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2010-09-28陈立俊王克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1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

陈立俊王克强

(1.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0433;2.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陈立俊1,2王克强1

(1.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0433;2.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中国的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城市化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还存在着不协调的一面。本文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就要从提升工业化发展质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扫除制度障碍等方面入手,推进城市化与产业机构的协调发展。

中国;城市化;产业结构;国际比较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城市化这种稳步增长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我国经济普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一方面使得城市的范围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许多农村人口开始流向城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快速的发展。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7.92%,到1990年达到26.41%,2006年底则达到43.90%。

1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问题

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发展与工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迅速扩大,城市生活越来越舒适和方便,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快速上升,这就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逐步转移;同时,工业生产也使农业生产率得到大幅提升,农村中劳动力就会进一步产生富余,从而为城市和工业的扩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工业化、城市化就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解放初期,我国在发展战略上采取了工业上的“赶超战略”,工业化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8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52年的20.9%跃升至37.0%,超过农业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尽管在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一比重下降到31%左右,低于第一产业;但从1970年以后,工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始终保持在4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到2006年,第二产业的比重占到48.9%,第三产业为39.4%,而第一产业下降至11.7%。因此,在我国的三次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工业都扮演了最为重要角色。

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会显著增强。目前,全世界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68%,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已经达到72%。然而,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长期投资比例过高,倚重第二产业,尽管改革开放之后,第三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将近50%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仍在40%左右徘徊。

2 对中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2.1 实证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而一国的产业结构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增强城市的吸纳能力、使更多的人口由农村转向城市,从而加快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建立城市化水平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回归模型:

其中U表示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I和S分别表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β0,β1,β2是待估计参数,ε为误差项。

利用表1中1978-2006年的数据得出的回归模型为:

方程的t值和F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也充分映证了之前的假设。β1和β2均为正数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对城市化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比重I的系数为0.620表明,I每上升1个百分点带动城市化水平U上升0.6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S的系数为1.040表明S每上升1个百分点带动U上升1.040个百分点。这样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对城市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见表1)。

表1 中国1978-2006年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

2.2 结果分析

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过高,希望依靠第二产业比重的进一步提高来提升城市化水平已经不太现实,而第一产业中短期内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也非常有限,因此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依靠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来促进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一点从前面推导出的回归方程上也可以得到证明,从系数上看,β2为1.040,要比β1的0.620高,这说明如果将第二产业的生产要素转移到第三产业上来的话,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较强的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其本身的特点上,第三产业涵盖面十分广泛,从信息技术、医疗卫生,到家政服务、环境保洁都属于第三产业的范围,这就决定了它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巨大的吸纳能力,吸纳劳动力的效果也非常显著。另一方面原因则体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生活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巨大改善上。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可靠的医疗保障、便捷的交通通讯……所有这些,都会使农村居民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向往,从而加快了农村居民“进城”的步伐。

3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发展的国际比较

3.1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一般而言,城市化水平的衡量以居住地所属为标准,如2004年世界城市化率平均水平则为49%,发达国家为72%,发展中国家为42%。2004年中国按居住地统计口径,农村人口比重为58.2%,而城市化率为41.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以上,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低0.2个百分点。从横向来看(见表2),2004年大多数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在80%以上,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距离。

3.2 以“钱-塞型式”分析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和塞尔昆在1975年提出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发展模型”。该模型表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根据钱-塞模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达到13%左右的水平后,城镇化开始加速发展并明显超过工业化。到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也开始逐步减弱(见表3)。

然而,如果把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作以比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一直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并且工业化水平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我国在解放后在工业发展上采取了“赶超”的战略,集中全部的精力去发展工业,使得工业化获得了超常规的高速发展,因此工业化水平在较早的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另一方面,钱-塞模型关注的更多的是工业化对城市化本身的促进作用,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一般会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从而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中国,长期的城乡分隔和户籍制度的二元化使得已经转而从事工业生产的农民依然不能摆脱“农村人口”的标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表2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

表3 钱-塞“发展型式”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3.3 中国与国外城市化与工业化之对比

