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体词语的意义分布看语义的认知性

2010-09-27

关键词:语义学义项隐喻

黄 碧 蓉

(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433;上海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

从人体词语的意义分布看语义的认知性

黄 碧 蓉

(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433;上海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

以被称之为语言元概念的人体词语的意义系统为考察对象,通过对人体词语意义的整体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原则的作用,头部词语、身体词语和内脏词语派生能力强弱不同,呈现出由强至弱依次递减的规律性。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意义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以相似性和相关性为联结点,通过隐喻和转喻两个基本认知途径而实现的认知义。这也进一步验证认知语言学多义性的形成是人类隐喻、转喻认知思维的结果的多义性理论。普遍规律性往往伴随着个体差异性。我们注意到,“心”、“heart”是人体词语的一个特例。该器官虽然是内隐器官,但是转义众多。通过特别聚焦分析“心”和“heart”这个个案的意义分布情况,我们得出进一步的结论:意义不仅根植于经验基础,也受制于文化模式,是建立在身体经验和文化模式基础之上的认知义。因此,研究语言的意义若能从认知的视角出发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更好更有效地把握整个意义体系。

人体词语;心;heart;意义;身体经验;文化模式

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内容。语义研究经历了训诂学时期、传统语义学时期和现代语义学时期三个阶段,语义学获得了很大发展。对于何为意义,它与世界的关系怎样,一直是哲学家们和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涉到他们各自研究意义方法的取舍,也常常预示着一种语义理论。指称论者认为,意义就是所指对象;[1]可证实论者指出,意义在于它的可证实性;真值条件论者坚持,意义在于成真条件的给出;认知论者提出,意义与人类的身体经验、范畴化、概念化、认知过程、推理能力相联系。形式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分属于真值条件论和认知论,它们的主要分歧表现在对语言命题真值的看法上。前者把真值局限在真值条件上,后者认为真值取决于由情感、意图性和行为组成的经验世界,它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这样,形式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就形成了完全迥异的研究意义的方法:形式语义学的基本做法是给句子指派真值,而认知语义学关心的是体现在语言中的人类经验意义的多样形式。[2]Langa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3]认知语义学先驱之一Leonard Talmy指出:“在‘语义学’前面加上‘认知’这个词是多此一举,因为语义学本质上是认知的。”[4]他们的观点虽然不完全正确,因为语义是客体在社会群体中通过语言的抽象在人脑里的概括反映,“就其本质来说,不是单向的认知活动”,[5]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意义最后取决于社会对它的公认。但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词的意义是人对非语言世界事物的认知结果”,[6]揭示了语义的认知性,提出了认知语义研究这一重要的语义研究维度。这里我们拟以被称之为语言元概念的人体词语的意义系统为考察对象,特别分析“心”和“heart”的意义分布情况,以进一步具体证明意义的认知性及其认知的具体体现;同时通过跨语言的对比,从意义的个性差异发现意义认知的文化基础。我们认为,意义是建立在身体经验和文化模式基础之上的认知义,研究语言的意义如能从认知维度进行考查,将有助于更好更有效地把握整个意义体系。

一、语料说明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最权威和最有代表性的大型词典。由于我们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一般规律,所以只选择一些常用人体词语,不做穷尽考察。汉语 55个人体词语选自《汉语大词典》,英语 41个人体词语选自“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 OED)《牛津英语大词典》。义项提取说明:(1)只选取与词义演变相关的义项,排除一些不相干的义项,包括各种假借义、姓氏义和难以考证词源的专名(如古国名、古邑名、星名)义。(2)采取从宽原则,以词典所列为据,不归并义项。如汉语“齿”词语中“排比如齿状者”有五个分列义项,我们均计算入内。(3)只选取人体词本身之义项,剔除了其词组义。

二、人体词语意义整体分布情况

我们将收集到的人体词语根据其相应部位所处位置分为三类:头部词语、身体词语和内脏词语。“肤 ”、“骨 ”、“bone”、“皮 ”、“skin”、“blood”对应的人体部位遍布周身,由于我们的研究不要求做严谨的科学分类,而这些部位分布在躯干四肢的部分相对要多些,所以我们暂将它们归为身体部位一类,算作身体词语的一部分。头部和身体各部位一般外显可视,我们将其词语称为外显人体词语;内脏各部位一般内隐难见,我们将其词语称为内隐人体词语。汉语 55个人体词语分别是:

