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功能定位的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2010-09-20李健,周慧
李 健,周 慧
(1.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2.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191)
面向功能定位的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李 健1,2,周 慧1
(1.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2.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191)
面对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不断变动,文章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新的思考,分析了滨海新区在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国家产业升级和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区三个方面实现功能定位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提出相对应的产业发展策略,即构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同时,阐明了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以保障滨海新区实现国家赋予的战略功能定位。
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实施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自2006年国务院明确滨海新区新的功能定位以来,其综合配套改革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已经显现。近3年来,滨海新区的长足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但也存在关于滨海新区能否实现功能定位的质疑。无疑,目前国内经济政策的新变化以及环渤海区域经济格局的新气象,比如循环经济等生态战略的实施以及河北、山东和辽宁等省市经济实力逐渐走强的趋势,都增加了滨海新区实现国家战略功能定位的压力。因此,需要以思辨的意识,重新审视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分析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对其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转变
滨海新区位于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湾城市群的交汇点,依托天津,背靠“三北”,面向东北亚,具有比较强的对内吸引和向外输出的双重有利条件。1994年初,天津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奋斗目标。当时对新区和老市区的关系表述是:老区支持新区,新区带动老区,新老并举,共同发展。1998年,中央对天津给予新的定位,宣布“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这一定位充分肯定了新区成立以来的发展成就,滨海新区对于环渤海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其地位再次发生了明显变化。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将天津滨海新区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明确其功能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滨海新区不同时期的功能定位及重要内涵见表1。
表1 不同时期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及重要内涵
“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对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区产业的生态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多赢,促进滨海新区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建设;二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主导,引领国家产业升级;三是增强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周边区县以及环渤海区域城市群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滨海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滨海新区已经具备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但与其国家战略功能定位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变动的情况下,其功能定位的实现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落实到产业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经济发展较快,但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引领作用不强
自1994年建区以来,滨海新区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新区生产总值由1995的241.6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 364.08亿元,年均递增约21%,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标志性地区,对天津市的贡献也日益显著,生产总值占天津市生产总值比重从1995年的26%上升到2007年的47%[1]。然而,与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向外沿廊道放射的发展格局不同,滨海新区呈现出孤岛式崛起的发展态势,其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按照对较大区域GDP增长的贡献率,2003年到2007年,滨海新区、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对所在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具体见表2和图1(a)。由此可见,与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相比,滨海新区对环渤海经济圈GDP的增长贡献率远低于深圳特区对珠三角的贡献,也低于浦东新区对长三角的贡献[2]。
表2 滨海新区、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对所在经济圈的贡献率
2.传统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据统计,1994年滨海新区三次产业比例为2.0∶69.0∶29∶0,而2007 年,这一比例变为0.3∶71.7∶28.0,第二产业呈现迅猛发展之势,新区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6 282.83亿元,比2006年增长20.81%。其中七大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86.8%。然而,在这七大优势产业中,除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两大现代制造业外,其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制造业,滨海新区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建设依然面对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在传统工业的“三废”(废水、废弃、粉尘)排放对环境可能产生的破坏和污染上。2003年到2007年,滨海新区“三废”排放数据及变化趋势见图 1(b)、1(c)和1(d)。
由此可见,三种废物总体排放量指数仍表现为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工业粉尘排放量,2007年相比2006年有明显增加,约为18.4%。另据统计,2007年,工业废气的排放中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指标SO2排放量相比2006年增加6%。因此,在区域生态环境容量较小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区的任务还比较繁重。
除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工业导致的生态环境压力外,滨海新区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导致的生态压力也是日益严峻。除居高不下的农业外源污染(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和区域外来污染(如上游过境污染)外,滨海新区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如耕地质量较差、水域污染日趋严重以及城市发展引发的耕地资源减少等资源环境压力[4]。而第三产业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尤其是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发展带来的传统污染和高科技发展可能引发的新污染,如餐饮业的污水、油烟、燃煤锅炉的烟尘、娱乐业产生的噪声、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等传统污染,高危害、高敏感性的高科技污染等。这些问题也对滨海新区生态宜居型城区的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5]。
