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30例的临床观察
2010-09-20廖文斌
廖文斌
湖南省衡阳县中医院骨伤科(421200)
胫腓骨是长管状骨中最长发生的部分,约占全身骨折的13.7%,10岁以下儿童多见,其中以双骨折居多,再加之由于胫骨局部解剖关系,骨折后处理不当容易致感染,甚至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甚至并发骨髓炎,近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在基层医院已经广泛开展。湖南省衡阳县中医院自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6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其中30例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所有患者均为湖南省衡阳县中医院自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60例胫腓骨骨折住院患者。
1.2 一般资料
共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为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切开整复后石膏外固定。治疗组中年龄最大68岁,最小11岁;男性16例,女性14例,闭合性骨折14例,开放性骨折16例;对照组中年龄最大65岁,最小12岁,男性18例,女性12例,闭合性骨折20例,开放性骨折10例。
1.3 诊断标准
参照王亦璁主编《骨与关节损伤》[1]:①有外伤史;②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有异常活动,有骨擦感;③X线可明确诊断,并确定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1.4 临床观察
两组病例从骨折愈时间、并发症及疗效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骨折愈合是指临床上完全负重行走无疼痛,X线片显示骨折线已经或近于消失。并发症是指伤口或针眼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关节功能障碍等[2]。术后疗效评价采用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评价标准[3],见表1。
表1 Johner-Wruh胫腓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
1.5.1.1 治疗组
根据X线选择合适外固定支架备用,连硬外麻后手法牵引使骨折复位,在小腿前外侧或小腿前内侧垂直于骨面进钉,一般钉穿过对侧骨皮质约0.5cm。再次牵引手法整复,使骨折安全复位后,在距离皮肤1.5~2cm处安装外固定器,拧紧两端螺母使骨折固定,横断性骨折可将加压装置适当加压。对于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可先用1~2枚螺钉将骨折端固定,然后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多段骨折可先用螺钉将斜形骨折的一端固定,使多段骨折变成单一骨折,然后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开放性骨折经彻底清创后直视下复位,然后安装外固定器。对于闭合性骨折或污染较轻的粉碎性骨折或有缺损者固定后要行植骨术。伤口通过直接缝合、减张缝合、植皮或转移皮瓣方式缝合伤口。术后抬高患肢,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对开放性骨折,伤口引流24~48h。待伤口无明显疼痛即可开始在床上练习抬腿和膝关节屈伸活动,1周后即可开始扶拐不负重活动。
1.5.1.2 对照组
采用常规切开整复石膏外固定。
1.5.2 统计方法
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统计软件采用SPSS13.0。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统计结果分析
表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表3 两组疗效评价比较
首先两组在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为(30.56±6.45)周,而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35.46±7.35)周,P<0.05表明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治疗组出现2例钉道感染。对照组出现1例筋膜间室综合征,两组经卡方检验P>0.05,表明两组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评分单臂外固定支架组评分为(32.56±3.45),而对照组(36.58±6.35),P<0.05,表明两组间疗效评价的评分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3)。
综上,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组与常规切开复位石膏外固定两种方法比较,前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及疗效评价方面均优于后者,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钉孔感染)。
3 讨 论
3.1 单臂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优点
胫腓骨骨折在临床上常见,治疗方法也很多,其中外固定支架既能为骨折断端提供稳定的固定,又不进一步破坏局部血液循环,从力学和生物学两方面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条件,特别在开放骨折中有效解决了伤口处理与骨折固定之间的矛盾,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轻巧,力学稳定可靠,可按需要调节,确保骨折对位对线,骨折处应力遮挡小,异物刺激轻不损伤局部血运减少骨髓炎、骨不愈合等并发症。最适合用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有明显软组织损伤患者。再加之外固定支架本身具有坚强的固定作用,通过骨折外固定器给与的恒定生理应力,它既可增加断端摩擦力,增强固定的稳定性,缩小骨细胞的爬行距离,而通过早期的功能活动可获得间断性生理应力,它可促进血液循环,产生压电和动电效应,激发新生骨细胞增长,对加速断面愈合、提高愈合质量颇为有益[4]。
3.2 单臂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并发症
钉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有2例发生,钉道感染主要由于钉皮界面在肢体活动时相对滑移较大,造成钉皮界面不稳定,钉皮之间摩擦,钉对皮肤、筋膜和肌肉的压迫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本组有2例出现钉道红肿、渗出,经换药愈合。因此要注意钉道附近皮肤活动时尽量不受压或阻挡、使钉皮界而稳定,即可避免钉道感染的发生[5]。
总之,单臂外固定器在治疗胫腓骨骨折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但应减少其钉道感染并发症发生。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59-660.
[2] 葛宝丰,胥少汀,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 .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48.
[3] Johner R,Wruh O.classification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fixation[J] .Clin Orthop,1983(178):7.
[4] 孟和.中西医结合骨科外固定治疗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91.
[5] 涂青虹.单侧外固定支架结合锥形松质骨螺纹针治疗股骨髁上骨折[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14(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