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新的理念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2010-09-27

关键词:文化发展

许 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报社,上海 200020)

用新的理念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许 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报社,上海 200020)

中国的文化创造在民族振兴、国家尊严、历史传承、人性光辉的维度上被重新思考。当前我国文化发展还存在着如下问题:对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主流文化发展理念不够明晰;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缺乏有效措施支持民间文化发展。当今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在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如高度重视文化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塑造全民认同的核心价值,形成文化发展的主导理念;用多方位的艺术手段强化主流价值,以影响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的受众;等等。基于此,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了很严峻的挑战: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民众更高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发展多样性、丰富性不够之间的矛盾;意识形态与消费主义矛盾;形成高端文化市场的历史要求与政策不配套之间的矛盾,文化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弘扬之间的矛盾,文化发展的开放性要求与国家文化安全之间的关系,等等。为此需要我们从调整认识,指导思想、政策研究、文化理念等方面加以改进,并以此为前提,重新认定文化的地位、作用:文化与其他在国家发展中同等重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纽带;是增强国力提升竞争力的引擎;是与国际交往和人类共同价值行动的价值源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调适剂”。从而进一步确定文化发展的目标:确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本体地位;打造主旋律文化发展更大平台;保护开发非盈利的民族文化遗产;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位置;制定政策为民间文化活动与文化事业创造条件;规划提升发展文化产业的新举措。

当代中国;新理念;文化发展;文化本位

中国是人口、资源、土地大国,现在正朝着经济大国的目标迈进。但目前中国还不是文化大国,更不是文化强国。文化上大国不大、强国不强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对文化在今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还不够明晰,这使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基于文化的民族融合、国际交往等工作,都难以在更高层次上系统、深入、持久、有效地向前推进。因此,加大力度研究国内、国际文化发展的规律,总结各个时期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用全新的理念和更为开阔的视野对我国文化发展进行历史定位,使之与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应有的国际地位相适称,是当前文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引发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多种需求,给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20世纪 80年代中期及时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针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思想,纠正了长期以来文化单纯为政治服务的“左”的倾向,正面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问题。在探索文化发展创新的道路上,我们一方面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因子进行现代转换;一方面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从而在文化领域实现了革命性文化向建设性文化的模式转变。这一转变,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全盘“以俄为师”,更不是拘泥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教条式理解,而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而又博采众长,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近十多年来,我们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和谐、人权、民主等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为主旋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意识形态内涵,为探索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然而,在我国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影响文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影响文化保护、多民族文化交融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层次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对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影响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格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事实上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政治意识形态的从属部分,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并列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进展表明全社会还未深刻认识到这一变化。总体来看,对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真实地位和重要作用,在认识上仍然缺乏能够反映世界文明发展潮流和中国文化发展特色的新视野和新理念,我们仍然缺少能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进步文明的新思路,由此出现了不少思想误区。具体表现在:首先,一些地方党政干部认为文化是经济的从属部分,往往用单一的市场化标准衡量文化工作的成效,把文化仅仅视为一个有待开发、大可掘金的经济领域,“GDP主义”盛行,“文化可有可无”、“发展文化就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思想很有市场。其次,在一些文化工作者中仍然存在把文化视为政治意识形态从属部分的习惯倾向,继续将文化视为单一的意识形态工具,自设“禁区”,不敢对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发展和创新,使得文化发展与当代中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

主流文化发展理念不够明晰,使主流文化创造无所适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有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 2000年以来,中央先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创新理论,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富有时代特征和历史眼光的宏观指导思想。但在主流文化发展方面,仍然缺乏明晰的理念,往往令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实践中无所适从。这主要表现在:在宏观指导思想不断演进的同时,对传统的意识形态禁区没有进行相应的彻底的清理,使得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文化工作者缺乏明确的准则应对多变、多样的文化实践,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存在观念左右摇摆、时紧时松、漂浮不定的现象。

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影响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使文化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融合的同时,也产生了文化活动过度娱乐化、市场化等不容忽视的倾向,不但从根本上影响着文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危害着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过度消费主义倾向抬头,文化活动中感官主义趋向弥漫,严重影响着国民精神的健康发展。二是非营利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困难,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和运作,古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在整体上仍然存在“缺钱、缺人、缺动力”的三缺现象。不少省级以下的博物馆成为可有可无的“负担”,两万多处已经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在近年的房地产开发热中荡然无存,大量历史文物被当作当代工艺品流出国门,与日、韩等国对古代遗迹和无形文化的精心保护形成鲜明的对比。三是审美教育弱化,人们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艺术趣味等,总体上被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掩盖,人格发展的片面化倾向日益严重。

