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情感教育 酿造有效课堂
2010-09-20孙中喜
孙中喜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要真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重视情感教育,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重视丰富和发展学生健康的情感,将认知因素与积极的情感因素有机结合,以增强认知效果。下面谈谈自己对情感教育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利珀认为情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本身就是动机,健康的学习情感对学习活动将产生增力作用,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当好奇心转化为认知兴趣,心理学称为求知欲,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作为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挖掘数学学科的魅力,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莫过于创设一个个带有诱导性的问题情境,例如:在一课堂中,我不仅在课的开始采用新颖的导入,让学生先在思想上产生悬念,而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时时处处都面临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从单纯的好奇转为认识的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数学情感素质。
二、情理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素质教育的主要持点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素质教育是学生的主体教育,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把学生推上主人的位置,根椐教材内容的持点和班级学生实际,在教学时间、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放”,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发问,充分利用教学演示,学具操作,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参与的机会,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在认知过程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总结归纳结论,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中,我非常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知,在动手中展开思维,力求让枯燥的数字动起来,把抽象数学知识变具体。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表内除法时,要理解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是比较困难的,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反复体验两种分法的不同,这样学起来就轻松多了,而且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的技能素质。
三、愉快的体验与成功的激励
“学习上的成绩犹如一条小路通向儿童心灵的深处,那里燃烧着想当一个好学生的愿望的火花!”实践表明,成功的喜悦是维持努力的保证,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老师的表扬,奖品的获得,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舍得花时间,适当地处理这种时刻,让学生对成功的事物产生兴趣,并愉悦整个身心。例如:在乘除混合运算中,为了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向高潮,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七道试题,每道题目的前面放上一个动物头饰,说道:“你们喜欢哪个小动物,就算哪道题,算对了,老师就把这个小动物送给你!”全班学生热情高涨,把小手都举得高高的,当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拿到他们的战利品时,都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之中,积极性发挥到了极点。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真正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对学生的表述、操作、练习,以表扬鼓励为主,允许出错,要以“下有保底,上不封顶”为指导思想,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四、重视情感交流,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
“爱屋及乌”,“亲其师,信其道”都明确指出,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小学生的情感迁移尤为强烈。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实验充分说明了感情是双通道的,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必有教师。要爱学生,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渠道。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以亲人、朋友的面目出现,通过言语、动作、表情,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这样以情动情,加强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引起了情绪共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怀,从而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并通过爱的迁移,来实现学生对教学学科的爱。这样,学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使创造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创设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学生高涨的求知欲,形成主动学习的情绪,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如此生动的高效课堂,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