上文已经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一般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开始加速并明显超过工业化。从世界银行的统计来看(见表4),低收入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比率平均为1.11,下中等收入国家为1.20,上中等收入国家为2.25,高收入国家为3.00。这也说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这一比率是在不断上升的,城市化领先于工业化的程度也是逐步加大的。

表4 2004年按收入和区域划分

2004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4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比率来看,世界平均水平为1.75,下中等收入国家为1.20,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为0.91。而中国这一比率为0.87,大大落后于平均水平。

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仍有所区别。城市化发展的中前期,其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化来推动;到了城市化的后期,城市化则主要由第三产业来推动。因此,对于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关系的分析还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包括中国在内,2004年人均GN I在1 000-2 000美元的国家一共有13个。如果把这13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作以对比的话,我们同样会发现,中国的工业化水平(46%)是13个国家中最高的,而城市化水平却仅比斯里兰卡和斯威士兰高。

由此可见,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确实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与世界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一方面体现在城市化水平整体的落后,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显得较为滞后。

4 促进中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提升工业化发展的质量,推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相关的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对城市化有着根本性的带动作用。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直接的需求;工业化带来的劳动力规模的扩张也会以“衍生需求”的方式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生更大的需求。目前,经济学界多数判断倾向于认为中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尽管已经在GDP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但这种比重还带有较为明显的“投资推动”的色彩,真正实现工业化“内涵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当前我们应更加注重工业化的内涵式增长,着力提升工业化发展的质量,增强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和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带动,推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应认真对中国目前工业化发展的结构、速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各个产业的发展规划,从总体上引导相关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4.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

前文实证分析的表明,相对于第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城市化的带动作用更为明显;同时,中国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偏低的现状也表明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空间仍十分巨大,因此目前非常有必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的数量和质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着力消除部分行业存在的垄断现象,为国内外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大对第三产业中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中小企业往往在吸纳就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为这些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增强它们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相应的制定出第三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从而增强第三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的发挥第三产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强大的带动作用。

4.3 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扫除城市化的障碍

中国的户籍制度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的政策,用行政手段人为的将人从户口的角度分为“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即使一个农民进了城、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由于“户口”的限制,他无法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城市化”。

我国目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隔的就业、医疗、教育制度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使得第二、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同时在客观上也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身份的有效“变更”,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改革,从体制上扫除城市化发展的障碍。首先,应废除传统上以城乡分割为标志的户籍制度,建立符合新形势的有效制度,允许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一定时间的农村居民在城市中落户,取得城市居民的资格。第二,在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过程中,要努力让进入城市的农民也能够享受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劳动就业、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权利。第三,在农村推行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旦农村也建立起了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可以着手使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建立全国统一、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编辑:王爱萍)

[1]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3]岳珍.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道路的关系探析[J].新西部,2008,(3):5-6.

[4]徐文娟,陈亚楠.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思考:从人口迁移角度谈政府定位[J].江西社会科学,2008,(2):186-189.

[5]舒长根等.户籍政策与人口城市化[J].城市问题,2008,(2):50-53.

[6]史言信.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J].当代财经,2007,(10):88-89.

[7]毛新雅.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探究——兼论中国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7,(6):4-9.

[8]乔真.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战略选择[J].经济前沿,2005,(7):17-21.

[9]李京文,吉昱华.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J].城市发展研究,2004,(3):1-10.

[10]Gordon G Liu,Xiaodong Wu,Chaoyang Peng,et al.Urbanization and Health Care in China[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3,21(1):11-24.

[11]Seong Hoon Cho,JunJieWu,W illiam GBoggess.Measuring Interactions among Urbanization,Land Use Regulations,and Public Financ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85(4):988-999.

AbstractChina has i mproved its urbanization greatly since the adop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Whil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not coordinated with the industry structure.In this paper,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Chines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 through a regressionmodel.The author pointsout that if Chinawill improve its urbanization level,it should raise the quality of industrialization,develop the tertiary indrstry and break the barriers in the present system.

Key wordsChina;urbanization;industry structur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Urban iza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

CHEN L i-jun1,2WANG Ke-qiang1
(1.Shanghai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Shanghai 200433,China;
2.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X171.1

A

1002-2104(2010)03专-0017-04

2009-12-07

陈立俊,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产业结构等。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