头部词语 19个:头、首、脑、眼、目、睛、嘴、口、牙、齿、鼻、面、脸、舌、眉、耳、额、顶、颜。

身体词语 28个:背、臂、脖、肤、腹、骨、股、喉、肩、脚、颈、皮、身、手、体、腿、膝、项、胸、咽、腰、掌、指、趾、肘、足、腕、血。

内脏词语 8个:心、肠、胆、肝、脾、肾、胃、肺。

英语 41个人体词语分别是:

头部词语 11个:head,brain,eye,mouth,tooth,nose,face,tongue,brow,forehead,ear。

身体词语 23个:back,arm,neck,skin,belly,bone,heel, throat, shoulder, foot,body,hand,leg,knee,chest,breast,waist,palm,finger,toe,elbow,wrist,blood。

内脏词语 7个:heart,gallbladder,liver,spleen,kidney,stomach,lung。

这些人体词语的转义情况分布如下:

头部词语的转义数量表

身体词语的转义数量表

内脏词语的转义数量表

对于英语人体词语,此表只统计了它们作名词时的义项情况,忽略了其转为动词和形容词时各义项的计算。由于头部词语除“forehead”、身体词语除“waist”、“wrist”之外其它词语都有转类用法,而内脏词语只有“heart”、“spleen”和“stomach”有转类用法 ,所以不计算它们的转类义项不会给我们的研究结论产生影响。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看到,汉语人体词语体系里:头部词语的平均转义数量最高,为12.37,身体词语次之,为 9.54,内脏词语的转义数量最少,只有 3。而 55个词语的总转义数量为 529,总平均数为 9.62。所以,头部词语的转义量高于总平均转义量,是引申能力最强的部分;身体词语的转义量与总平均转义量基本持平;内脏词语的转义量大大低于平均转义量,是引申能力最弱的部分。

英语人体词语体系里情况跟汉语相似。头部词语、身体词语和内脏词语的平均转义数量依次递减,分别为 14.27、11和 8.14。而41个词语的总转义数量为 467,总平均数为11.39。跟汉语的情况非常相似:头部词语的转义量高于总平均转义量,是引申能力最强的部分;身体词语的转义量与总平均转义量基本持平;内脏词语的转义量低于平均转义量,但不象汉语里那样相差悬殊,内脏词语也是引申能力最弱的部分。

头部词语引申能力最强、身体词语次之、内脏词语最弱,这与人的认知顺序是一致的。Langacker首次提出了决定事物凸显的一些认知原则:“人体>非人体;整体>部分;具体>抽象;可见>不可见等。”[7]除此之外,我们通过经验观察还发现:相对位置高的事物比相对位置低的事物认知凸显度要高;运动着的事物比静止中的事物认知凸显度要高。头部各部位位置高且外露,具体可见,并能运动,如头能摇晃,眼睛 (目)会睁合、嘴巴 (口 )会言语等,凸显度高,所以其形状、位置和功能容易被人们认知。与之相比,身体各部位位置相对低下,并且要静止些 (只有四肢可以运动),受注意程度自然要弱些。内脏各器官内隐,对人们来说,是抽象不可见之物,不被人注意,其形状、位置和功能自然不易被感觉和认知。这也可从心理学试验得以证实:我们如果要求被试者画出他刚刚见过的一个人或者甚至是他的一位好友,他一定是先画头部,完了后再考虑是否画身体四肢,内脏是怎么样的是不会去画的。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人体词语的转义大多是经凸显形貌、位置相似性而实现的隐喻义或是以部分代整体的提喻式转喻义,以及基于功能相关性而实现的借代式转喻义。外显人体词语的隐喻义多于借代式转喻义,但以部分代整体的提喻式转喻义也很多 (如“头 ”和“head”、“脸 ”和“face”、“手 ”和“hand”等都有指代“人”之义);内隐人体词语则相反,借代式转喻义多于隐喻义,或没有隐喻义,部分代整体的提喻式转喻义很少,除了“心”和“heart”具有三个此类义项之外,其它词均没有。这与上面的认知原则相吻合。外显人体部位的形状、位置较功能更易被认知,更易产生转义;而内隐人体器官的形状、位置不易被感知,相反它们的一些功能与人们的感情、情绪、胆识关系密切,从而被赋予了情感、勇气等义。如“肝”有“内心”义,“胆”有“胆气、心曲”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意义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以相似性和相关性为结点,通过隐喻和转喻两个基本认知途径而实现的认知义。这也进一步验证了认知语言学的多义性理论:“多义性的形成是人类隐喻、转喻认知思维的结果。”[8]