缺乏有效措施支持民间文化发展,部分民间文化遭遇生存危机。在文化发展中,不仅需要发展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而且需要发展以民众为创作主体的民间文化。历史经验证明,民间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的必要基础。一些文化强国较早注意到了这些问题。相比之下,我们对民间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还不够,对民间自发的影视制作、网站开发、网络创作等文化艺术形式,对民间收藏、民办博物馆等民间文化活动,在投入、税收、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较少,力度较弱,部分民间文化活动遭遇生存危机。

二、部分国家发展文化的一些经验与做法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无不把文化实力视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乃至展现出文化成为综合国力核心的趋势。它们的主要做法与经验有:

高度重视文化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文化立国”、“文化兴国”方略。美国在 1929年经济危机后,一改长期漠视文化的状况,推出融戏剧、音乐、艺术、作家计划于一体的“联邦一号工程”,产生了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几十年来,美国的文化产业在 GDP中占 25%,成为仅次于军工产业的第二支柱产业。日本政府在 20世纪 70年代后期,“从经济中心的时代过渡到了重视文化的时代”。1996年,日本政府出台《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正式确立“文化立国”战略。近年来,日本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以动漫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文化产业大国。韩国从 20世纪 60年代开始,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引发诸多社会问题。80年代后,韩国政府试图从文化中寻找整合社会的力量,相继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等政策理念。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略,把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战略性支柱产业。1999年以来,文化产业年均增长 30%以上,跻身世界文化产业五强。近年,这些国家,特别是美国,都把文化扩展和输出置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致力于文化软实力建设,以提高文化对世界的感召力和辐射力。

塑造全民认同的核心价值,形成文化发展的主导理念。将具有普适性的核心价值理念渗透于文化创作和生产中,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如美国的资本主义精神,就是源于盎格鲁 ·撒克逊清教徒移民艰苦奋斗、开拓变革的民族传统。日本的“和魂洋才”是明治维新以来指引日本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在坚持日本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并为其所用”。新加坡博采各民族价值观的精华,于 1991年颁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在全民中开展“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宽容,宗教和谐”等五大共同价值观教育。[1]韩国在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冲突中,大力传承儒教思想,将传统价值与西方文明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由传统的儒家“忠、孝、礼”社会共同道德标准与现代民主相结合的价值体系……正是这种将传统与现代文化恰当结合而塑造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得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打开了局面,不但赢得了市场,而且成功输出了文化。

用多方位的艺术手段强化主流价值,以影响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的受众。欧美等主要西方国家的文化发展,是民间主导、市场培育、政府扶持的模式。其文化的主流创作倾向,绝不是宣传腐朽落后的价值观,恰恰相反,是紧紧围绕着对其基本价值理念的认同、塑造和强化而展开。它们善于利用文化新产品、新形式、新载体,用生动的、艺术的、灵活多样的方式,宣传其的价值理念。例如,《阿凡达》、《飞屋环游记》、《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金色池塘》、《兄弟连》等美国大片,所宣扬的都是地道的美国精神,其中也不乏具有普适性的理念表述:扬善惩恶、劫富济贫、司法公正、刚正不阿、尊老爱幼、尊重妇女,等等。韩剧能够成为东亚国家观众喜爱的影视作品,也是因为它们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融入了现代生活场景中。风靡全球的英国当代文学及电影《哈利·波特》所提倡的勇气、友谊、爱、明辨是非、诚实以及做好事的愿望等价值理念具有普适性,赢得了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喜爱。

营造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激发文化生产者的创造活力。允许知识分子对有悖于社会理想和社会良心的弊病进行反思、批判,是发达国家文化生机勃勃的又一特点。以学术思想领域为例,迄今为止,引领世界思想潮流的,都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思想家、理论家们。平均每五年左右,西方思想界会出现一批学术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持有批判态度,力求出新,往往造成全球性的影响。再以电影为例,迄今为止,全球影响力最大、票房最高的仍是好莱坞大作,除了投资因素以外,主创人员的创造能力强是无可非议的。而创造能力的发挥,与外部环境的宽松和自由是分不开的。

文化生产高度市场化而又不失审美精神,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实行商业和市场运作,按市场规律经营文化产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长盛不衰的法宝。然而,在高度发达的市场运作下,西方发达国家艺术生产的审美质量不仅没下降,而且还屡屡产生杰作。这种文化与市场的完美结合:一是得益于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和完善,如美国始终坚持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导向下,实行商业运作,把最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流向市场,被社会认知和接受;二是有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对高雅艺术进行支持等;三是与他们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较高、宗教感强、自身素养较好有关系。例如,日本动漫充分展现了日本人不拘泥于传统、广泛吸取域外文化、创造新型文化的能力。在日本动漫中,具有东方价值观念和面孔的主人公往往生活在西方的世界里,他们被设计成唯美的“脱日化”形象:大大的眼睛、金黄的头发、高而尖的鼻子、曲线夸张的身材,这种有意为之的“全球化”设计以及对人物、地域的“文化模糊”处理,使日本动漫为世界各地的受众所接受,展示出日本很“酷的国家魅力”。[2]

