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海油:在创新与转变中成长

2010-09-19李天星

中国石油企业 2010年12期
关键词:海油深水能源

□ 文/本刊记者 李天星

中国海油:在创新与转变中成长

□ 文/本刊记者 李天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经济领域的又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转折。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主动作为,率先垂范,承担重任,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霞光里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丁剑洲//供图

2010年7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公布了2009年度及第二任期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中国海油两个任期、连续6年被评为A级企业。会上,国资委还授予中国海油“业绩优秀企业”称号和节能减排特别奖。

今年5月6日,《人民日报》在一版推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访谈录”专栏,邀请部分国有企业负责人回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体会,就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畅谈思路和措施。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作为首家央企的代表,接受了采访,中国海油的成长经验、发展业绩得到了各界好评。

中国海油是国内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及天然气资源,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家只开采海洋石油的大型石油公司。

中国海油自1982年成立以来,已经在我国海上发现127个油气田,累计生产原油38933.5万立方米,天然气727亿立方米,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中国海油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从2003年以来的6年时间里,中国海油的销售收入增长312%,利润增长247%,各项效益指标在国内同行业居领先地位。

中国海油能取得如此好的经济效益,实属来之不易,因为海洋石油开采成本和风险都远远大于陆地石油,海上打一口油井的成本是陆地的5到10倍。中国海油能够取得如此好的业绩,关键是企业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差异化发展等方面卓有成效。

产业创新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美国东部时间2010年11月8日上午,在位于波士顿查尔斯河对岸的哈佛商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拥有该院45年教龄的Joe Bower教授站在讲台前,面对65名来自全球的各业高管说:“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和探讨一个不同寻常的中国企业——CNOOC,案例的名字是《中国海油:打造国际一流能源公司》。”在波士顿美丽的深秋,中国海油的成长故事在这座几乎与管理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哈佛校园被静静展开……中国海油能够作为成功案例走进哈佛讲堂,不仅体现了学术界对中国海油管理理念的认同,也彰显了对中国企业软实力提升的一种肯定。

2 0 1 0年1 0月2 6日,我国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COSLPIONEER(中海油服先锋)”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岛海域正式交付使用。

平台全长104.5米、型宽65米、型深36.85米,作业水深750米、钻井深度7500米,额定居住人员120人,集钻修井、居住等功能于一身。平台的顺利建成,标志着中国已开始打破国外企业对高端海洋工程产品的垄断。

在我国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蓝色”国土上,中国海油是一支执着地探索开发海洋资源的国家队。

缔造“海上大庆”、竞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入选《财富》“全球500强”、荣获普氏2010年度全球能源大奖……中国海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现代企业制度中成就斐然。

作为专业的海洋石油公司,把海洋油气资源更大量、更充分、更高效地开发利用起来,是其刻不容缓、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

近年来,中国海油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储量产量连年增长。2010年10月20日,中国海油位于渤海海域的渤中26-3和旅大32-2两个新油田成功投产,2011年将实现1.2万桶的高峰日产。这两个新油田均为自营油田,中国海油拥有这两个油田100%的权益,并自任作业者。2010年,中国海油全年油气净产量预计超出年度产量目标,达319-329百万桶油当量。

中国海油提出,“十二五”期间以传统能源为基础,以新能源清洁能源快速发展为依托,建成新型工业能源产业体系。持续提高公司的价值创造力、低碳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受尊敬的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建设新型能源产业体系,中国海油当前有两个‘刻不容缓’。”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说,一是更充分地开发海洋油气资源,从浅水走向深水,从300米水深向3000米水深进军;二是在发展传统能源的同时,加快清洁绿色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探索新产业,推动产业转移。

国内海上油气当量从1982年成立时仅9万吨跃升到2009年的4766万吨,再到2010年底突破5000万吨、在我国辽阔海域缔造“海上大庆”,中国海油已成为我国油气资源供应的中坚力量。但仅仅成为石油巨头,并不是中国海油人的理想。

早在2003年,中国海油就提出要打造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而不仅仅是石油公司。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突破资源和环境两个瓶颈制约。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条路具体怎么走?作为国家的能源公司,中国海油想得深做得实,并开始积极探索。

在清洁能源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本世纪初,中国海油就预见到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巨大潜力,并将液化天然气作为发展清洁低碳能源的一个重要方向。截至目前,中国海油签订的液化天然气长期供应合同总量达3.2亿吨,相当于未来25年每年进口220亿立方米天然气,初步测算,可减少9.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节能减排压力大。产业选择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企业就拥有了市场,两者并不矛盾。”傅成玉说。

