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敬明的收获比《收获》大

2010-09-21关东客

博客天下 2010年12期
关键词:关东收获纯文学

文/关东客

http://news.nen.com.cn/jinhushiping/461/3515961.shtml

郭敬明的收获比《收获》大

文/关东客

http://news.nen.com.cn/jinhushiping/461/3515961.shtml

去年是《人民文学》,今年是《收获》,郭小四的春天真的来了。在纯文学的土地上,郭小四攻城拔寨,无往不胜,真的是光芒四射,挣足了面子。

不过想想,这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人家郭敬明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了,好歹也算是修成正果,进入了体制内。既然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一个圈子里的了,所以在体制内的杂志上发表篇长篇小说也在情理之中。要不然郭敬明这些桀骜不驯的晚生后辈们,因为在纯文学期刊上发表不了文章,宣布退出中国作协,那岂不是让作协费了半天劲才实现的招安计划半路夭折?

有人说,《收获》这次和郭敬明的牵手是一次双赢。有郭敬明在,《收获》肯定会像去年的《人民文学》一样卖到脱销,赢得青少年的喜爱。而有了《收获》这个平台,郭敬明也可以完成自己的蜕变,获得主流的认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郭敬明的收获可能要比《收获》更多。因为《收获》的销量虽然赶不上郭小四的《最小说》,但谁都知道《收获》的分量在当代文坛究竟有多重。在这一点上,郭敬明同小沈阳有些类似,两人都已经赢得了市场,可小沈阳终究要为一个牡丹奖费劲心思。

郭敬明赢得了市场,但郭敬明毕竟不是市场。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收获》上发表了郭敬明的作品,就有人要跳出来一顿棒喝。所谓传统文学与青春文学,其实只不过是一种人为的界定而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郭敬明的作品尽管存在争议,但市场的成功与青少年读者的认同却让我们无法置之不理。

《收获》的确是“纯文学”的阵地,这也是杂志的一种风格,但这并不意味着《收获》永远就是那样一副面孔。因为谁都知道,坚持风格与因循守旧那是两码事儿。然而我们很多人对于郭敬明上《收获》,不但有文化洁癖,还总是摆出一副“卫道士”的样子出来骂战。

其实说来说去,也就是郭敬明在《收获》上发表了一篇长篇小说而已。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论。《收获》不会因为发表了郭敬明的小说变成热销的《最小说》,同样,郭敬明要想赢得主流的认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猜你喜欢

关东收获纯文学
“纯文学”概念的历史生成与意义
——以纯文学在近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现身为例
关东春早
张桐 作品
日占旅大时期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对安重根等人的判决书
关东农家
关于岐山县玉米机械化收获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收获》推出“行距”APP
“纯文学”界定及其混用现象分析
纯文学想象与“戏仿”经典化——论先锋小说的“戏仿”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