出台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支持文化发展,使文化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在文化管理和文化政策方面,代表着两种模式。美国的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政策较简单,国家文化管理权力下放、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文化多样性、采取照顾性政策等。政府对文化实行间接管理,各级政府均未设定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机构,只是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非政府投资环境,吸引大量的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中去。法国历届政府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明确提出:每届政府的所有部长都是文化部长。早在 1959年,戴高乐政府出于提升法国文化影响力的考虑,把原先分散在中央政府相关部门的文化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单独成立了国家文化部,赋予其四大职能:保护文化遗产,繁荣艺术创作,开展全民艺术教育和提升公民艺术修养,促进电影产业发展。法国善于运用法律和税收政策扶持文化艺术事业。如每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都要缴纳视听税,用以扶持发展法国的影视业;电影院要按票价的 10%缴纳电影税,用以扶持本土电影产业。目前,法国用于文化艺术事业的年度支出占年度财政预算的 5%,国家文化部、外交部、国民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青年部、国防部都是文化艺术支出大户。[3]

投资主体和资助方式多元化,使文化得以持续有效地发展。一是政府投资。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和博物馆学会等,对文化艺术发展给以资助。此外,州、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的某些部门也会提供资助。二是政府通过制定减税规章等间接方式,鼓励企业为文化发展提供各类帮助。如法国,支持文化艺术事业的企业可以享受 3%左右的税收优惠。三是非政府的社会资助。美国文化团体得到的社会资助数额远高于各级政府,1997年,在 175.83亿美元经费总额中,社会赞助就有 37.6亿美元。[4]四是完善的文化融资体制。美国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环球影城、百老汇等,都是吸纳民间资本形成的。

国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并使之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20世纪 80年代,日本政府和民间组织兴建了大量美术馆、文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学馆、图书馆等,为国民进行文化学习和文化遗产保护创造了重要平台。韩国在“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理念指导下,在博物馆、纪念馆,甚至街头,经常举办各种美术展、图片展,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法国至今依然在严格执行 1913年颁布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每一处受保护的文物周围500米区域内的任何建筑不得改动。美国虽然历史较短,但也很重视保护和运用历史文物。他们通过出台《国家历史文物保护法》、成立“保护历史文物基金会”、开展“保护美国”活动、表彰杰出贡献者等办法,培养公民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自觉意识。在美国的中小学,都有“保护我们的历史”课程。所有这些以国家为主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对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的社会功能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除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功能外,文化已日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不但文化产品可以进入市场,而且经济活动中人的文化素质和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也日益显得重要,这些因素决定了当前的文化发展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加以调整。

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重新认识成了当今推进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认识亟需重新调整。改革 30年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已从单纯的为政治服务转换到“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口号强调了服务功能,但还未能凸现文化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与文化在目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不相符合。如何重新认识文化在今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我们指导文化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民众更高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发展多样性、丰富性不足的矛盾,对新时代的文化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应当看到,当前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内在的、必然的后果,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品。财富的增加、精神空间的扩大、闲暇时间的增多,都使当前的社会生活样态发生了变化。当前,文化消费成为与衣食住行一样重要的消费,为人民群众这种消费要求提供政策服务则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目前应加大力度提升和满足乡村和小城镇的文化需要,应用政府补贴的办法满足大都市人群对高雅文化消费的需求。

意识形态与消费主义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需要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文化活动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功能是不能否定的规律。意识形态与消费倾向过去一直是对立的两极。目前,我们对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培育是不够的。主流文化作品往往“门可罗雀”,而广有受众的大众文化产品则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消解”。如何使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成为文化领导部门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情况虽有改观,但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形成高端文化市场的历史要求与政策不配套之间的矛盾,有待于前瞻性的政策研究提供解决思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较为完备的系列政策。目前,各省市都分别出台了一些发展文化市场的政策,但从全国范围来讲,此项工作仍处于探索过程中,其间的主要问题是:扶助文化产业与加强意识形态指导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要求与公益性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消费主义弥漫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功利化倾向与非功利化的人的审美要求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需要用新的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来调适。