国际金融危机中,油价大幅下跌,传统石油产业受到冲击,低碳经济及相关的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政府及企业家寄予厚望的未来增长点。中国海油一方面不减弱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煤基清洁能源、动力电池和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探索。目前,中国海油正在海上以及内蒙古、甘肃、海南等地发展风电场;在海南等地发展生物柴油;重组天津力神电池,涉足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服务市场。未来3年,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海油已批准项目的投资额将超过百亿元。

中国海油成立晚、基础差、规模小,要在国有石油公司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进入国际石油公司第一阵营,打造以传统能源为基础、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新型能源工业体系,无疑是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从浅水向深水突进

中国海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把海洋资源开发从浅水引向深水,同时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重大装备技术的进步。

海洋是未来世界油气储量的主要接替区。据估算,海洋石油资源占全世界石油资源的33%,天然气资源占全世界天然气资源的32%。随着陆地和近海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难度的增加.以及世界深水勘探技术的日趋成熟,深水海域已经成为未来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的重点区域。

2006年,中国海油和合作伙伴在南海东部海域珠江口盆地钻获我国第一口深水天然气发现 —荔湾3-1。2009—2010年,双方在这一水域又先后获得流花34-2和流花29-1两口深水天然气发现,我国第一个深水天然气田荔湾3-1一期工程将于2013年投产。

未来我国南海将出现庞大而壮观的深水作业景观。中国海油已投资逾150亿元建造深水钻井船、深水起重铺管船、深水物探船、深水多功能勘察船、深水大马力起抛锚三用工作船等大型装备,这些装备预计于2011年陆续投运,将极大提升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能力。

以我国自主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为例,该钻井平台填补了我国海底油气勘探和深水装备领域的空白,代表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具有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能,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这座国际领先的超深水钻井船,使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和大型海洋装备建造水平大步跨入世界领先行列,并使企业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从上世纪80年代引进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到上世纪90年代吸收集成和部分创新,再到本世纪加大自主创新,中国海油现已具备300米水深以内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的成套技术体系,并逐渐形成包括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海上边际油气田开发、海上稠油开发在内的中国特有的海上石油开发技术体系。

有人把“大型深水装备”形象地比作“流动的国土”。深水工程是国家科技实力、装备能力以及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发展深水装备和深水工程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10年5月10日,经济复苏的苗头刚刚显露,中国海油便按下了海外收购的重启键,以31亿美元收购阿根廷油气领军企业50%的股份,这是中国海油首次战略性进入油气资源热点区域—拉丁美洲。中国海油坚持苦练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刚刚过去便能迅速赢得新市场。

广东惠州,中海油壳牌化工厂夜色。刘国兴 东方IC/供图

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改革和发展的路径。钟情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海油,倾力战略梳理、结构调整、管理再造、技术研发,焕发内生动力,专注长久发展,正在大步“由浅水走向深水”。

中国海油以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为龙头,向科学技术要竞争力,要效益。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中国海油已经百分之百技术自主化。在渤海湾,中国海油打完一口2600米到3000米的生产井,过去一般都是26天到30天,现在一般都不超过6天,速度与效率成番论倍地提高。特殊的稠油开发技术,使占渤海湾60%的稠油得以有效开发,而在国外很多类似的油田都被弃之不要了。

技术进步已经给中国海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国海油2009年的桶油主要成本为22.08美元,与国际同业相比,仍具有较大相对优势。

管理创新“没有不良资产,只有没用好的资产”

“国有资产没有不良资产,只有没用好的资产。”这是傅成玉经常强调的一句话。

2004—2009年,中国海油销售额增长312%,利润增长247%,上缴税费增长631%,总资产增长338%,净资产增长373%。净资产回报率和动用资产回报率两个重要指标在全球石油行业中位居前列。

数字的背后是实力。“没有企业整体实力和管理的进步,难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历经10年重组改制,中国海油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主业资产上市促进主业优化,同时激活和带动专业资产的独特的集团化发展之路。

2001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登陆国际资本市场,先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上市公司带走了3%的员工和80%的优良资产,余下的人怎么办?