图1 2003—2007年滨海新区对环渤海区域的贡献及滨海新区三废排放情况
3.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
自确定新的功能定位以来,滨海新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以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项专利申请来看,2007年自主创新能力较2006年有大幅度提高(见表3)。
表3 2006年和2007年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批准量
然而,目前滨海新区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方面仍有许多不足,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较低。随着经济发展,2007年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47%,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多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也达到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2]。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部分设计和制造技术仍然需依靠国外引进,对外依存度较高,这与引领国家产业升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此外,区域R&D投入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了制约了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2007年滨海新区GDP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7.1%,而R&D投入占GDP比重却只有1.2%,比天津市2.3%的水平低了将近一半,这与滨海新区的定位严重不符[6]。
综上所述,滨海新区实现功能定位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必须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采取合适的产业发展策略以及更加有力、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滨海新区实现国家赋予的战略功能定位。
三、面向功能定位的产业发展策略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围绕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针对目前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滨海新区在未来建设的过程中,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动力,构建以制造业为核心、三产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主动与周边城市加强联系,扩展产业体系的虚拟生态链,使得优化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产业发展模式总体架构见图2。
1.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滨海新区要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基地,要把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结合优势产业选择恰当的自主创新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原始创新是指由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所带来的革命性技术和产品;集成创新是指通过整合技术、配置资源和组织管理而实现各种优势的继承,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或新兴产业;引进创新是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本土市场需求的再创新[7]。
图2 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模式的总体架构
(1)提高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海水淡化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根本上说,原始创新应当是一种国家行为,有赖于国家有关部门的各种科技攻关计划。作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的滨海新区,应大力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科技攻关计划在滨海新区得以实施。同时,开展与环渤海地区其他城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创新步伐,开发战略高技术产品,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
(2)提高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等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开发产业带动性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产品。在现代产业经济中,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因此,要系统推进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形成创新的技术链和创新的产业链,实现多项技术的集成创新。
(3)提高电子电气、民航科技、食品饮料、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引进创新能力,用生态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根据目前我国科技和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滨海新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要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生态技术方面实现创新。作为外商投资的主要聚集地区,要认真研究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推动自主创新在生态领域里的发展。
2.建立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推进区
域生态建设
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是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长期以来传统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滨海新区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必须考虑区域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推进制造业集群中传统老工业的生态化改造和新工业的循环型发展,同时,加快发展绿色服务业,并兼顾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以制造业为核心,三次产业互动、资源消耗低增长、环境污染负增长”的生态产业体系。
(1)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以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为指导,对制造业发展过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围绕新区的七大优势产业,继续引进补链企业和辅助性企业,完善和延伸现有的主导产业链,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集群,发挥产业聚集的生态共生效应。这里的产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而不是计划或安排的结果,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实施循环经济能够摆脱“为循环而循环的怪圈”,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8]。
(2)加快发展绿色服务业。服务业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和消费环节,担负着各产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资金和资源流通作用。发达的服务业也是滨海新区功能定位能否实现的关键,应整合周边地区科技、人才、港口等优势,构建以绿色制造服务业和绿色物流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渗透到生产活动的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中,与滨海新区第一二产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其中,在上游,包括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金融服务等;在中游,包括质量控制、会计、人力资源等;在下游,包括销售、广告和物流等。
(3)建设现代农业。依托滨海新区拥有的海、湖、河等丰富的自然条件,以及全市高水平的渔业技术研究开发队伍,已建成的贸易、加工、物流企业和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现代农业,包括都市农业和观光渔业等,与第二三产业链接,形成农、工、贸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都市农业生态系统,为工业、服务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原料,并解决工业、服务业发展产生的有机废物问题。
