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杀型高效鼹鼠弩的制作和使用技术
2010-09-28王玉兴
王玉兴
(云南省大理市园艺工作站,671000)
云南省大理市的蔬菜主产区位于下关、大理两镇的洱海湖滨区,土质以沙壤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较高。由于菜田土壤疏松,加之地下害虫较多,非常适宜鼹鼠生存,因此蔬菜田中鼹鼠较多。因鼹鼠在土壤表层穿行觅食,影响蔬菜种子正常发芽和出苗,或造成蔬菜幼苗枯死。受鼹鼠危害的田块蔬菜损失率平均为7.2%,少数危害严重的田块可达15%以上。大理市的菜农有使用简易鼹鼠弩捕杀鼹鼠的习惯。但传统的鼹鼠弩结构不合理,安放时搭棍不易挂稳在挡棍上,有时挂稳后还会自动脱落,挂得过稳则不灵敏。特别是在鼹鼠和搭棍位于同侧,鼹鼠呈斜向向另一侧推动挡棍头时,则可能越推搭棍挂得越稳,且无主动引诱鼹鼠前来觅食的功能,因此捕杀效率极低。从安放鼹鼠弩开始至捕杀到鼹鼠所经历时间为2~19 d,平均为11.4 d。笔者针对大理市民间传统鼹鼠弩存在的问题,利用鼹鼠嗅觉和听觉灵敏的特点,设计并制作了灵敏度高、具有诱杀功能的高效鼹鼠弩(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专利申请号200920111465.9),应用活饵诱杀鼹鼠,使鼹鼠弩的捕杀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经在鼹鼠防治实践中应用,捕杀效果较好。从安放鼹鼠弩开始至捕杀到鼹鼠所经历时间为1~4 d,平均为1.6 d,比传统鼹鼠弩平均提前9.8 d。现将鼹鼠在蔬菜田中的危害特点及诱杀型高效鼹鼠弩的制作和使用技术介绍如下。
1 鼹鼠在菜田中的危害特点
鼹鼠属哺乳纲食虫目(Insectivora)鼹科(Talpidae)动物,在大理市菜田危害的鼹鼠为白尾鼹属的白尾鼹(Parascaptor leucurus Biyth),体长 82~110mm[1],体重 30~50 g。前肢强健,有五爪,掌心向外侧翻转,适于掘土。靠前肢掘土在地下打洞构筑巢穴和隧道,营地下穴居生活,以在土壤中生活的昆虫、蠕虫及其他小型动物为食。巢穴较隐蔽,多在田埂、土堆等高燥之处的内部,宽约200mm,高约180mm,是白尾鼹居住和育幼场所。隧道在耕作层内,距地表约80~250 mm,圆形,直径约40 mm,深浅不一,曲折多变,和巢穴相连接,是白尾鼹觅食通道和觅食场所。白尾鼹的眼睛高度退化,已变得十分细小,只有分辨明暗的能力,视觉能力退化。而白尾鼹的嗅觉和听觉则十分灵敏,主要靠嗅觉和听觉觅食。白尾鼹一般顺着已形成的隧道行走,搜寻隧道中和隧道附近土壤中的食物。菜田换茬整地时破坏了鼹鼠原有的隧道系统,所以在菜田整地、播种或移栽后的一个月中,白尾鼹会每天大量打洞,重新构筑隧道系统,是白尾鼹活动最频繁的时期,具有觅食主干通道性质的主隧道和较长的支隧道多在此时挖掘成,所以对蔬菜的危害相对较大。而在形成相对完整的主干通道系统之后,白尾鼹便不再过多挖掘具有主干通道性质的新隧道,而主要根据捕食原有隧道附近食物的需要,以原有主干隧道为基础,向原有主干隧道两侧挖掘捕食,形成较多短的支隧道。白尾鼹主要分布于沙壤土区域,并主要在土壤表层活动。在位于浅土层的白尾鼹隧道上方可看到表土呈脊状隆起。因隧道使表土架空,晴天,表土中的水分蒸发后得不到下层土壤水分的补充,隧道上方的表土发白(图1)。
