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标新立异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读蒋永福的《图书馆学通论》

2010-09-26马恒通

图书馆学刊 2010年9期
关键词:通论蒋先生图书馆学

马恒通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 石家庄 050016)

图书馆学专业教材怎样编写才能适应当代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之需要?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图书馆学教材的内容安排,还涉及到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就业等问题。所以,图书馆学界和图书馆界对此都特别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材有不断更新的趋势[如由吴慰慈,邵巍(董焱)编著的《图书馆学概论》2002年出版修订本,2008年出修订二版],更有新教材不断问世。其中,一部部专著性教材更是大放异彩,引人注目。据笔者统计,仅2003年就有两部专著性图书馆学专业教材问世,分别为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王子舟的《图书馆学基础教程》。2009年又添新著,即蒋永福先生的《图书馆学通论》(2009年10月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通论》)[1]。

我细心拜读了这部《通论》。在我读过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中,《通论》是一部特殊的专业教材,一部标新立异之教材。蒋先生将近十几年对图书馆学的艰苦探索成果融入这部特殊的专业教材《通论》中,这是作者图书馆学知识厚积薄发的新成果。作者带着对图书馆工作的切身体验,带着对培养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亲切热情,带着对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无限希望,带着对图书馆职业的深厚情感,带着对图书馆学理论的深入探索,带着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钟情偏爱,成就了这部建国后第一部“通论”式图书馆学专业教材,也是建国后继王子舟的《图书馆学基础教程》和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之后第三部专著性图书馆学专业教材。

他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安排图书馆学教材内容,他用后现代主义思想阐述图书馆学基本理论,他把现代社会的新理念、新思想带进图书馆职业实践,他用大量的非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将图书馆与现代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摆脱了以往标准化、格式化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内容设置方式,构建了一部标新立异之图书馆学专业教材。[这里需特别说明,“标新立异”,是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第二版:70页),无褒贬之意,为中性词。]

我认为,《通论》标新立异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形式上看,《通论》的显著特点是在建国后同类“教材”中创造了4个第一,4个特珠。4个第一是:①篇幅宏大,字数第一:16开本,318页,57.6万字。这是建国后篇幅最大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②含有非图书馆学专业知识量第一:书中有较大篇幅的非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内容论述,包括“公共物品理论”、“制度理论”、“治理理论”、“政治哲学理论”等。仅“公共物品理论”就有3万多字,占全书总字数的19.1%。其他教材一般较少涉及非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内容。③“思考题”量第一:6种形式,共121道题。其他同类教材一般没有,即使有,题量也较少。④参考文献数量第一。据笔者统计,该书参考文献:文中共591篇(部)次,其中外国著作196部次,图书情报类文献368篇(部)次,非图情文献223篇(部)次。其他同类教材都较少。4个特殊是:①《通论》是建国后第一部“通论”式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尽管朱华平与高健主编的《图书馆学通论》也是图书馆学“通论”式著作,但非图书馆学专业教材[2]。②特殊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作者用“谱系学”表示法构建了一个特殊的图书馆学理论新体系。“体系”设置4个区:A区,B区,C区,D区,“区”的内容如图1所示。正如蒋永福先生所说,该“体系”具有反本质性、反基础性、反整体性、反体系性、多元性、开放性、不确定性、宽容性、平等性等特点。③特殊的导语。有些章节的导语写得很感性。如《通论》第七章的导语:“不过,我要告诉你,图书馆学如同一位端庄严谨、体态轻盈的淑女,她的胸怀无限宽广,她的思想无限深邃,你必须耐心、深入而又全面地了解它——她的经历,她的心灵,她的个性……你才能赢得她尊贵的嫣然一笑。若你能赢得她的嫣然一笑,你的人生将注定无憾矣!”④特殊的思考题形式。《通论》的诸形式思考题中,除“一般式”、“简(概)述式”、“提问式”、“理解式”在现有教材如《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图书馆学原理》、《图书馆学基础教程》中都有外,还有:A、“课堂辩论”式。B、“辩论”式。C、“课堂讨论”式。D、模仿式。E、“深度思考”式。F、“课余作业”式。G、“课余自由讨论”式。这些形式的具体内容请查阅每章后所附“思考题”,因篇幅所限,此处不再详述。

图1 蒋永福用谱系学表示法设计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

从内容上看,《通论》全书由“史、法、制、论”4个方面内容构成。共七章:第一章,图书馆的诞生。第二章,图书馆的发展。第三章,现代图书馆:类型、资源共享与评估。第四章,现代图书馆理念。第五章,图书馆治理:公共物品视角。第六章,图书馆制度。第七章,图书馆学:历史与基本问题。其中有许多闪光点特别引人注目,比如重视对“中外现代图书馆史和图书馆学史”的阐述;国内首次在图书馆学专业教材中提出并详细阐述“图书馆治理”、“图书馆制度”;又如作者还特别注意引进其他学科的理论,有较大篇幅的非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内容论述如“公共物品”理论、制度理论、治理理论、政治哲学理论等,已如上述。还有两个亮点在闪闪发光,特别引人注意。其一是作者用大量篇幅(6.6万字)大胆提出并详细论述了包括“平等服务、知识自由、信息公平、民主政治、社会包容、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等内容的“现代图书馆理念”,这是构建图书馆治理、制度、图书馆职业理论与实践及图书馆学基本理论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是图书馆从业者应该秉承的职业“意识形态”。其二是作者用福柯“谱系学方法”构建了一个与以往国内同类教材不同的特殊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如上述)。上述这些亮点都是《通论》意欲创新的产物。笔者还注意到,该书内容既面向职业实践考虑,如第六章第四节“职业规范意义上的图书馆制度”,阐述了图书馆职业准入制度、自律制度等,又面向学科建设考虑,如第七章“图书馆学:历史与基本问题”。这也是《通论》的一大特色。