但是,我们发现“心 ”、“heart”是一个特例。它虽然是内隐器官,但是转义众多。其中原因,以下我们拟聚焦分析“心”和“heart”这个个案的意义分布情况以进行探究。

三、“心”和“heart”的意义分布情况

从上面表格我们看到,“心”和“heart”的转义非常之多。“心”的转义数有 13个,远远高出内脏器官的平均转义数量 3,比总平均数 9.62、头部词语的平均数 12.37都要高。“heart”的转义数 29个,比最高的头部词语平均转义数 14.27还要高出一倍。

我们先来看“心”的意义分布。《汉语大词典》“心”有 15个义项。分列如下:1.心脏。人和脊椎动物体内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2.心脏所在的部位。泛指胸部。3.指胃部。4.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5.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称。6.挂怀,关心。7.本性;性情。8.思虑;谋划。9.中心,中央。10.指木上的尖刺、花蕊或草木的芽尖等。11.指某些点心的馅子。如包子心,饺子心。12.我国古代哲学名词。指人的主观意识。与“物”相对。13.唯物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心”离不开“物”,有“物”才有“心 ”,无“物 ”即无“心 ”。14. 佛教语,与“色”相对。15.星名。

其中,1义为本义,2、3义由心脏的位置经转喻转指心脏所在的部位、胸部和胃部。4义是因为古人认为心是精神之舍,是一个思维器官,因此有“心之官则思”之说。是基于心脏功能的转喻义,即由 1义转喻而来。5义思想、意念、感情等是 4义思维器官的功能,经 4义转喻而来。6、7、8义是 5义缩小、细化的结果。9、10、11义是 1义的方位隐喻。12、13、14义是心脏的文化义,由 1义直接演化而来。15义为星名,我们不对其进行研究。

现在我们来看“heart”的意义分布。由于“heart”义项众多,OED对其各义项描述甚详,为节省篇幅,在这里我们只提供其相应各汉译义项。具体如下:ⅰ.身体器官、功能和部位。1.心、心脏。2.重要功能的中心、生命中心;重要部分或重要原则。3.心脏所在的部位;胸部。4.胃。ⅱ.感情、理解和思维之所在。5.a,心思,即 mind,(意义最宽泛)包括感觉、(根据意愿做出的)选择、思维的功能。b,思维、理解和表情的能力。6.内心思想、隐秘情感之所在;内心深处;灵魂深处;灵魂、精神。7.意图、意愿、意向、欲望、目的。8.性情、性格、气质。9.a,泛指情感之所在;(区别于大脑智力性的)情感性。b,对某事的感觉、态度。10.a,爱、爱心。b,善心、热诚 、诚挚。c,(脆弱的、易受刺激的、易受伤害的)感情。11.a,勇气之所在;(所以)勇气、精神。b,热情、热心、精力之源。12.心理或智能中心,常用来指理解、智力、思维、(也用于)记忆。13.良知、是非感。ⅲ.用于指代人。14.用作爱称词。15.作感谢或称赞词:勇敢的人。16.作同情、怜悯语。ⅳ事物的中心部分、中心,中间。17.a,事物的中心部分;中心、中央。b,时间、季节特征最突出的部分(常为中间时间段);高度、深度。18.事或人物的中心部位。19.树中心不含树液的固体部位。ⅳ.重要部分或原则。20.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本质、精髓。21.a,(指土地)肥沃;能产;不长草等。b,(泛指)好的条件。22.最好的、最理想的、最重要的部分。ⅴ.心形物。23.心形物。24.红心牌、一组红心牌。25.马脚脚掌。26.(航海用语)船的三角木块,上面钻有栓支索用的大孔。27.(机械)心形轮胎,用于使旋转木马作直线往复移动。28.heart-shell的缩写形式。29.heart-net的缩写形式。30.树和植物名。

