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大课堂
2010-09-20游柳珍
游柳珍
构建生活大课堂——跳出数学教数学,在这个标题里提到两个“数学”,前者指数学课本和数学课堂,后者指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意思是数学教师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地捆绑在教科书里,硬啃那些枯燥的公式与定义,而应该把儿童的学习行为放在他们生活的大环境之中,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现象的思维过程沟通,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育人效果。
一、借助“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它们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现象。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时,教师可请学生收集一些超市或商场里的购物小票,请他们解释一下小票上的一些数据。通过实践经验,对“单价、数量、总价”自然比较熟悉,根本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去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就轻松自如。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上述例子,同学们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有了不同一般的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景”,感知数学知识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着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了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就可以模拟乘坐公共汽车的上、下车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开展活动,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接着让学生讨论怎样列式计算,从面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并顺水推舟地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这样表演生动真实,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三、利用“生活现象”,理解数学规律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事实上,每一个空间与时间都有数与形的存在。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中,也有着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我们当老师的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的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数学因素,并充分利用,这样就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表示量的多少的计量单位,多而又杂,要记住它们之间的进率而进行转化,无疑是十分困难、十分枯燥。为此我在教学量与计量的一节课上,我先做了这件事:分别用大勺、小汤匙、挖耳勺来舀三个同样大的玻璃缸里同样多的水,当我用大勺和小汤匙往外舀水时,同学们还有耐心地数着一勺二勺,可是当我拿出挖耳勺来舀水时,同学们都笑得直不起腰,说:“舀到明天也舀不完啊!”这时,我把三个勺子都举在手中让同学们看,问“同样多的水,用大小不同的勺来舀,会出现一种什么现象或规律呢?”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观察,很快能总结出一个十分普遍也十分重要的规律——勺子越大,舀的次数越少;反之,勺子越小,舀的次数越多。然后,我就由此引导同学们对计量单位与计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得到了一个规律性的认识:一个数量,单位越大,个数越小;单位越小,个数越多。
四、回归“生活实践”,学会解决生活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问题。
如学了有关利息的知识后,让学生按利率计算一下自己爱心储蓄的利息;学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再根据平时速度估算需走多少时间;学了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家中客厅、教室的面积等;学了平均数应用题后,让学生通过调查人的年龄,计算出人的平均寿命,比以前高还是低,等等。
同时,在引导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注意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利用公园的导游图让学生讨论寻求游览路线。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想:如果是你去游览,会选择走哪条路线?为什么?当然得提醒学生得既省时又要省力。
总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出发,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结合数学的特点,有机地优化组合各类活动方式,把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意志、想象、创造等素质的培养都置于学习活动过程中,儿童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全部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与他们身心全面发展过程同步。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构建“生活大课堂”,力求“跳出数学教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