在拜读《通论》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愿提出与蒋先生商榷。第一,关于图书馆(学)的本质问题。该书援引福柯的话说:“事物没有本质,它们的本质是被捏造出来的。”我不禁要问:事物真的没有本质吗?事物的“本质是被捏造出来的”吗?我们先看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如何解释“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列宁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3]。毛泽东指出,“我们看事物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4]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通过事物的现象表现出来的。认识的根本任务,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再看其他同类专业教材是如何讲“本质”的。现仅举几例。倪波、荀昌荣在《理论图书馆学教程》中指出,东方和西方关于图书馆学对象的认识的共同点是,“……不仅揭示图书馆活动的规律,而且揭示图书馆活动的实质、进而探讨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5]。黄宗忠在其《图书馆学导论》中说,“作为科学概念的图书馆”是从无数具体图书馆中经过抽象,“抽出图书馆的本质特征的一种东西”[6]。宓浩在其《图书馆学原理》中说:“确定对象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只有抓住了对象的本质,才能科学地下定义。”[7]王子舟在其《图书馆学基础教程》中指出:图书馆学“它应该从一堆事实、现象、技术、方法中,抽象概括出研究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以此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8]。吴慰慈在其《图书馆学基础》中说:“通过对客体的研究揭示其内在本质,则是图书馆学的研究任务。”[9]吴慰慈、董焱在《图书馆学概论》中认为,弄清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对于深入揭示图书馆学的实质,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0]。上述说明,研究图书馆学,不讲本质是不行的。图书馆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图书馆的本质和规律。蒋先生在阐述“关于图书馆学的定义”时作出了定义I和Ⅱ,指出“定义I和定义Ⅱ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蒋先生赞同“反本质”,为什么还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蒋先生用2700多字阐述“图书馆学的定义”,这其实也是在讲“本质”,因为“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11]。“定义”是讲“本质”的,你不是在“反本质”吗?为何还讲“本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第二,关于“反整体”。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人们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和对部分的认识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才能深刻地把握事物的各个部分。如果脱离了事物的整体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孤立起来,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各个部分。第三,关于“反基础”。蒋先生赞同“反基础”,为什么《通论》还用1万多字写“图书馆学理论基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通论》说,“信息、知识、文献是展开图书馆学理论的概念基础”,这不也在讲“基础”吗?您又作何解释?第四,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是不是作者“他自己的主观判断”问题。蒋先生说,“从后现代主义视野看”,某人提出的所谓‘理论体系’,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主观判断罢了”。这话是否太武断了呢?其根据何在?目前同类教材中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都是“他自己的主观判断”吗?笔者经仔细考察后认为,现有图书馆学专业教材中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历代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而绝非蒋先生所赞同的“他自己的主观判断”!

读罢《通论》,我联想到其他同类教材的内容安排。我在思考:“教材”与“专著”的区别在哪里?我从北京大学著名学者胡军先生的《知识论》中找到了答案。胡先生说,“学术专著要以个性为主,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但教材的撰写却应该取学术界对某些问题已经达成的共识,教材要有自己的特点,但首先当然要以共性为主”[12]。而《通论》则“共性”不足。如我国现行上述几部主要图书馆学专业教材都对“图书馆属性”、“学科性质”和“一般研究方法”、“哲学方法”给予了阐述,而《通论》却对“图书馆属性”、“学科性质”和“一般研究方法”、“哲学方法”未给予阐述,只阐述了图书馆学的专门方法。我认为这是很不够的。因为“方法论”也是图书馆学基本理论中一个主要的问题。该书既然是教材,就应该将此类教材中主要的共性问题给予必要阐述,而不能忽视。纵观世界历代重要科学家的科学成就,无不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有关。无论前现代、现代或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科学研究的强大思想武器。世界科学发展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指导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当然图书馆学也不例外,不论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否。

最后,顺便提出几点建议,妥否,仅供参考。首先,福柯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而我国的教材编写是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因而用福柯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指导编写教材,既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又不符合中国国情。笔者建议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改造《通论》。其次,《通论》既然是“教材”,就应遵循“教材”的一般规则和特点编写。笔者建议补充一些同类教材共性的内容。第三,作者用福柯的“谱系学方法”表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也未尝不可,但所创立的这个“图书馆学体系”阐述过于简单,不清晰,看不到“结构”和“联系”。因为此部分内容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重点,笔者建议再详细阐述。第四,《通论》文中之参考文献有不少是“转引”而非“直引”,应予以更正。现仅举一例,如164页第20至23行,引用的是美国图书馆学者达尔顿(Dalton)的话,而非于良芝自己所说,是转引自于良芝所著《图书馆学导论》。另外,书中还有不少错、漏字句,希望再版或再印时予以更正。

[1] 蒋永福.图书馆学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朱华平,高健.图书馆学通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3] 列宁.列宁全集[M].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39.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笫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

[5] 倪波,荀昌荣.理论图书馆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46.

[6] 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9.

[7] 宓浩.图书馆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20.

[8] 王子舟.图书馆学基础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5.

[9] 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

[10]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2.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第二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6.

[12] 胡军.知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前言:11-12.

猜你喜欢

通论蒋先生图书馆学
2023 年宁夏图书馆学会年会顺利召开
在“蒋维崧先生塑像落成式暨纪念蒋维崧先生诞辰九十六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缅怀蒋维崧先生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安全通论(16)——黑客生态学
离婚又复婚,财产怎么分
安全通论(16)——黑客生态学
蒋介石的幕后控制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