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腐败的有偿影评

2010-09-22

博客天下 2010年18期
关键词:石川稿酬影视

腐败的有偿影评

■文/林艳雯 耿耀 ■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10-08/13/c_12441899.htm

有的制片商收买影评人,先是组织看片,然后让你写文章,基本上每个剧组都会塞红包。

在各大电影公司眼花缭乱的宣传手段中,影评人成了一把“双刃剑”。

电影公司既要小心被对手公司雇用的“枪手”影评人给“黑”了,又要适时地给影评人“塞红包”来“封口”。

上海大学的葛颖教授将目前国内的影评人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学者型影评人,即在高校中从事影视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学者;一类是社会型影评人,即媒体的工作人员,“虽然很多人没有专业的学科背景,但因为是资深影迷或者媒体记者,所以也会自己操刀在报纸上开设影评专栏”。还有一类是影视圈的业内人士,“导演、演员、编剧中一些人也会给自己或者别人的影片写写评论”。葛颖坦言目前国内专职的影评人非常少,靠写影评来谋生的更是微乎其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吃不饱。

关于影评人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几种:一是同媒体合作,通过在报刊杂志上刊载影视评论来收取相应稿费。这也是影评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些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影评人还会和电视台合作,帮电视媒体策划影视节目,也会有一定的稿酬。”

另外一种收入则是传统意义上的“灰色收入”,即影视公司在影片的宣传期,为了炒作和吸引眼球而给影评人“红包”,让其在影评中或大唱赞歌,或煽风点火贬损他人的影片,以达到引导观众和制造票房的目的。这种“收买行为”在影评人中非常普遍。“有的制片商收买影评人,先是组织看片,然后让你写文章,基本上每个剧组都会塞红包的。像时光网上面,很多文章都是很有名的电影圈里的专业人士通过化名,用网名来写的,里面也有不少是被收买的。”尤其像一些比较倾向文艺的影片,很难炒作商业的噱头,“那么时光网就会成为一个阵地,除了写影评还会有很多人跟帖,归根结底还是部分影评人唯利是图”。

影视公司花钱请影评人写文章,但同时也为对方开出的价格一个比一个高而抱怨,“不给钱怕他们写得太负面,给了又觉得很心疼”。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石川教授透露,在影评人成为电影市场化的产物之后,影评人的身价也开始出现分层。一些报刊杂志或者电影公司会向影评人发出“邀约”,请求影评人代为“捉刀”撰文评价影片。虽然在身价上还不至于出现“三六九等”那么精确复杂的划分,但一名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影评人,同一名普通的影评人所写的评论,在价码上相差悬殊:“比较有名的影评人,一篇文章稿酬可能达到2000元到4000元,一个普通的影评人的稿酬可能只有200元到400元。”石川直言,如今在影评人界,收红包早已是最平常的事,但红包的“分量”是因人因地而异的。“像北京的发行公司,为了宣传影片,一般都会给影评人发小红包。比较有钱的公司,比如一些上市公司之类,可能一次就是几千。”

有偿影评报价

一线影评人:

稿酬4000元

封口费5000元以上

二线影评人:

稿酬1000元

封口费2000元左右

三线影评人:

稿酬400元

封口费600元左右

对于被“潜规则”的经历,石川自曝也曾经被发行方花重金邀请看片。“那时正好是一部大片上映,有车子接我到杭州看片,还在那里吃了顿饭。后来就是让一些媒体来采访我,让我评论一下这部影片。”如今虽早已置身影评人圈外,但石川依旧很忌讳别人给他冠以影评人的头衔,“别人叫我影评人我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因为影评人如果离不开片方、发行方和媒体,那么就没有任何意义,我还是做自己那个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吧”。

曾经资深的影评人、如今转型担纲编剧的顾小白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影评人可能一周会出席3个看片会,每个看片会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一篇文章500元左右,一周就有1500元进账。出席看片会多的话赚得也更多。”

对于内地影评人十之八九背靠“大树”,和影视公司关系密切,资深电影人钱先生也直言,影视公司和影评人搞人际关系是很正常的事情,“不一定要塞钱,大家就是交朋友,平时吃个饭,聊个天”。但他承认,如果是片方邀请的看片,或者网络观影团之类的,那基本是会写一点影片的优点,而回避一些不足,来引导观众。“现在有一些发行公司,可能还会找几个人写好,找几个人写坏,这样对影片的票房更有利。”

毕竟影评人也要养家糊口,那点稿费也不至于让人太难以接受。只是影评人受雇影视公司而攻击“对手”,就显得有点恶性竞争的味道了。电影人钱先生坦言,并不是钱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毕竟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如果把一部烂片写得很好,那下次还有谁会相信你写的东西呢?口碑还是挺重要的”。只是在遇到一些有好有坏、模棱两可的影片时,影评人会权衡自己和哪家影视公司关系比较好,就为之说点好话,赚点吆喝。

国内知名的影评人“图宾根木匠”说,除了给一些报纸杂志撰写专栏之外,有时候电影的发行方也找到身为影评人的他,希望自己能够为片方多做宣传,只是他会坚守自己的底线,“我有我的底线,就是首先要看过片子,如果片子质量很烂,实在夸不出来,那即使有钱我也不会去赚”。不少影评人、博主也表示,“看过再说”是起码的底线,不可能看都不看,或者看一点片花就胡诌一通。一位电影人直言:“当时《十月围城》所有影评人都说好就有人感觉怪怪的,但是也没有太多异议,毕竟那部电影确实挺好的。你可以把一部好片夸成超级佳片,也可以把中等片子写成好片,但是谁也没有办法把一部超级烂片通过影评捧成好电影。”

上世纪80年代,北京曾有个影评协会,这个协会的性质是“敢说真话”,影评风气很正。那时,影评人充当的是观众的喉舌,电影的导购,市场的风向标。但现在远不比过去,敢说真话的影评人越来越少。

联系编辑:wangqian@blogweekly.com.cn

猜你喜欢

石川稿酬影视
影视展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关于及时领取稿酬的通知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关于及时领取稿酬的通知
石川安作品
石川安作品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关于及时领取稿酬的通知
关于支付《读书文摘》中摘文稿酬的启示
影视风起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