文化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弘扬之间的矛盾,亟需要用新的理念去指导。目前,文化发展已经没有国界,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入国际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并使之“现代化”,成为一个历史性难题。目前全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还不强烈,政府出台的保护政策未能全部落实,“重利轻义”的倾向弥漫全社会,诸多问题挑战着新一代决策者的智慧。

文化发展的开放性要求与国家文化安全之间的关系,期待用新的观念进行调整。目前的文化输出与西方的“文化输入”极不成比例。我国对外文化宣传大多表现在低层次的“孔子学院”上,关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理念和实际,则显得影响力相对薄弱。在对外宣传上,我们还未能把新时期特别是 2000年以来的意识形态上的开创性成果运用到基本实践中。在实践中如何调整对外开放与国家文化安全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成为新时期提出的历史性任务之一。

四、重新认定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必须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增大、人在精神层面需求的进一步增加,都使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本质日益显露。历史证明,文化与政治有关,但不仅仅是政治的附属物;文化与社会主义、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但不仅仅是为它们服务的从属的工具。文化是有自主性和生命力的独立的社会存在。

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同等重要。在革命战争时期与改革开放前 30年间,我国的文化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在阶级斗争与政治需要的框架内提出的。文化发展被限定在较为单一的政治需要之中。改革开放 30年来的文化发展,除了文化的政治功能得到有效的认同和发扬外,文化的审美功能、国民教化功能、心理功能、价值取向功能都大大释放。文化存在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所以,人的文化属性,即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政治态度和文明程度,在根本上与经济、社会、政治等存在一样,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质量和成败。只关心 GDP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短视行为。

文化发展是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几千年来,中国社会能稳定发展到今天,存在着绵延不断的文化发展是重要原因。中国文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准宗教”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又没有制度式宗教的社会中保持社会稳定,单靠政治教化是办不到的。事实上,文化正在起到维系社会、稳定人心的作用。所以,文化中的道德教化、审美娱乐、修身养性功能,都应当是我们要加以重视并开掘的。

文化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强有力纽带。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两个办法:一是靠政治军事压力而形成的“刚性稳定”,二是靠文化交融形成的“柔性稳定”。刚性稳定容易断裂,而柔性稳定则能长治久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自然地使“刚性稳定”的条件趋弱,而使“柔性稳定”的因素日益加重。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是多民族交融的文化,是共生共荣的文化。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相融工作做得好,中国的民族矛盾就会减少,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才会实现。

文化发展是增强国力、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在文化就是政治的时代,文化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文化已可以成为而且也必须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产业在它们的经济活动中的比重占2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直线增长的态势,呈现了快速增长的状态。

文化发展已成为国与国交往和人类共同行动的价值源泉。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除了竞争、斗争,还需要共处。无论是何种交往,人类能够沟通的只能是因为拥有可以沟通的文化。特别是在关涉到人类共同利益的方面,如环保、生态、反对核战争等,文化因素已成为人类共同行动的价值源泉。文化理念中某些价值的共同性才是一切国际交往与沟通的基础,当前我们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核心理念,自然应该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内容。

文化发展已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调适剂”。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成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主题。人类生活中对地球生态的破坏已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人类共同的家园正在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的共同危机正在逼近。这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根本生活准则的文化问题。新时期的文化发展应当回答“人与自然应当怎样和谐共处”这样的基础性的文化课题。新的文化发展应当全面地、有效地对此予以解答,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哲理的基础。

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确立我国文化的发展目标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经历过两次重大的转变,或称文化转型。第一次是在形成先秦诸子的核心体系基础上,从公元 1世纪开始,经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动荡,达千年之久,到公元 11世到 15世纪前后,形成了我国封建时代的最高文化成就:宋明理学。

明末开始,中国文化进入了缓慢的生命衰落阶段,清末进入低谷。19世纪末 20世纪初开始,中国文化开始了第二次文化转型。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我们现在处在第二次文化转型的初始阶段,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判断基本吻合。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纵观历史,放眼世界,把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进步文明相融合,以全新的理念推进民族文化复兴。

在对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做出新的界定以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思路理应有所调整,应当确立文化发展新的理念。其出发点是:以文化的本体性本质为基点,以文化发展的历史定位为新视野,以文化发展的价值理想为历史目标,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长远规划和政策调整。

