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证分析
2010-09-28李强
李 强
(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证分析
李 强
(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采用统计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分析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进程,由此探求重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一般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城乡;二元经济;实证
二元经济结构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结构的理论概括,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尽管在刘易斯之后不少经济学家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模型进行了多个层面的补充发展,但其基本理论框架大致相似。从基本内涵的视角来分析,越来越多经济结构的逻辑内涵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一般存在着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与现代发达的工业部门两个产业部门;由于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劳动边际收益率的显著差异,引起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间流动,最终实现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
由此可见,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的过程,亦即经济发展要求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之间形成此消彼长的良性转换机制。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进程速度的快慢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重庆建立城乡统筹试验区,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城乡统筹解决二元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本文采用统计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分析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进程,由此探求重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一般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重庆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1 重庆城乡二元经济总量与增长水平的差距
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农村经济总量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速度要慢得多。鉴于资料限制,本文的经济总量以GDP代表,农村的经济总量以第一产业GDP代替,城市经济总量以第二、第三产业GDP代替。具体数值见表1。
表1 1998-2008年重庆城乡经济总量差距(单位:亿元)
表1显示的重庆城乡经济总量的发展趋势是:1998-2008年,重庆GDP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扣除价格因素(下同),11年间约增长了3.54倍,年均增长32.16%;农业GDP的发展趋势则是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11年间增长了1.91倍,年均增长17.38%;非农GDP也是呈逐年增长趋势,11年间增长了3.97倍,年均增长36.09%。农业GDP年均增长速度低于整体GDP增长速度14.78个百分点,更低于非农GDP的增长速度18.71个百分点。具体走势见图1。
图1 1998-2008年重庆城乡经济总量差距
从1998-2008年城乡GDP的比重来看,农业GDP 呈下降趋势,即从 20.89%下降到 11.29%,下降了9.6个百分点;非农GDP则呈逐年上升趋势,即从 79.11%提高到 88.71%, 上升了 9.6 个百分点。重庆城乡GDP的比重走势符合配第-克拉克和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发展三次产业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GDP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GDP比重逐步上升。
1.2 重庆城乡人均收入水平与增长水平的差距
直辖以来,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但受到劳动生产率、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同步扩大。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中分析,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以下特点:
表2 1998-2008年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情况
(1)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总体是逐步扩大
从绝对差距看,1998年为3641.67元,从1998年以后逐年上升,到2008年扩大到11582.53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从相对差距看,其发展趋势是: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上升后有一定的回落,最高点在 2006 年,相对差达到 1:4.02,在 2006 年后,2007年、2008年两年连续回落。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阶段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般为1.7,重庆远高于这一水平。
(2)农村居民收人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城市居民收人增长速度
1998-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共增长1.89倍,年均增长17.18%;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此期间共增长1.29%,年均递增11.7%。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到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突破了万元大关。
(3)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落后12年以上
为了使各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重庆城乡居民名义收入进行了修正。具体数据见表3。
从表 3可见,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676.09元,比1998年城市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1037.16元还少将近一半,因此,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城市落后至少12年。
表3 重庆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情况
1.3 重庆城乡人均消费水平与增长水平的差距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
重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见表4。
表4显示的消费总体水平变动趋势是: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绝对差距在逐年扩大,但相对差距则相对稳定地在较小范围内波动。1998年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4894.54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17.08元,农村仅为城市的 28.95%,绝对差距为 3477.46 元, 相对差距为 1:3.45。 到 2008 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269.32元,比1998年增长了151%,年均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884.21元,比1998年增长了103%,年均递增9.36%;农村为城市的23.51%,比1998年降低了5.44个百分点;绝对差距为9384.4元,比1998年扩大了 5906.94 元;相对差距为 1:4.26,比 1998 年上升了 0.81。
表4 重庆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
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及其消费趋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2008年重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情况见表5。
表5 2008年重庆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结构表
从表5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仅为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的23.51%,而且消费结构较之城市居民也处于低级化。农村居民的消费主要用于食品和居住消费,这两项占总消费64.7%,而城市居民用于这两项的支出比重仅为45.7%,农村比城市高出19个百分点。在8大类消费支出中,城市居民消费顺序依次为:食品>衣着>文教娱乐>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他;农村居民的消费顺序依次为: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服务>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衣着>其他。可以看出,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向享受型过渡,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则向发展型过渡。
2 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进程的实证分析
一般来说,二元经济结构的消减意味着农业部门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逐渐降低,而非农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相应提高。因此,往往采用二元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等指标来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情况进行测度。
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情况具体数据见表6。
2.1 重庆二元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征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该部门劳动力比重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
式中,CLPR: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GR:农业部门产值比重;LR:农业部门劳动力比重;CLPN:非农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GNR:非农部门产值比重;LNR:非农部门劳动力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反映的是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重。通常情况下,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l,其变动方向是向1靠近;而非农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其变动方向是向1靠近。一般地,在二元结构加剧阶段,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减,而非农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增,两个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拉大;在二元结构达到最高点以后,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增,而非农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减,两个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
