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30例疗效观察
2010-09-20韩纪琴董虹凌
韩纪琴 ,董虹凌
(1.宁夏区第五人民医院石嘴山中心医院针灸科,宁夏 石嘴山753600; 2.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失眠症在临床上以经常不得安睡为主要特征,病情可有轻重之不同,轻者入睡困难,或睡不深熟,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者可彻夜不眠。失眠长久不愈往往出现头晕、健忘、心悸、困倦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身心健康。根据2002年全球失眠调查显示,中国约有43.4%的人患有失眠,其中仅21%的失眠患者就诊,73%的患者从未服过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改善睡眠[1]。如何有效预防与提高睡眠质量,已成为现代医学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自2009年以来,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思想,运用针灸治疗3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病例均来源于门诊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3岁~57岁,病程10个月~15年。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2]: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患者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针灸学》[3]中不寐的心脾两虚型辨证,本证型多因思虑劳倦,操劳太过,损伤心脾,气血虚弱而致。多表现为难寐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肢倦,易汗出,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1.2.3 纳入标准 符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诊断明确;年龄18岁~65岁;对研究人员的治疗和评价有良好的依从性;根据患者所服用的镇静催眠药物的半衰期来确定纳入病例洗脱期的长短,大多为3 d~7 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7分。
2 治疗方法
30例病例均采用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安眠(双)、神门(双)、内关(双)、心俞(双)、脾俞(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穴位常规消毒,选取直径 0.30 mm,长25 mm华佗牌针灸针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连续治疗5次,休息2 d,10次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以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量表计算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3.2 疗效观察
30例病例治疗后临床痊愈9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5例,显效率为70%,总有效率为83.3%。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PSQI各成分及总分评分比较 (分±s)
表1 治疗前后PSQI各成分及总分评分比较 (分±s)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 睡眠效率 睡眠障碍 日间功能 总分治疗前 2.67±0.66 1.77±1.01 2.80±0.41 2.57±0.50 1.83±0.79 2.40±0.72 16.13±2.11治疗后 1.57±0.77 0.97±0.61 1.77±0.90 1.30±0.53 1.27±0.91 1.67±0.76 8.53±2.96 t值 5.92 3.72 5.74 9.44 2.58 3.83 11.46 P值 <0.01 <0.01 <0.01 <0.01 <0.05 <0.01 <0.01
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后PSQI中的5个因子及总分均较治疗前评分减少,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障碍因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疗效显著,能增加患者的睡眠时间,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及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
4 结 论
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治疗旨在补脾益气,养心安神,调和阴阳气血。头为诸阳之会,取百会以调阴阳,使头部气血流畅;安眠为特效经验穴,可安神,调睡眠;四神聪镇静安神;取心经原穴神门调理心气、宁心安神;手厥阴心包经八脉交会穴之内关,能调和气血,气血调则神安;心俞配脾俞能补心益脾;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气机,使心安而不寐除。临床观察结果证明,本组穴位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疗效显著,在以后的工作中需扩大样本量,规范试验方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研究,为临床针灸治疗失眠症提供理论依据。
[1]胡慧.针灸治疗失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 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3]徐恒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4.
[4]Buyses D J,Reynolds C F,Monk T H,et al.The Pittsburgh sleepquality index: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J].Psychiatric Research,1989,28(2):19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