1义是本义,2义是凸显心脏功能的隐喻义,3、4义是由心脏的位置经转喻转指心脏所在的部位、胸部、胃。5义是心的功能,为 1义的转喻义。6、7、8义是 5义心思义的具体化。9义是心的情感功能,由 1义转喻而来。10、13义是 9义情感义进一步缩小细化的结果。11义是心的勇气功能,由 1义转喻而来。12义由 5义心思义分化而来。14、15、16义由心脏转喻指人,均直接来自 1义。17、18、19义是由凸显心脏的中心位置而形成的隐喻义,由 1义直接引申而来。20、21、22义是凸显心脏的重要功能 (性质)而得到的隐喻义 ,由 1义直接引申而来。23、24、25、26、27、28、28、30义是凸显心脏的形状而得来的心脏的隐喻义,也是由 1义直接引申而来。

综合“心 ”和“heart”的各义项,我们发现其词义以相似性和相关性为联结,以隐喻和转喻为基本认知途径进行派生。一般而言,词义派生模式有两种:(1)辐射变化型(radiation):派生义像光芒一样从基本义(原始义)向四周辐射,而各派生义相对独立;(2)连锁变化型 (concatenation):派生义源于基本义,并又派生出第三义,而第一义和第三义相对无关。“心”和“heart”的意义演变以辐射变化型为主、两种模式相互复合交织繁衍词义。

“心”和“heart”意义网络主要分为三大块:思维义、情感义、实物义。前两大义项的认知途径为转喻,后一项的认知途径为隐喻。思维义和情感义均进一步细化又分别辐射派生出另外几个义项。“心”的 13个派生义项中有 7个与“heart”相同,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许多语言只要以人类相同的生理基础为取象,取象结构就往往是相似的”,[9]这也就成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义结构的基础。

我们发现汉语“心”义项中还有 6个是英语“heart”的缺省义项,最突出的表现是:“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的义项 4和表示哲学用语的义项 12、13以及表示佛教用语的义项 14。与之相比较,英语“heart”义项中情感义 (seat of feeling)达9个,占总转义数量的 31%之多。而思维义只散见于各情感义项中。此外,“heart”还有“勇气”义,这是“心”的缺省义项。

这种意义的个性差异,我们认为只有借助文化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的载体,势必折射出文化的丰富多样性”。[10]

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缺乏对人体各部位的正确认识,错误地把供血器官的心脏当作思维器官,于是把本属于大脑的思维功能人为地赋予给了心脏。“心”在甲骨时代就产生了思想、感情义。[11]在传统中医学整体观的关照下,“心”被视为包括“心”、“脑”在内的人体生理活动的“心系统”,内管脏腑,外制五官;深入骨髓血肉,微至手足发指,对全身有着极大的统摄力。这可从《黄帝内经》中得到佐证:“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儒教各家对心的功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总体上认为心是思维器官。《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孟子以尽心为知性的方法,而所谓尽心是发挥心之思的能力。《荀子·天论》:“心居中枢,以治五官。”东汉由印度传来佛教,形成了佛教文化。佛教认为,心是十二“因缘”(predestined relationship)中的一个环节,由意识引起,与“色”身(肉体)相对,由此汉语心的概念变得更加抽象,从而进入佛教用语中,指一切精神现象。心的认识、思维功能在宋明时期又被当时的理学家加以扩展,“心”被用于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成为唯心主义的思想之源。可见汉语之“心”即汉文化之心。随着汉文化的心路历程,“思维义”、“佛教义”、“哲学义”潜入了汉语“心”之意义体系中。

与之相反,在西方,人们对各人体部位之功能有着相对较为清楚的认识,人体各器官各司其职,脑辖思,心则是各种情感始发之源(the seat of emotion)。情感功能的进一步凸显放大可能跟英语各民族人们信奉基督教有很大关系。基督教强调虔诚。它信仰人类始祖原罪和基督救赎。在基督徒心目中,“上帝”是唯一真神。基督教教典《圣经》记载,上帝曾对摩西说:“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12]基督徒因此使自己皈依“上帝”,“使自己直接跟决定天意的、统括一切的、普遍的存在者 (上帝)联结在一起”。[13]基督教还倡导平等、博爱和奉献。在基督教中,除了至高无上的天神上帝和人有差别外,其他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差别。要施博爱,行奉献,因为上帝无条件地赐爱于世人,作为上帝的子民更应该无条件地爱上帝,爱他人。这些信仰由于均认为始发于心,所以经概念化后,就转变成为了“heart”之各项情感义。