从指导思想上确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本体地位,以此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政策设计。文化在我国革命事业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问题,已经历史地形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具论”的提出。在艰苦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提出文化作为革命斗争工具的定位是完全正确的;第二阶段,从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的“两为方针”,即文化 (文艺)不能仅仅理解为“为政治服务”,而应更宽泛地理解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两为方针”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社会文化发展的生产力,促成了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此为第二阶段,可以命名为“从属论”的阶段。近30年过去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曲折但更为丰富的发展。市场经济催生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文化逐步显示了作为社会存在的本体特性,即,文化本质上是独立存在并发挥多重功能的社会现象,文化活动象政治经济活动一样,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的生命活动。文化发展,应当在更新的理念上得到理解并在指导思想上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获得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是,20世纪我国主流文化发展经历了“工具论”、“从属论”、“本位论”的阶段。

扩大主旋律视野,打造主旋律文化发展更大平台。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文化发展看,我们处在需要综合多种文化资源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应当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发展新理念,把文化发展应有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特性更密切地融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全社会应当遵循的“八荣八耻”作为新的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在政府评奖,“五个一”工程、重大项目投资等政策性导向上,向新的主旋律活动倾斜。

加大力度对非盈利的民族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开发。目前非物质文化保护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开始进入文化市场。对一时无法进入市场的非盈利的文化遗存,文化活动的保护工作状况令人堪忧。大量出土文物不被认可而流失到海外,大批历史遗存被新的建筑工程毁坏,大量在乡镇的历史文化遗存 (名人故居,名人坟墓、碑刻、石坊)因无人重视和无钱维修而毁损。全国民办博物馆奇缺,而省以下公办博物馆藏品奇缺。所以,建议加大调研力度,加强研究队伍,各级政府应当制定对非盈利的文化事项的有计划的保护,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干部的考核。

加大力度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的各项举措,在青少年教育中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位置。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人的活动空间空前扩大,人的选择的自由与交往空间大幅提升,人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人的文化素质成为这一更加开放的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的公民素质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提高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民素质教育的缺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个现象已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应制定重大措施加强公民和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

出台政策为民间文化活动与文化事业创造更有利于发展的条件。民间文化越发展,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越多,社会的风气就越会朝良好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国的老百姓打麻将、玩扑克成风,农村赌博屡禁不止,各城市夜总会如雨后春笋,而高雅艺术、博物馆事业、民间艺术活动却自生自灭。出台具体的政策扶助和加速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规划和提升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成为国策的一部分,各级干部对此在观念上的认识已经不成为问题。但目前的政策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许多问题还没有形成行业规范,需要进一步调研,从而形成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条文。

(刘晓明、戴雪梅、胡俊参加了本文的讨论,胡俊为本文的国外经验部分提供了资料,特表谢意。)

[1]肖庆.打开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之门[N].人民日报,2010-08-26(23).

[2]吴咏梅.“哆啦 A梦”让世界亲近日本[J].世界知识,2008,(16):19-61.

[3]徐循华.法国的文化政策 [EB/OL](2009-11-24)[2010-04-25].http.//www.jscnt.gov.cn/jswht/newsfiles/124/2009-11/15775.sh tml.

[4]邹升军.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8,(04):72-74.

Abstract:The Chinese culture is now given a new consideration in such dimensions as national revival,state dignity,historical heritage and human brightness.At the present,there are following problems for China’s cultural development:lacking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of contemporary China;being unclear for the concep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giving an emphasis on economic interests and a neglect for social benefits in such a way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s affected;lacking of effective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e,and thusproducing its survival crisis.Nowadays,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created a number of experiences in cultural developmentwe can learn from: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shape the core values of national identity so as to form the dominant concept of cultural development;strengthen,byway ofmultid imensional art,the mainstream values so as to create a relatively free,relaxed environment for st imulating the creativity of culturalproducers.In view of the above,China faces severe challenges in cultural development:being uncoordinated betwee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being incongruous be tween the higher cultural needs of the public and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being contradictory be tween ideology and consumerism;being unmatched between the historical requirement of high-end cultural market and its policies;being discordant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being inconsistent between the open requirement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security of national cultur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improve such aspects as cognition adjustment,ideology guidance,policy research,and cultural concept,and,based on these,give a reconsideration of cultural statues and role.That is:the equal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 national development;the guarantee of the har monious developmentof society;the tie be tween the national solidarity and national unity;the engine of enhancing the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mpetition;the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human common values;the lubrica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In this way,the goal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can be further determined:ascertain the bedrock status of culture in social development;build a bigger platfor 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keynote;protect the nonprofit heritage of national culture;enhance the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establish policies so that the conditions of folk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undertakings are created;plan the new 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Key words:contemporary China;new idea;cultural development;cultural bedrock

(责任编辑:李孝弟)

Use New Ideas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XU Ming
(Social Sciences Weekly,Shanghai Academ y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200040,China)

G120

A

1007-6522(2010)05-0005-11

2010-05-25

许 明 (1949- ),男,江苏苏州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报》社长,总编。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