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黑河湿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0-09-25陈钰
陈 钰
(河西学院 经济管理系, 甘肃 张掖 734000)
0 引言
张掖市黑河湿地是甘肃省省级保护区,区域内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反复交替,形成了境内湖泊、沼泽、滩涂星罗棋布,生物多样的独特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风固沙、减轻沙尘暴危害、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区域内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湿地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黑河流域植被退化、土地盐渍化、荒漠化程度加重,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所以保护和恢复黑河沿岸湿地资源与环境,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促进张掖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张掖市黑河湿地资源状况
1.1湿地面积广阔、类型多样
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张掖市黑河湿地分布情况(资料来源:张掖市黑河湿地保护区)
张掖市黑河流域中游干流湿地总面积为3.342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2.4万公顷,主要包括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0.94万公顷,主要包括水产池塘、灌溉地、盐田。按行政区域统计,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台县、临泽县、山丹县、民乐县、甘州区湿地面积分别为155100公顷、17450公顷、10822公顷、10257公顷、11653公顷和5139公顷,分别占全市湿地面积的73.7%、8.3%、5.1%、4.9%、5.5%和2.4%。
1.2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黑河流域地域广阔,森林、草原、冰川、河流、水域广阔分布,而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目前全国鸟类和动植物最丰富的湿地之一。
1.2.1动物资源
湿地内高等动物有84科,陆栖动物229种,占全省陆栖动物659种的24.8%,野生脊椎动物209种,已鉴定的昆虫892种,隶属于12目114科578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I级动物6种,Ⅱ级动物22种,国家保护的“三有”动物126种,甘肃省保护的“三有”动物25种。
1.2.2植物资源
湿地内有6个植被型、20个植物群系和25个群丛,59科221属385种植物;其中裸子植物3科6属10种,被子植物74科380属1020种,蕨类植物7科13属14种。在地势平坦,面积较大的内陆盐沼地带,以盐角草、白茎盐生草、盐生草等杂草组成的草甸草原为主,在有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的低洼地带,植被群落以草甸、湿草甸为主。在常年有积水的地势低洼地带,多为芦苇、菖蒲及莎草等沼泽植被,群落盖度可达80%~90%。
2 张掖市黑河湿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湿地保护相关的法治体系和经济政策不够完善
目前国际上不少国家已制定了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法律细则,而我国湿地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在湿地保护方面专门的法律还不完善,为数不多的可以适用于规范湿地保护秩序的条款也多分散于其他有关法律中,且有些条款内容存在“打架”的情况,法律制度保障缺失直接导致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法律依据,无法可依,执法不严,这对湿地保护和利用十分不利。同时由于缺乏湿地保护应有的生态补偿机制,农牧民封育禁牧、退耕(牧)还泽(滩),得不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影响了短期的经济收入,因此农牧民参与湿地保护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应加快湿地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经济政策建设,以法治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达到湿地合理保护与利用的目的。
2.2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湿地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和环保等多个政府部门,这种多部门管理缺乏协调性,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各单位多从本部门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在环境保护与生产任务完成之间形成多种矛盾,容易出现管理混乱、责任不清,政策难以落实到位的状况。由于目前缺乏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的管理协调主体机构,以致这种矛盾很难协调。所以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完善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的建设。
2.3科学研究滞后
湿地研究是新型学科,而黑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殊性,湿地的研究、监测、保护、利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开展得较少,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薄弱,对湿地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价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张掖黑河湿地这种干旱少雨而且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湿地而言,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水管理技术、湿地健康与安全评价及水质的管理包括水质净化,无害排入自然界,再次循环利用技术极为重要。目前这些科研及技术的滞后不利于湿地系统协调发展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湿地的保护与恢复。
2.4湿地污染严重,生态退化加剧,部分地区湿地萎缩
由于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落后,导致排出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注入湿地,使天然湿地成了废水、污水的承泄区,湿地水体和土壤受到严重污染,湿地植被退化加剧,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性、整体性和自然性的破坏,抗干扰能力下降,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增大,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降低,湿地出现了严重的“三化”现象,水土流失加重。加上黑河灌溉实行分水制后地表水灌溉次数大幅度减少,导致回归水和侧向渗流减少,再加上大量开采地下水,洼地水库长时间干涸,造成黑河流域天然湿地面积的锐减,水面缩小40%,蓄水量减少30%,面积减少至目前的约4.1万公顷[1]。如高台县除黑河沿岸部分湿地长期积水且保存完整外,全县大约1.2万公顷的水库、湖滩等湿地在6~11月份普遍处于干涸状态,植被正由水生向旱生演替,如甘州区的乌江镇东、西大湖是昔日最大的平原沼泽,目前沼泽面积仅剩约1000公顷。肃南县明花乡区域内的地表河流已全部被上游水库截断,湿地内的“海子湖”基本干涸。
2.5湿地保护主体意识不强
由于人们对湿地保护认识不足,对湿地保护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把湿地保护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湿地还存在许多不正确的认识,把湿地看作是荒地、废地,对湿地的开垦意识大于保护意识,农民盲目地进行湿地开垦和建设单位开发占用湿地改变天然湿地用途造成了湿地的分割、蚕食,直接造成黑河沿岸天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一些农牧民认为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属于生态、公益性的范畴,湿地周边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对湿地资源保护认识不够,破坏水草地、芦苇荡、埋泉造田、围湖造田和捕杀、毒害候鸟的现象仍有发生。