白尾鼹虽能捕食部分地下害虫,但在其捕食活动过程中要在菜畦土壤表层挖掘隧道穿行,不但影响蔬菜种子的正常发芽和出苗,还会挖断蔬菜的根系,或使蔬菜根系架空,造成蔬菜幼苗枯死或生长不良,从而给蔬菜生产带来较大损失。鼹鼠对于蔬菜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它所捕食的地下害虫对蔬菜造成的危害。
2 诱杀型高效鼹鼠弩的制作
民间传统的鼹鼠弩(图2)主要由木质弩架、档棍(直径8~10mm、长约300 mm的细棍)、档棍头(多用40~50 mm长的玉米穗轴)、橡皮筋、铁丝针、搭棍(30mm长的细竹棍或铁丝)、铁丝针拉接线组成。其捕杀原理是鼹鼠沿隧道觅食,在路过安放鼹鼠弩的路段时被鼹鼠弩的挡棍头挡住去路,迫使白尾鼹用前肢向前挖掘以重新疏通隧道,使档棍头被向后推动,档棍和搭棍搭接部位出现位置错动,导致挂在档棍上的搭棍滑脱,鼹鼠弩的铁丝针在橡皮筋拉力的作用下急速向下射出,刺穿鼹鼠胸腹部。这种传统鼹鼠弩在构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机关结构过于简单,安放时搭棍不易挂稳在挡棍上,有时挂稳后还会自动脱落,而挂得过稳又不灵敏。特别是在鼹鼠和搭棍位于同侧,鼹鼠呈斜向向另一侧推动挡棍头时,则可能越推搭棍挂得越稳。②无诱饵引诱功能,捕杀鼹鼠带有较大的偶然性。③只有单向捕杀功能。由于存在以上问题,捕杀效率极低。诱杀型高效鼹鼠弩有A型、B型和单向、双向之分,制作所需的材料和部件见图3。A型单向鼹鼠弩主要由木质弩架、铁丝针、橡皮筋、别棍、锁棍、锁棍框、锁棍拉线、推杆、推杆导向杆、拴线环、过线环、诱饵瓶构成(图4)。B型单向鼹鼠弩与A型单向鼹鼠弩的主要区别为机关部分没有锁棍、锁棍框、锁棍拉线、拴线环、过线环等部件,而以别棍挂钉取代(图5)。A型和B型双向鼹鼠弩都是通过木螺钉分别将两套A型和两套B型单向鼹鼠弩背靠背固定在连接木方条上,推杆、诱饵瓶、推杆导向杆、别棍挂钉和支架共用一套。推杆安装在连接木方条的底部,支架也是安装在连接木方条上。推杆导向杆改为平行的两根长50~55 mm直铁丝,铁丝两端钉入木质弩架(图6、图7)。两颗别棍挂钉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弩架上。各部件的形状、名称和尺寸见图3~7和表1。为便于查对,相同部件在图3和表1中采用同一编号。
制作鼹鼠弩只需按图3和表1中列出的部件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及木工斧、木锯、推刨、钢丝钳、钉锤、螺丝起子、钢锉刀、木锉刀、磨石等工具,并按表1和附图4所示的各部件形状要求制作好各部件,然后参照表1、图4~7进行组装即可。制作诱杀型高效鼹鼠弩的材料费不足2.0元,人工制作1人1 d可完成5套以上,制作成本不足10.0元。若工厂机械化生产,则制作成本还可降低。与传统鼹鼠弩相比,诱杀型高效鼹鼠弩增设了诱饵瓶和相应的机关构件,具有主动引诱鼹鼠前来捕食的功能,且灵敏度大大提高,因此捕杀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3 诱杀型高效鼹鼠弩的安放
使用前先在诱饵瓶中装入捕捉来的蛴螬、蝼蛄、蟋蟀、油葫芦或蚯蚓等活体诱饵。为了延长诱饵的存活时间,瓶内应装入湿土,还可装入少量菜根、菜叶等诱饵动物喜食的食物。如采用蚯蚓作诱饵时,宜将蚯蚓用尼龙纱布包扎好后再放入诱饵瓶,以防止蚯蚓逃逸。装入诱饵瓶中的蛴螬、蝼蛄等诱饵动物一般能活7 d以上,而安放诱杀型高效鼹鼠弩后多在1~2 d内诱杀到鼹鼠,因此中途不需更换诱饵动物。当诱杀到鼹鼠后,若需继续诱杀,应检查诱饵动物是否死亡,若诱饵动物未死,可重复利用。若诱饵动物已死,则应在重新安放时更换诱饵动物。
表1 诱杀型高效鼹鼠弩各部件尺寸、制作材料及安装方法
