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2010-09-19李晋陵申潞玲邢虹娟
李晋陵,申潞玲,邢虹娟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综合考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进入21世纪以来,山西经济增长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特征,但贫困问题却没有像所期望的那样迎刃而解。最典型的例证如依托煤炭资源优势脱颖而出的山西省柳林县,进入了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强行列,同时却因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而戴着“贫困县”的“穷帽子”,2007年人均GDP在山西省名列第27位,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却排在第76位。在资源富集地区,虽然县域经济、GDP和县财政收入连年迅猛增长,但多数农民尚未从中获益,经济收入还较低,农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没有实现同步提高。
1 山西农村减贫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1.1 经济增长缓解了农村贫困
改革开放30年来,山西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由1978年的365元提高到了2007年的16 945元,年递增13.7%。特别是“十五”时期,山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均GDP年增长率达16.7%。与此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01.61元提高到2007年的3 665.7元,年递增12.70%,山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按照中国国家贫困线标准,山西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1000万减少到2007年的297万,减少了70.3%,平均每年贫困人口数减少35.15万人(表1)。
表1数据充分表明,随着山西经济的快速增长,山西贫困人口呈下降趋势,山西经济增长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2 减贫趋势放缓,贫富差距加大
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是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在1986年对全国6.7万农村居民收支调查资料进行计算之后得出的。由表2可知,1985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为人均年纯收入205元,此后根据物价指数逐年调整,1990年为300元,1999年为625元,2007年为786元[1]。其实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我国的农村贫困线一直处在200元(按1985年不变价)上下,也就是说实际贫困线基本上处于一种稳定水平上,经济高速发展而贫困线并没有提高。山西省农村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较低的贫困线标准所致。我国确定的收入贫困线标准,在国际上是属于低标准的,2007年我国的贫困线大概比世界银行公布的标准低40%[2]。
表1 山西贫困人口的变化情况
从纵向数据看,我国的贫困线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93.6%下降至2007年的18.9%,贫困线占人均GDP的水平也由1978年的33%下降至2007年的4.2%。因此,目前统计的贫困人口数显然低估了农村实际贫困人口的数量,同样也高估了反贫困的成绩。
表2 我国贫困线标准及相对水平
2 减贫速度慢于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
2.1.1 人均GDP与纯收入关联度分析 用二元定距法对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列于表3。
2.1 经济增长质量下降是重要原因
对于消除贫困,真正起作用的不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表明,虽然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撑作用,但是,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对环境与资源产生破坏作用。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经济增长不是建立在良好的制度环境基础之上,则很容易产生各类市场扭曲、投资低效率和腐败盛行,社会公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参与市场活动及社会政治决策的能力与机会将会被剥夺[3]。
为研究经济增长对农村贫困减少的贡献与影响,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减贫效果用人均纯收入指标来代表。选取山西省119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3个产业结构及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占总财政收入比例等指标进行分析。
表3 人均GDP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r=0.70。根据经验,当r≥0.8时,视为高度相关;当0.5≤r<0.8时,视为中度相关;当0.3≤r<0.5时,视为低度相关;r<0.3时,视为不相关。据此可知,山西省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程度为中度相关。2.1.2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 将山西全省119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取前10名为第1组,后10名为第2组,然后进行农民人均收入与产业结构、 资源性收入关系的对照分析,结果列于表4。
表4 119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占人均GDP比例的前10名与后10名情况对比(2007年)
第1组为人均GDP最低的10个县,人均GDP为3 612元,仅是全省平均值的25.57%。其特点是:农民收入占GDP的比例高达50%以上,主要为纯农业县,矿产资源贫乏,地方煤矿人均煤炭产量1.6 t,产业结构水平低,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5.85∶34.66∶40.79,农民纯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农业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388元。单纯从指标值看,经济增长拉动人均收入的值较高,但不论从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是从GDP水平看均处于低位,在全省属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和落后的地区。
第2组为人均GDP最高的10个县,人均GDP为28 824元,是全省平均值的202.76%。其特点是:均为山西的矿产资源大县,地方煤矿煤炭人均产量18.3 t,是第1组的10倍以上;产业结构较高,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84∶78.24∶19.91,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农民人均纯收入占GDP的比例在15%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3 368元;大多数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主要为资源性的初级开采与销售,而资源开采收益主要掌握在少数人手中,GDP的增长对贫困人口的增收拉动作用有限,贫富差距较大。
2.2 经济增长对贫困人群增收作用分析
对2007年山西3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列于表5。
表5 35个贫困县人均GDP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分析
表5表明,2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只有0.349,属于低度相关,说明贫困县经济增长与贫困区农民收入提高的相关度不高,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并不能相应地带动农民增收,贫困区人民尚未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再以35个县人均GDP值此项为主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辅指标绘制趋势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35个贫困县人均GDP呈下降排列,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呈平稳态势。
综上分析,仅有经济高增长并不能自动地解决收入不平等性和贫困问题,经济增长和开放的成果也不能自动地为所有人口所共同分享,低质量、不公平的经济增长反而抑制了人们享受发展成果的机会,贫困县农民只能极少地分享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祉,是贫困人口收入增加缓慢的重要原因。只有保持高质量的增长,才能避免对投资的扭曲,实现人力资本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并使得所有社会成员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从而阻止贫困的发生。
3 山西新的减贫战略与政策建议
在世界能源紧张、价格上扬的大环境中,近几年山西经济依靠煤炭、铝矿等资源优势,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但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农民收入,减少贫富差距仍然是政府与社会各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3.1 实施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投资倾斜政策
世界各国、东亚以及中国的反贫困经验表明,宏观经济增长的政策如果能与使穷人普遍受益的减贫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会大大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或者减轻贫困人口的负担和所遭受的冲击。山西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大部分是以农业为生(农业收入仍是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准公共性与贫困人口资金投入能力低等因素,急需要政府提供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以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农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缓解贫困的关键措施[4-5]。
3.2 实施有利于提高穷人收入的县域发展政策
山西经济高速发展为政府带来了很强的财力,加大扶贫资金比例,调整实施有利于贫困人口受益的财政税收政策,通过税收手段调节不同收入者之间的差距与二次分配。同时继续增加减贫资金的投入,提高减贫的瞄准率,将减贫资金直接转向补贴贫困人口,扶贫资金、扶贫项目从主要援助贫困地区直接转向援助贫困村或贫困农户。
3.3 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各级政府在未来的发展战略应以创造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实行就业导向的策略,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的主要资产是劳动能力,而就业是他们获取收入或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扩大他们的就业机会就等于扩大他们的收入机会。
3.4 建立贫困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财力的日益增强,采取政府投入、集体筹资和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建立贫困地区特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5 加大贫困人口的社会事业投入
加大贫困人口的社会事业投入是消灭贫困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把农村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组织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百万民工培训工程”、“农产品经纪人”、“绿色农业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加强科技普及工作,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务农本领和转岗就业能力[6-7]。
[1] 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组办公室.山西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R].2005-06.
[2]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3] 胡鞍钢,胡琳琳,常志霄.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EB/OL].[2007-07-04]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901.html.
[4] 邢亚静,申潞玲,王石宝,等.山西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1):3-13.
[5] 温凤麟.山西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及对策 [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31-37.
[6] 潘云,黄桦.对山西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27-30.
[7] 田良才,牛天堂,李晋川.关于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