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
2010-09-25李翠玉吴晓露萧毅
李翠玉 吴晓露 萧 毅
[摘要] 地方工科院校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亦是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基地,切不可脱离实际盲目发展。地方工科院校要牢固树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结合地方实际,发扬传统办学特色,搞好教学定位,走产学研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地方工科院校办学理念
目前,社会形态的发展随着以高科技引领的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强势的工业生产极大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无工不富”已成为我国城乡经济建设的“口头禅”。与工业生产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地方院校发展迅猛,现已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90%,而地方工科院校约占地方院校的三分之一以上,且83.4%的地方院校都有工科专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矿企业和新经济体的人才需求变化,以及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农民工的涌入,加之1999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扩建后,一些高校的教育产出质量明显下降,地方工科院校在发展的进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首当其中的便是人才培养理念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理念问题是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一所大学,如果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含糊不清,势必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产出,造成人才和资源的双重浪费。地方工科院校要在当前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明确办学思路,端正发展理念,深化教学改革。
十年动乱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形而上学,严重滞后于世界教育强国。各类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出现了历史性的大倒退。打到“四人帮”后,我国开始在各条战线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了高考。其后,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经济建设方兴未艾,工业生产独树一帜。1997年,随着深圳特区的兴建,以工业生产园(区)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遍布全国各地,“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我国学龄人口处于高峰期,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扩建。由此,也引发了地方工科院校发展、崛起的黄金期。以武汉地区为例,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工业学院等一大批以工为主的高等院校如滚雪球一样,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所设专业越来越全。但我们也看到,有些地方工科院校在强势扩张之后,教学质量也出现了明显下降,社会上一度出现了“现在的博士不如十年前的硕士、现在的硕士不如十年前的学士,现在的学士不如十年前的专科生”的评价。由此可见,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出现了战略性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二、理念问题是原则问题,不可跨越
或为原则?原则就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当前,地方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原则或标准是什么?根据我国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的界定,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和专科生有多少毕业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结果令人生疑。我们看到1999年以来,由于很多学校扩大招生规模,而学生的实习场地有限,很多工科院校的学生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与市场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显现出我们办学的软肋。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对待人才培养理念要站在市场需求的高度上认真分析、研究,不可朝定夕改,丢掉原则而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发展或不切实际的发展。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把办学的理念问题上升到原则的高度来认识,是一种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才能保证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产出质量。理念问题既是方向问题,也是原则问题,不能随意而为,更不可违背原则搞所谓的跨越式发展。违背原则的发展理念实际上就是盲目发展。这种发展理念是违背客观现实和发展规律的,必须用科学的发展理念予以纠正。否则,只会害人害己,错失发展良机。我们只有统筹兼顾,从原则的高度上来认识办学理念、强化办学理念、信守办学理念,才能使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学活动实现良性互动,进而才能推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就湖北省的地方工科院校而言,我们认为有关高校应紧紧围绕“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即紧紧围绕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积极推进地方工科院校的改革发展;紧紧围绕湖北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紧紧围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开展产学研工作;紧紧围绕东湖高新区获批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重大创新契机,发挥湖北地方工科院校传统的特色精品课程和区位优势,抢占学教实践先机,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三、教学定位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必须信守与坚持
教学定位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需求。一所高校,明确自己的教学定位,实际上就是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只有建立和明晰与市场人才需求机制和体制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在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时,应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学方向和目标定位。在进行教学方向和目标定位时,校方应认真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情况和国内社会对工科人才的总体需要,重点研究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科人才的总体需求,凸显其科学性、时效性、地域性,使其人才培养计划和理念真正能够适应和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二是教学类型和层次定位。地方工科院校要结合市场,贴近自身实际,科学合理的制定本校的教学类型和教学层次,切不可贪大求洋,脱离实际。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高职高专统属专科层次。学校的类别大体上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教学服务型(即高等职业教育)四种类型。其中,地方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0%,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绝大多数都是教学型大学,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部分高校也逐渐在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近几年来,针对人才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教学服务型的高职高专也蓬勃兴起,所占比例仅次于教学型大学,充分体现了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教学定位上,切不可舍本求末。
三是教学的水平和特色定位。教学的水平和特色定位是地方工科院校的一大特色,它是有关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科设置、管理水平、资金投入、历史沿革等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组合与配置的问题。其实质是学校在其自身建设和发展空间方面的定位。主要体现在:1、学科定位。即确定主要学科在本地区或全国同类高等学校中的优势地位,培养有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以保证学校在实施高等教育中的分量。如湖北工业大学以轻工业学科群为主,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紧紧依托传统优势和特色,设立学科点,2005年以来有针对性的引进了12名世界名校的高级科研人才,作为科研和学科带头人,不仅巩固了原有的学科优势,而且承揽了一批国家级科研课题,实现了湖北工业大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此外,学校还增大投入,每年投资2000万元建设校内实验基地,学科优势日益显现。2、特色定位。如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设置,并从科研实力、学科优势、资金来源和资金筹措能力、领导者的素质、追求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筛选,找出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开门办学。3、服务区域定位。要在使用功能上合理区分,既要使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实现有机的统一,又要立足于现有条件,从实际出发,最大程度的满足教学和生活的使用功能,突显预见性。
四、实践办学理念的路径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大学成功经验,宽口径、厚基础、强特色、重实践,走产学研的发展之路是地方工科院校发展的必经之途。
一是政府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地方工科院校作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供给方,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院校的主要管理者,在政策方针的制定方面应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并不断优化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努力克服大学教学管理行政倾向化的弊端,体现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原则。
二是地方政府对具有办学特色的高校和优势学科的专业要从财力上给予大力扶持,或者将其列入省部共建计划,由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扶持重点产业的学科点,使之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三是校方要从学科设置上进一步完善。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地方工科院校必须调整学科设置,使其更加充分的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学校要从自身的特点、优势、传统和区域等因素出发,确立本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文化体制和运行机制,大胆引进优秀人才,为学校的产学研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文化支撑。
四是从实习基地上提供保障。书本知识转变成实际操作技能必须依靠各种厂房、设施、设备的有力保障,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实现其非物质知识的现实转化。因此,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武汉大学为了助推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崛起,2010年将在示范区内重点建设以“武汉地方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智能电网研究院”、“新能源和新材料研究中心”、“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四大传统项目为代表的研究创新平台,成立武汉大学创新研究院,以吸引一批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和企业落户东湖高新区,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届时,湖北省属地方工科院校可利用示范区的产业集群借鸡下蛋,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的办学之路。
理念问题既是方向问题,也是原则问题。地方工科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理念,扬长避短,保持和发扬传统的办学特色,才能植根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之中,并且得到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少雪.哪些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P].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9日
[2] 周满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政策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5月
作者简介:
李翠玉(1980-),女,湖北人,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