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道德与经济的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经济与道德的视角分析
2010-09-28马家骧
马家骧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再谈道德与经济的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经济与道德的视角分析
马家骧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经济决定道德意识的必然性,经济人道德完善的可能性。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经济道德关系,也有利于树立一个坚定的唯物史观的立场。
马克思;经济;道德
一、经济决定道德的可能性
面对斯密提出的经济道德关系问题,经济与道德是不是矛盾的?道德强调的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要求人们在利益冲突时要替他人和社会着想。而经济活动要追求利润、效益,那么经济行为能否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呢?面对斯密难题,在利己的同时,怎么会产生利他行为呢?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经济人决定道德人的可能性。
第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道德需要。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由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由此可见,是人们必须要满足自身的需要,为了需要又必须要劳动,劳动的过程中一定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样,就必定会产生经济人的道德需要。任何一个社会中的人都是逃不过去的,因为只要你活着,就首先要解决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就必定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在什么样的生存方式下,在什么样的生存条件下,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也就相应地形成什么样的道德需要。这不是某个人能逃脱的,不是某个人随着某个人的自我意识而转移的,是必定会发生的。比如说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我们是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人们在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下,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家国一体的道德需要。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人们自然会形成一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道德倾向。因为资本的贪婪,他的本性就是如此,所以马克思指出,包括斯密在内那些以抽象人性为出发点谈论经济和历史理论的人,其实就是“当时正在向资产者转变的中等市民,而他的本性就是在历史的规定的关系中从事工业和贸易。”[2]
第二,具体阐释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道德关系。首先,商品经济的本性决定人们自由平等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观念,不仅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主体价值在于对象化了的客体即商品,商品生产者的关系要通过商品的等价交换来实现,形成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平行经济关系和道德关系,形成平等的道德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生产的、现实的基础。”[3]其次,商品经济使个体的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会随着道德进步的同时,又伴随着道德的退步。这一现象的发生,不在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在于商品经济本身。因为作为商品交换者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地位,决定他必然只关心自己的商品是否卖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
所以说,对于出现的这种道德退步的现象,不能只从道德上进行谴责,那不是问题产生的根源。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活动本身。既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那又该怎么更好地解决呢?只能从根源上入手,对商品经济活动进行规范性的管理,比如用制度或者法律手段来进行抵制这种倒退现象的出现。但是有的学者提出来用儒家的那一套来拯救道德的退步,那起不到根治的作用,只能是饮鸩止渴。
二、经济决定道德的必然性
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产生了这种道德需要,即产生道德的可能性;其次,经济的发展还进一步地产生了道德意识,即道德意识的觉醒。也即我们迷惑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道德意识呢?
第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人的道德意识的觉醒。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的”[4],经济人在长期的经济实践活动中反复碰到的各“经济人”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必然反映到其意识中。于是唤起了“经济人”的道德意识的觉醒,并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谋利行为,这是符合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比如,对卖者来讲工人和国王用三先令购买商品,两者职能相同,地位平等,都变成了三先令的商品的所有者,所以双方完全平等。所以说,这种博爱、平等、民主意识,都是以相互承认和保持对方拥有商品、货币和所有权为前提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离开了商品经济、货币交换,就谈不上平等,更谈不上民主和博爱。
第二,马恩进一步研究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和由此决定的道德关系与道德观念。马克思认为,市场经济运行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5]包括道德关系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是以物与物关系出现的;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现象也随之出现。“物”本是人的产物,但在商品世界里,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却成为独立于人之外,并统治着人的东西,出现了对金钱的疯狂追求和膜拜,出现了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诚如马克思所说:“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一个对象,而且是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这种欲望实质就是万恶的求金欲。”[6]
我们知道了道德意识不是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在客观的经济条件下,人们形成的一定的道德意识。像有的学者提出来说要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指责我们国家的民主意识淡薄,平等观念落后。这都是没从实际出发的表现,不了解道德的客观性的表现。西方学者指责我们,是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侵犯性的。他们的意识形态是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资产阶级辩护的,对我们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和西方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有明显的差距,怎么能借用他们的道德意识呢?直接搬过来的话,要想在我国起作用,根本就是一种妄想,是白日做梦,不可能的事,甚至会有相当大的消极作用。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人们生活普遍落后的情况下,让大多数人的经济水平快速的发展起来。所以说,如果借用西方的,我们的改革开放的进程估计会停止,现代化的步伐估计会放慢。我们现在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下,静下心来发展生产力。有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那些所谓的道德意识才会有土壤扎根,否则的话就是虚的,就是空中楼阁。这样的结果是害我们的国家,因为如果单纯地为了平等而平等,为了民主而民主,有可能会引起我们国家的动乱。而我们现在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最怕的就是乱,一旦乱了,我们十三亿人,每天都有人上大街示威游行,工人不上工了,学生不上课了,老师不教书了,全都会乱套,结果是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就像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误认为那个时刻可以拥有所谓的“大民主”,结果差一点搞掉我们的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所以,我们要时时有这种意识,就是说时时要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侵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们放松不起,一旦让他们进来当主流了,我们的国家就完蛋了,人民就要遭殃。
三、经济人道德完善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利益统一于社会利益,这样为经济人的道德完善提供了契机。因为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一切产品和活动都转化为交换价值,既要以生产中人的一切固定的依赖关系的解体为前提,又要以生产者互相间的全面依赖为前提。每个人的生产,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生产,同样,他的产品转化为他本人的生活资料,也要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费。”[7]“这种相互依赖,表现在不断交换的必要性和作为全面媒介的交换价值上。经济学家是这样来表述这一点的: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仅仅是自己的私人利益;这样,也就不知不觉地为一切人的私人利益服务,为普遍利益服务。关键并不在于,当每个人追求自己私人利益的时候,也能达到私人利益的总体即普遍利益……关键倒是在于:私人利益是与这些条件和手段的再生产相联系的。”[8]
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中私人利益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指明了它在任何时候也不能离开特定的社会条件而存在的性质。这里很容易走向一个误区,就是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分裂开来谈论两者的关系。这样的讨论是没有结果的,站在这个角度,可以看到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分离的,而站在另一个角度又会看到他们是统一的。所以说,必须从方法上进行革新,也即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他们本身是统一的。没有所谓的脱离个人利益的社会利益,更没有脱离社会利益的个人利益。他们本身就是一体的,什么魔法都不能使他们分开。所以,施蒂纳的“个人理论”是割裂颠倒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抹杀了人的个性。实际上,共产主义并不抹杀人的个性,它只是剥夺地主、资本家剥削的可能。
在批判施蒂纳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也论述了个人需要和社会义务的关系,即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否定个人需要,共产主义者所追求的只是这样一种生产和交往的组织,那里他们可以实现正常的,也就是仅限于需要本身的一切需要的满足。正因为如此,就相应有职责和义务。“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9]无产者的现实任务是使现存关系发生革命,共产主义的使命是使人们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3,434.
[3][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7,171,10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Morality
MA Jia-xing
(Party School of Fianshui Municipal committee,Tianshui,741018,China)
The morality’s perfection is possible that the necessary of the scnse of monality decided by economy.That is useful to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relation ofmoratily and economy,but to set a true stardpoint of steadfast materialism.
Marx;economy;morality
B82-053A81
A
1009-6566(2010)06-0069-03
2010-10-15
马家骧(1963—),男,甘肃清水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经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