表6显示,1998-2008年重庆城乡二元经济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和特点是:
(1)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在考察期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递减趋势,并没有逐渐向l靠近,没有呈规律性变动;而非农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此期间则呈规律性变动,由1.85下降到1.62,逐步向1靠拢。
(2)二元产值结构呈规律性变动。产值结构是二元经济的主要结构,它的变动方向直接反映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趋势。自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农业产值比重由20.89%下降到11.29%,比重逐步下降;而非农产值比重则从79.11%提升到88.71%,比重逐渐提高。
(3)二元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符合规律性。劳动力结构是二元经济的又一重要结构,它的变动反映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转移。如表6所示,1998年以后,农业劳动力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
(4)二元产值结构与二元就业结构转换不同步。总的来看,二元产值比重早在1998年前就已越过均点(即50%);而二元劳动力比重直到2005年才越过均点。详细对比,1998-2008年,农业产值比重与非农产值比重对称性升降9.6个百分点,而农业劳动力比重与非农业劳动力比重对称性升降11.86个百分点,劳力比重对称性升降超过产值比重对称性升降2.26个百分点。这说明:在1998-2008年这11年间,二元就业结构转换快于二元产值结构转换。
2.2 重庆二元对比系数的变化特征
“二元对比系数”,是指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
式中,DPC: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对比系数主要反映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程度,它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呈反方向变动,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二元性越小;反之,对比系数越小,二元性越大。二元对比系数取值范围是:0<DPC<1,当DPC=0时,表明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经济二元性最显著;当DPC=1时,农业和非农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同,二元经济完全转变成一元经济,经济的二元性消失。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为 0.31~0.45,发达国家一般为 0.52-0.86。
在1978~2007年间,重庆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变动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二元对比系数在波动中呈下行趋势。二元对比系数由1998年的0.2降到2008年的0.15, 对比系数值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下限,形势比世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更为严峻。这说明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在强化,二元结构的转化还任重而道远。
2.3 重庆二元反差指数的变化特征
“二元反差指数”,是指两部门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数的平均值。用公式表示就是:
式中,DC:二元反差指数。
二元反差指数在理论上的最小值是0,即当二元经济转化为一元经济时,指数就变为0,部门收入比重与劳动比重相等,二元状况消失;二元反差指数越大,表明经济二元性越强,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就越低;二元反差指数越小,表明经济二元性越弱,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二元反差指数与二元对比系数具有同样的意义,都是以比较劳动生产率的研究为基础的,但由于二元反差指数采用部门收入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来反映部门生产率状况,所以二元反差指数与二元对比系数是大致的反向对称性变化。反差指数变化的规律是:经济发展初期二元反差指数逐步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反差指数在达到高点之后转而下降,逐渐趋于0,也就是说,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过程中,二元反差指数是呈倒U型的变化态势。
表6反映出重庆直辖以来二元反差指数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是:二元反差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重庆二元经济结构反差最大,达到43.32%,比1998年提高了6.96个百分点。从而更加印证了重庆城乡二元结构还在强化,转化任务很艰巨。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上述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重庆城乡GDP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城市GDP增长远快于农村GDP的增长;随着经济发展,重庆第一产业GDP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第三产业GDP比重逐步上升,符合配第-克拉克和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发展三次产业的演进规律。
(2)重庆城乡人均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总体是逐步扩大,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落后12年以上。
(3)重庆城乡消费支出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在逐年扩大,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向享受型过渡,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才刚向发展型过渡。
(4)由于农业产值二元转化农业劳动力比重还过高,没有越过中点,重庆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没有呈向1靠近的规律性变化。
(5)重庆二元对比系数虽然呈增长趋势,但系数很低,经济结构二元性依然很强。
(6)重庆二元反差指数虽然逐年下降,但容易出现反弹。
以上结论表明了重庆目前二元经济结构已呈刚性状态,其关键的原因在于重庆人口和劳动力仍有一半滞留在农村,且其受教育水平较低,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反差显著。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城乡发展,应当终结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政策,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实行战略性转变,由城市倾斜发展转变为城乡协调发展,以减少农业人口为目标,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为此,本文的政策建议是:
(1)合理产业布局,提高城镇的产业承载能力。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最根本的是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城镇就业机会,让农民在城镇能够留得下。当前应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和重庆市主城区工业企业外移的趋势,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城镇布局,同时,引导分散在乡村中的中小企业向城镇集中。
(2)清除城镇化障碍,坚定不移地走城镇化道路。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曾经指出,要想农民富裕,就必须减少农民。而要减少农民,出路在于城镇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在城镇有固定工作、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民到城镇落户、定居;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对农民的覆盖范围,降低农民进城落户定居的成本。
(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自然经济在重庆市的农业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中央对农业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对重庆市这样一个自然经济占农业生产统治地位的地区,作用有限。当前重庆市农民的收入,工资性收入已经占据主要地位,农业经营收入占的比重极低,相应地对农业的支持性措施的效果就会打折扣。表现这一是:农村主要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下的劳动力主要是老弱妇孺,抛荒和种“懒庄稼”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取消农业税等支农政策下,进一步强化了这个问题。因此重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农村土地集中,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在重庆市进行土地流转试点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相关制度建设,培育市场主体,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让农民从土地转让中获得高于抛荒和种“懒庄稼”的收益,从而建立农民退出农业生产的有效退出机制,促进土地的集中。
(4)促进重庆市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重庆市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低是制约农民农业经营收入提高的一个重要障碍,突破农业生产的自然经济状态、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这是在现阶段难以改变农户分散经营状态下的一个权宜之计,可以有效帮助农民应对市场风险,提高经营收益。应积极培育、扶持各类中介组织,提高中介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 刘江南]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ongqi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structure
LI Qiang
(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400067, China)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atistic method and in the empirical perspective, analysizes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Chongqing dual economic structure.It explores the general rule of its trasformaton and provides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urban and rural; dual economy; empirical analysis
F290
A
1008-6390(2010)06-0058-06
2010-06-09
李强(1978-),男,四川三台人,重庆教育学院讲师,产业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