3.构建虚拟型的区域产业循环体系,引领区域协
调发展
这里的区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以新区为核心的周边区县小区域;二是以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大区域。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就是为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发挥服务、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9]。在当前国家经济政策以及环渤海区域经济格局不断变动的情景下,滨海新区必须以创新发展的理念,总结自身发展优势,并主动与天津市周边区县和环渤海区域的其他城市加强联系,引领建设虚拟型的区域产业循环体系。
(1)扭转全面出击的产业功能取向,与周边区县协调发展:一是将自身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与天津市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立足于天津市范围内统筹建设,重点培育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高端核心产业,将一般性、基础性产业功能向周边区县疏解;二是重视与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的协同发展,通过将自身消耗一次性资源的动脉产业同子牙以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为主的静脉产业的高效对接,形成“动静有机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2)发挥天津与北京双核互补的优势,提升自身引领发展的软实力。对天津而言,北京有全国一流的科教资源,高校近百所,约是天津的2倍;两院院士700余人,是天津的26倍;北京的科技研发投入规模约是天津的5倍。此外,北京还拥有吸引、集聚国内外高水平的人才、科技、资本和信息等流动性要素优势。因此,滨海新区尤其要重视与北京双核功能的区分与联系,在吸纳技术转移,承载首都高端制造职能转移和智力资源转化方面加强与北京的合作,提升自身发挥引领作用的软实力。
(3)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一是与西北地区的沟通联系,其重点是加强通道建设,提高大宗货物的国际贸易服务能力;二是与华北地区的协调合作,其关键是整合各城市资源要素和产业优势,强化相互之间的产业联系,从而将自身的国际化优势推广到全区域,成为区域发展的产业源头。比如港区石化产业与河北唐山、沧州化工产业带的协作,海河下游钢材加工与河北曹妃甸首钢集团的跨地区合作等。
四、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近几年来,滨海新区在金融体制改革、涉外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产业功能区区划以及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方面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并取得较大进展。针对前述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滨海新区还应在精神-制度-物质三个方面辅之以有效的政策支持,形成促进滨海新区实现功能定位的支撑体系(见图3)。
(1)物质层面的资金支持。主要包括科研投入、技术补贴和专项资金几种方式。这是提升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如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绿色再制造技术等。技术的自主创新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企业落实科研投入,成为自主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
(2)制度层面的有效保障。滨海新区辐射功能的实现、虚拟型区域产业循环体系的建立,需要关注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布局。因此,在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破除行政壁垒,按照资源共享、产业互补构建的原则,协调虚拟产业链构建过程中的区位安排问题,包括天津市内滨海新区与周边区县的产业统筹以及滨海新区与环渤海区域内的产业协调两个方面。此外,滨海新区还在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中,深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金融体制等制度改革,为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精神层面的宣传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提到文明的高度,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在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生态文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国家政策级党政机关、团体、企业、社区中普及生态知识,在全社会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公众对于加快滨海新区生态型城区建设紧迫性的认识,并注意建设公众评估反馈系统,及时评估宣传内容是否贴切、形式是否恰当、受众行为是否有所改变等。为内容,通过宣传手册、网络媒体等方式在滨海新区各
图3 面向功能定位的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1]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刘 勇.国家战略定位下的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港口经济,2009(2):16-18.
[3]余典范.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深圳特区的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3):13-20.
[4]李 瑾,黄学群,孙国兴.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7,13(1):1-5.
[5]郎 东,王述英.滨海新区形成高层次服务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J].现代财经,2008,28(2):63-66.
[6]天津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滨海新区引领辐射作用[J].港口经济,2008(8):9-10.
[7] 王 新.关于提高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港口经济,2005(5):18-19.
[8]张志强.滨海新区产业集聚的主要模式和策略思考[J].港口经济,2006(3):38-39.
[9]李文芳,李彩良.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J].港口经济,2009(2):11-15.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LI Jian1,2,ZHOU Hui1
(1.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91,China)
Confronted with the adjustment of domestic economic policies and the continued changes of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the Bohai Sea region,this paper rethinks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TBNA).Firstly,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BNA’s industries is analyzed as well as some main problems currently in three aspects,including its driving function for the greater region,the task of advancing national industr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for dwelling;the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with the guide of the theory of circular economy,that is,building a ecological industrial system with the core of manufacturing;meanwhile,one support system of policies i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to realize the TBNA’s function orientatio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function orientation;industry development;circular economy
F270.7
A
1008-4339(2010)02-0149-06
2009-05-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BJY004);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TJJJ06-017);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ZD2006BA01);天津市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07ZLZLZT03500).
李 健(1963— ),男,博士,教授.
李 健,happyhui72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