鼹鼠弩应安放在鼹鼠的主隧道上。安放时,先在鼹鼠隧道上方,顺着鼹鼠隧道,将泥土掏开一个深度达鼹鼠隧道底部的长条形开口,用于埋放诱饵瓶和木质弩架下端。开口大小以插入鼹鼠弩后,双向鼹鼠弩外围有微小空隙,单向鼹鼠弩还要求诱饵瓶后面有15~20mm的活动空间。将鼹鼠弩铁丝针上的别棍用力向上拉,然后转向弩架背面,A型用锁棍卡住别棍下端,B型则将别棍挂搭在挂钉上。将鼹鼠弩的支架在隧道开口处呈跨骑式插入隧道两侧,使诱饵瓶正好落入隧道中间,锁棍拉线基本绷紧。诱饵瓶上方先架空覆盖一些瓦片、作物秸秆或土块,但注意不可将推杆卡住。其上再覆盖少量疏松的泥土封闭开口(图8)。安放过程中应避免泥土大量落入鼹鼠隧道中,以免阻碍诱饵的气味和声音在隧道中的扩散和传播,并防止诱饵动物被闷死。安放双向鼹鼠弩前,应先用推杆固定夹于推杆导向杆上面将推杆和铁丝支架一同夹住,以防止推杆在安放过程中摆动,导致上好的铁丝针射出。等将鼹鼠弩插入安放位置后再取下推杆固定夹。
双向型高效鼹鼠弩,在一条主隧道中只需安放1套即可。而单向型高效鼹鼠弩只能捕杀从正面过来的鼹鼠,除已掌握白尾鼹巢穴的大体位置,在巢穴附近的主隧道上面向巢穴安放鼹鼠弩外,在一条主隧道中一般需背对背安放2套方向相反的鼹鼠弩,以有效诱杀从隧道任何一端过来的鼹鼠。
鼹鼠弩安放好后应1~2 d 1次定期进行检查,当发现鼹鼠弩的铁丝针已射入土中时,一般已捕杀到鼹鼠,可扒开诱饵瓶上方的覆盖物查看(图9)。若鼹鼠尚未死亡,应先用棍子将其戳死,然后再拔出鼹鼠弩,用戴有乳胶手套的手或火钳取下捕到的鼹鼠。
鼹鼠弩可反复使用,但诱杀过鼹鼠后的鼹鼠弩,下次使用前需对鼹鼠弩进行消毒清洗,即用0.5%的过氧乙酸溶液或其他消毒药水喷雾消毒后,再用清水冲洗。也可将铁丝针用火烧一下,以免留下气味引起鼹鼠警觉。白尾鼹皮厚而结实,铁丝针必须保持锋利,才能顺利穿透其皮层。铁丝针用钝后,应及时用磨石磨尖。橡皮筋老化开裂后应及时更换新的。
捕杀原理:鼹鼠受到诱饵瓶内的诱饵发出的气味和声响诱惑时,便向着气味和声响传来的方向前来捕食诱饵,使诱饵瓶和推杆被向后推动。此时,对于A型鼹鼠弩,推杆会牵动锁棍拉线和锁棍,使锁棍将别棍释放;对于B型鼹鼠弩,则推杆将直接推动别棍,使其脱离别棍挂钉的控制。铁丝针在橡皮筋拉力的作用下向下弹射,刺穿鼹鼠胸腹部,将鼹鼠钉在隧道中。
4 白尾鼹的中医药利用和死鼹鼠的环保处理
白尾鼹是一种药用动物,用鼹鼠弩捕杀的新鲜白尾鼹,可经剖腹、去内脏、焙干、研末后作中药用,有解毒、止血的功效。主治刀伤、弹伤、伤口溃疡等症[1]。
白尾鼹有可能带有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为了防止被白尾鼹身上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在处理白尾鼹的时候,应戴乳胶手套或采用火钳等长柄的工具夹取,避免直接接触白尾鼹。不作中医药利用、或已腐烂发臭的死鼹鼠,以及接触鼹鼠的工具,都应喷洒0.5%过氧乙酸溶液进行表面消毒,然后将死鼹鼠集中地下1 m深埋,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或疾病的传播。
5 常见问题及处理
鼹鼠弩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见表2。
表2 鼹鼠弩使用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6 注意事项
安放鼹鼠弩时应注意安全,不可将鼹鼠弩铁丝针针尖朝向身体或他人,以免不慎被铁丝针射伤。
[1]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