2.6湿地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张掖市黑河湿地自成立保护区以来,政府做为投资主体已投入了一定资金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但资金投入远远不足,不能满足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实际需要,致使一些抢救性湿地保护区、示范工程的数量和规模也不得不压缩,使保护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队伍建设等方面缺少专门的资金支持,许多湿地保护项目和行动难以实施和正常开展,湿地保护不够规范,已建立的湿地保护区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保护功能,必要的湿地基础研究难以进行,严重地制约了保护工作的开展,延缓了湿地保护管理步伐。
3 湿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建立并完善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法制体系和经济政策
在严格执行国家、甘肃省现行有关保护湿地资源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加快湿地保护立法进度,尽快制定符合张掖市实施的地方湿地保护法规,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法治轨道。并通过地方性法规明确制定湿地整治规划大纲,确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湖区湿地的法规,使水利、航运、水产、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水生和湿生经济作物种植、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以及生态旅游、文化景观都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也可提出一些非严格的有如公约性质的对政府、企业、个人的湿地生态行为守则,实现湿地有效保护和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而且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限制破坏湿地的经济政策体系。要以法律法规为主,经济政策为辅,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3.2建立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协调机制
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 特别要明确湿地管理的主体机构以及管理机构的权限和分工,并规范其管理程序,避免各部门之间的摩擦,以便对湿地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3]。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健全由湿地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和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完善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的建设, 发挥各自优势的管理机制,尤其要建立县、乡一级基层保护管理体系,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能够深入到基层,加强各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努力形成各部门、各乡镇协调一致、相互支持,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
3.3提高湿地保护的技术支撑
推广先进的湿地管理技术,是湿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所以要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技术、不同类型湿地的合理利用模式以及湿地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优先开展湿地健康与安全评价及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行湿地生态与环境功能的定量分析;建立湿地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制定监测标准体系,建立张掖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为湿地科学研究和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开展张掖市黑河湿地生态体系、张掖市黑河湿地生态体系保护与恢复、张掖市黑河湿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等项目的研究,为实施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3.4严格控制污染,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恢复湿地水系
湿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其治理和恢复难度很大,为遏制对湿地资源破坏、污染和不合理开发,保护湿地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下大力气实施“湿地污染控制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低碳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对污染严重、无力治理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对在湿地排放污水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同时加大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利用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坚决制止随意污染和破坏湿地的行为,全面清理淤泥和河道堆积物,疏通湿地原有水道,还河于泽(滩)、退耕还湖,限制地下水开采、控制黑河流域周边机井密度、编制配水计划、及时给湿地补水和蓄水,实现湿地水循环的基本平衡,以进一步推动黑河流域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
3.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保护是一项群众性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才能完成,因此必须在全社会逐步树立新的资源环境观,使人们认识到湿地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目前由于人们对湿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和可持续利用重要性还缺乏认识,所以在开展湿地保护中应以多种形式开展常规性的公众宣传教育活动,把宣传教育作为保护湿地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常抓不懈。一方面,加大湿地保护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宣传湿地的功能、作用和开展湿地保护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结合“世界湿地日”动员和利用一切必要的宣传力量和手段进行宣传,尤其要组织人员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宣传, 提高全民保护湿地的意识,增强人们对湿地保护与监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将湿地保护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3.6加强对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吸引民间资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湿地保护具有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公益性的事业,也是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其投入也应具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所以必须利用政府为主体的多种资金来源渠道。首先,政府应把湿地保护纳入财政预算,划拨专款开展对湿地的监测和保护,管理好现有的湿地;其次,为保证湿地保护行动计划顺利实施还要广泛地争取和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湿地保护投资,规范地利用社会集资、个人捐助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建立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投入机制,为湿地保护提供有力的投资保障;另外,加强国际交流,争取国际援助,吸收国际资金,以利于推动湿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磊,姜琦刚.近30年来河西走廊湿地变化及其机理初探[J].国土资源遥感,2010(1):101-104.
[2] 袁朱.我国湿地生态保护与利益补偿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9(4):50-52.
[3] 赵磊,吴文智.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