体系化、分指标跟踪分析,以深入了解近年大学生就业质量状况,揭示隐藏在就业质量变迁背后的本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一)问卷设计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包括大学生初次就业的薪酬水平、满意程度、职业的发展空间等内容,反映的是大学生就业内在的本质特点,即反映大学生就业的结构、层次、动向和性质等。鉴于此,我们在国内外学术界对就业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可比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同时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了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薪金水平、就业满意度、人职匹配度、职业发展前景等六个指标来调查和分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数据的获取

本文采用的研究数据,来自于本课题组对浙江省2006、2007、2008届本科毕业生所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询问和问卷邮寄等形式向毕业生发出问卷1500份,其中每届毕业生各500份。回收问卷1358份,有效问卷1319份,其中2006届417份,2007届449份,2008届453份,回收率90.53%,有效率97.13%。在样本中,男女生比例分别是46.47%和53.53%;人文类有247名,占18.73%;经管类有453名,占34.34%;理工类有458名,占34.72%;医学类有161名,占12.21%,样本结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

(一)就业地区流向

由于不同地区级别与性质的不同,其所蕴涵的机会收益也就不同,因此在排除国家因特殊需要宏观调控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前提下,谁能在一线和二线地区就业,就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其就业质量高。调查结果显示(表1),参与调查的毕业生2008年到城镇或乡村工作的比例为18.32%,比2007年和2006年分别增加了5.63和8.97个百分点;2006-2008年间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在省会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从21.82%减少到了13.91%,三年减少了7.91个百分点,而在县级市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成为2008年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地区,并有向城镇或乡村发展的势头。

表1 2006-2008年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变化情况(%)

(二)就业单位性质

由于不同性质单位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有很大不同,因此大学生就业单位性质的不同也能反映出其就业质量的高低差异。调查结果显示(表2),2006-2008年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在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比例下降了4.66个百分点,同样,在国有大型企业或外资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也下降了5.18个百分点;而在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上升了16.36百分点;2008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最集中的就业单位性质是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

表2 2006-2008年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变化情况(%)

(三)薪金水平

薪金是社会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感的实现,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基础。调查结果显示(表3),近三年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第一年的平均起薪绝大部分集中在1500-2000元区间;月收入在2000-2500元区间中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比例,从2006年的25.66%逐年下降到了2008年的10.82%,减少了14.84个百分点;而2006-2008年间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比例增加了8.63个百分点,并且1500元以下档的人数比例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2008年薪金水平在2500元以上的毕业生人数仅占调查人数的8.61%,比2007年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2.30和5.0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了大学毕业生的薪金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表3 2006-2008年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第一年平均薪金水平变化情况(%)

(四)人职匹配度

人职匹配度是指人的特性与职业因素的适应性,即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方面能够胜任岗位需要的程度。它是一项反映就业主体意愿的尊重性指标。调查结果表明(表4),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人职匹配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在一般的水平状况;选人职匹配不符合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选人职匹配符合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三年间共下降了9.66个百分点。

表4 2006-2008年浙江省大学毕业生人职匹配变化情况(%)

(五)就业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是指毕业生对现有工作的心理感受或心理满足度,是反映就业主体内在感受的主体性指标,也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调查数据显示(表5),2006-2008年间毕业生对其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的人数比例分别是24.70%、30.51%和34.22%,三年间,对工作的不满意率增加了9.52个百分点,而满意率却从28.06%降至20.97%,三年共计下降了7.09个百分点,其就业的满意程度主要处于一般水平。

表5 2006-2008年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变化情况(%)

(六)职业发展前景

知识和技能是个人拥有的、用以获取报酬的宝贵资源。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方面。调查数据显示(表6),2006-2008年间毕业生对其所从事岗位的职业发展前景主要集中在一般水平,认为职业发展前景不好的毕业生人数比例从2006年的25.66%增加到2008年的34.66%,三年间上升了9个百分点,而认为职业发展前景好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在三年间下降了7.9个百分点。可见毕业生总体上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并不十分看好。

表6 2006-2008年浙江省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变化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以上六个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近三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流向于基层。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并为此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是,从毕业生自身角度来看,由于现阶段大中城市和县、乡镇一级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劳动者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及收入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到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得已的选择。因此,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从大中城市向县级城市发展的趋势,说明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下滑。

2.中小型非公企业就业增加。这是近年来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转变就业观念而面向中小型非公企业就业的普遍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下滑。这是因为,在我国现有的制度背景下,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大型企业中工作,不仅收入稳定、地位高,而且还可以享受到各种社会福利,有着较为可靠的社会保障。因此,大学毕业生很期待到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但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不使广大毕业生将就业目标转向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这一变化的实质,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不能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情况下的无奈选择。

3.薪金水平持续下降。该现象的出现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无关系。如果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短时期内完成的,其大学生的供求可能急剧失衡,就业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大学生的薪金水平将会以较快的速度下降。

4.人职匹配程度低。该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人职匹配度的动态变化性,工作之初往往可能是一种低匹配,随着个人素质及技能的提高,逐渐转变为一种高匹配;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问题,即大学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也反映了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就业、工资收入、工作地点与环境等问题,人职匹配相对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可见,毕业生人职匹配度的下降,也毫无疑问地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下降。

5.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这两个指标一方面决定于经济环境和用人单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毕业生自身,如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心理边际递减等因素。就像目前大学生跳槽率偏高的现象,既说明大学生初次工作存在屈就情况,又说明人才流动的加快,而人才流动就是人力资源的再配置。因此,对于这两个指标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四、针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的原因并非是单方面的。从经济社会层面上看,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对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制约,经济发展对毕业生吸纳能力的下降,社会需求和大学生就业取向的错位,社会就业信息流通渠道的不通畅等原因。从高校层面上看,存在着高校的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到位,高校就业信息分散闭塞和各自为战等原因。从用人单位层面上看,存在着企业招用大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和需求的萎缩以及企业的人才高消费等原因。从大学生个人层面上看,存在着高就业期望与低能力素质的矛盾;同时,部分大学生还缺乏主动就业的精神。由此可见,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下滑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管理体制、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高校专业设置滞后和就业指导不力以及人们传统思维定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协作。具体而言,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四位一体各负其责。

对国家和政府而言,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就业市场,消除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建立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机制与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适时调控大学的规模与结构;完善就业中介机构和信息发布制度,减少学生就业的搜寻成本,提高一次性就业率;设立大学生工资最低线与规定岗位学历等措施,创立大学生就业政府政策保障体系;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高校而言,应树立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理念;建立灵活调节培养计划的实施机制;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创新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提高就业工作的服务质量。对用人单位而言,应在合理招聘的基础上进行有预见性的“人才储备”。对大学生自身而言,政府、高校、用人单位都是决定就业质量的外在因素,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才是决定就业质量的内在因素。只有内外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因此,大学生自身首先要明确社会及单位的用人标准,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其次要加强专业学习,巩固就业根本;最后要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自己,做好求职准备。

[1]代锋,吴克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探析[J].教育科学,2009(3).

[2]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趋势下行的原因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3).

[3]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廖志成.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讨[J].教育评论,2005(3).

(责任编辑:牛域宁)

注:*此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09年度科研计划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教育与就业有效对接的实践与研究》(Y200909734)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薪金浙江省毕业生
《初心》
基于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探析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遣怀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单位发放的高温补贴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