“企业的改革成本不应由员工承担。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要发挥每个人的价值,不能向社会‘甩包袱’。”傅成玉的新理念,将中国海油的“包袱”变成了财富。

在企业改革和改制方面,中国海油转变传统思路,勇于探索新路。国有企业改制一般都是采取主辅分离,然后让主业携优良资产上市,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中国海油则有所不同,公司的观念是,企业没有坏资产,只有没有用好的资产。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财富,而不是企业的包袱。按照这样的理念,中国海油在效益最好的石油公司上市以后,并没有把剥离下来的80%的人员弃之不顾,而是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在坚持主业发展更优更快的同时,激活和带动辅业资产,先后成立了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并先后成功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此举使得中国海油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起来,也使企业焕发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管理创新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国有企业的发展,既要具备国际化视野,更要具有中国企业特色。赶超不能靠模仿,而是要挖掘自身特色和潜力,通过改革,把国企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中国海油的发展,靠油公司单打独斗不行,靠专业公司单打独斗也不行,要通过市场化、专业化、差异化、集团化,形成集团的综合实力,把五指变成拳头,这就是中国海油独特的竞争力。”这是傅成玉对中国海油管理创新的诠释。

中国海油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管理创新、改革发展之路。

结构创新差异化独辟新天地

2010年11月22日,中国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海南省东方市建设的四更风电(一期)项目、年产量6万吨的国家级生物柴油项目相继投产,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增添“绿色”动力。中国海油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完整生物柴油产业链的大型国有能源企业。

该项目是2008年国家发改委同时批复的三个国家级生物柴油示范项目之一,是国内第一个建成并投产的工业化规模项目,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套采用高压酯交换(SRCA)生物柴油生产工艺的装置,对国内生物柴油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促进作用。

发展的实践,使中国海油认识到,中国海油要和石油行业中规模更大的很多跨国公司竞争,就必须找到中国海油的比较优势,而不能照搬他们的传统思路,否则一定没有竞争力。因此,中国海油十分注重差异化发展。

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中国海油的经营特色之一。中国海油在发展下游炼化产业的过程中,着重在原料、技术和成本管理上创造产品的差异化。以聚乙烯为例,中国海油的产品80%是国内不能生产的替代进口的产品。

中国海油的差异化发展思路还体现在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上。针对我国煤炭转换效率低、浪费大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中国海油启动煤基清洁能源研究,力争将煤炭转换效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海油还率先在国内开展液化天然气项目,较早地进入了车用电池项目等其他能源领域。

2009年7月30日,中国海油与天津津能投资公司签署协议,通过对力神公司的重组,拟建设20万辆纯电动汽车电池生产线,涉及金额50亿元。在电池研发制造方面,中国海油等企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2010年8月18日召开的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中国海油成为电动车产业联盟3个专业委员会中电池专业委员会的组长单位,时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高度评价了中国海油重组天津力神后取得的成就。

在发展传统能源的同时,中国海油大步涉足清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领域。为了让企业顺应“低碳”风潮,绿色发展,中国海油制定出一系列低碳政策,打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组合拳”。

在我国政府承诺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同时,作为能源公司的央企—中国海油明确提出:“中国海油的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低碳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15年,单位产值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下降50%。”中国海油异常灵敏地觉察到了市场风向,并做出了调整发展战略、转变产业布局、加大环保力度的决定。

据了解,在2009年底,中国海油就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并组织了大量资金研究、开发新能源项目,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力度是空前的,既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转变,贵在行动。中国海油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中对具体行动做出了重要指引,所属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的测量、核算、统计和报告体系;因地制宜地实施植树造林等碳汇行动;推动碳捕获和储存的研究,致力于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鼓励员工养成低碳消费习惯,提倡节俭生活方式。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海油“十一五”前4年累计完成节能量114.1万吨标准煤,是规划目标的473.4%。其中,2009年实现节能量44万吨标准煤,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在温室气体回收利用方面,这些年中国海油已经积累不少的成功经验。中国海油在南海文昌油田的FPSO(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上,处理、储存外输伴生气中的轻烃,以提高能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每天可处理回收18万立方米伴生气。早在2007年3月,渤海旅大油田富余的天然气成功回注到地层,回注到地层的天然气不仅可以用来发电,还可以驱油,每年能节省使用柴油发电的费用超过1.2亿元人民币。

在二氧化碳利用方面,中国海油也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2月,中国海油利用合成氨装置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海南建设完成食品级二氧化碳项目,每年可回收利用二氧化碳3.6万吨,产品除用于食品行业外,还用来养殖螺旋藻。2007年,世界最大规模的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PPC)项目在海南开工,该项目通过回收利用二氧化碳,年产3000吨可降解塑料。

目前,中国海油已有较为成熟的伴生气回注驱油技术,将来可以进一步在陆上或海上油田推广应用,还将研究出在废弃油田选择符合条件的构造进行二氧化碳封存的办法。

在产品结构调整上,中国海油对新能源、清洁能源出手之快,让同行始料未及。近年来,中国海油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制气(SNG)、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向国际一流能源公司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

责任编辑 赵秀娟

猜你喜欢

海油深水能源
海油华南谱新篇
中国海油助力乌干达首个油田建设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识人需要“涉深水”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深水油气何时能够走出“冬天”?
杨敬: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中国海油LNG好戏连台