另外 ,“heart”有“勇气 ”义 ,也可能源于西方的宗教。据圣经故事记载,由于心脏位居中心,是各种重要行为的开展地,所以它被看作是人进行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心脏有灵魂护佑,所以它实施的行为是自觉行为。对于一行为,心脏能预知其后果,若后果不良,心脏也要因此受苦。所以“men of courage(勇敢的人)”被称为“men of the heart”,据说上帝说话时是“in his heart”。此外 ,《Brewer词组与寓言辞典 》也载道:“At one time moral courage was supposed to reside in the heart(道德勇气曾一度被认为是寄居于心中)。”[14]

而“心”没有“勇气”义,这是因为汉民族受传统中医的影响,认为勇气不源于心,而源于胆。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胆可以帮助人们做决断,也决定一个人的勇敢程度。所以《汉语大词典》里“胆”有“胆气、胆量”的义项,为其四个转义义项之一。

心脏因位居人体中心,地位重要,人们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其功能被认知并加以放大,因此表征它的“心”和“heart”转义很多。“心”和“heart”这一个案的意义分布情况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意义就是认知义,是建立在身体经验和文化模式基础之上的认知义。

四、结 语

意义是语言存在之根本。探讨世界认识的哲人们,从古到今,莫不以语言意义为研究核心。从 20世纪 60年代起,语义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语言学各门学科之间逐渐占有理所当然的核心地位。语义研究的繁杂性以及跨学科交叉性,使得语义研究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从以上对人体词语意义进行的整体分析来看,意义演变依赖于相似性和相关性的联结,以隐喻和转喻为基本认知途径进行派生。由于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原则的作用,头部词语、身体词语和内脏词语派生能力强弱不同,由强至弱依次递减。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意义就是认知义的结论。通过对“心 ”、“heart”个案的聚焦分析 ,我们得出进一步的结论:意义不仅根植于经验基础,也受制于文化模式,是建立在身体经验和文化模式基础之上的认知义。所以我们认为,若能从认知的维度对语言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则能有助于更好更有效地把握整个意义体系。

[1]黄碧蓉.语言意义的哲学追问:从意义的指称论到意向论[J].求索,2009,(1):107-108.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Langacker R W.Absolute Contrual[C]//F J Heyvaert,F Steurs.Worlds Behind Words.Leuven:Leuven University Press,1989:12.

[4]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Cambridge:TheM IT Press,2000:18.

[5]公晓.长春语义学讨论会略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96-97.

[6]李洪儒.认知链条上词的意义与指称对象[J].外语学刊,1999,(1):61-69.

[7]Langacker R W.Referenence-point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1-38.

[8]张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J].外语学刊.2010,(1):31-35.

[9]马清华.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67-273.

[10]黄碧蓉.翻译视角下的习语文化差异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3):102-104.

[11]侯玲文.“心”义文化探索 [J].汉语学习,2001,(3):54-60.

[12]雅罗斯拉夫基.圣经是怎样一部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448.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8.

[14]Adrian Room.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Sixteenth Edition)[Z].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9.

Abstract:This essay aim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system of the bodywords that are called meta-concepts in the language.By a group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bodywords,a rule can be discovered.Owing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cognitive principle of body experiences,the derivative ability of the words concerning"head","trunk"and"bowels"of human body gradually decreases,displaying a tendency from strong to weak.This fact indicates that meaning as a cognitive one,based on body experiences,and taking comparability and relativity as a joint,is realized by these two cognitive ways ofmetaphor and metonymy.This also goes further to validate the theory of polysemy in linguistics,which considers the formation of polysemy as the result of human’s cognitive thinking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But,very often,the universal regulation accompanies with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The author finds that"heart"as a bodyword is an exception.Although it is an inside organ,it has a lot of transferred meanings.By an analysisof the cases concerning themeaning distribution of"heart",a further conclusion is drawn.Meaning is notonly rooted in the human experience but also subjected to the cultural mode.It is a cognitive mixture based on the body experience and the culturalmodel.Therefore,one cannot get a whole picture of the semantic system unless he explores the meaning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Key words:body words;"heart";meaning;body experience;cultural mode

(责任编辑:魏 琼)

Observing Semantic Cogn ition from the Meaning Distribution of Body Words

HUANG Bi-r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

I206.2

A

1007-6522(2010)06-0118-09

2010-03-06

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11YS165)

黄碧蓉(1970- ),女,湖南邵阳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在站博士后,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英汉对比、翻译。

猜你喜欢

语义学义项隐喻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哈特的语义学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财产权概念的语义学考察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